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亮出國際教育的中國方案

亮出國際教育的中國方案

作為中國新時代的教育工作者,我們要不斷拓展國際視野,在全球教育的前沿領域加快創新步伐,在中西合璧的基礎上提出中國教育方案,無愧於新時代教育人的責任與使命。

2018年4月,國家主席習近平再一次在博鰲亞洲論壇發聲,中國進一步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承諾擲地有聲,新時代的大國開放姿態令人振奮,同心共築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美好願景舉世矚目。其中,如何更好地實施中國的開放國策,服務於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將是考驗中國智慧的一個重大契機。

新時代中國智慧在教育領域的重要體現,就是如何培養大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人才。現階段的中學生,到21世紀中葉,也就是「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的時候,正值青壯年,業已成為建設祖國的中堅力量。為了適應並推動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我們需要培養具有深厚中華文化根基、通曉國際規則的國際化人才。在實現中華傳統文化和現代科技文明有機結合的基礎上,傳遞中國聲音、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文化,在國際舞台上發出擲地有聲的中國主張。

國際教育要培養具有家國情懷的現代公民

在國際交往日漸頻繁、民間往來日益豐富的今天,中國的國際教育應該肩負起為國家培養具有深厚家國情懷、人類擔當、學貫中西、善於處理國際事務的國際化人才重任。作為公立學校的國際合作課程項目,更應該具有這一新時代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中國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已經進入了新的歷史階段,我們一方面需要堅定自信,自覺傳承與弘揚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與教育優勢,另一方面必須積極穩妥地擴大對外開放,吸收和借鑒人類文明的先進技術與教育成果。在經濟全球化時代,缺乏民族文化滋養的孩子,哪怕自詡為「世界公民」,終歸是膚淺片面的,既難奉獻獨特價值,也難真正飛高走遠。斷絕了民族文化根基的孩子註定是個「空心」孩子;只有這樣孩子的民族,未來定會成為「空殼」民族。只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蘊才能塑造中國學子鮮明的文化身份和人文素養,才能在國際舞台上以更加自信的姿態進行跨文化交流並提升國際理解力。

然而,現實情況卻與新時代的要求相去甚遠。一些國際學校冠以國際化的頭銜,全盤引進歐美課程進行西方課程體系的教育,導致大量的中國學生在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的重要時期,將大量寶貴的時間和精力用於出國考試。高中階段是孩子人生觀、價值觀初步形成的關鍵階段,把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髓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到課程體系和教學過程之中,既是立德樹人的根本立足點,也是國家未來人才培養的根基,還是貫徹國家教育方針的重要內容,應該成為基礎教育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神聖使命。

為了實現上述育人目標,國際學校在引入和實施國際課程的過程中,既要學習其精華內核,又要注意其與中國傳統文化的銜接與融合。不能只用純粹的歐美學科知識體系來培養中國學生,而應該以中西融合的方式,將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國的基礎教育學科內容與國外優質課程有機結合,進而形成兼具國際元素與本土特色的課程體系。

融會貫通自主研發國際課程體系

由於文化傳統不同、發展階段有別,中國和西方諸國在教育理念、教育制度、教學理念及學科知識體系等方面都存在著不小的差異,如何在教材中解決這些差異而引發的衝突和矛盾,自主研發出一套融合中外課程優勢,適合絕大多數本土學生使用的校本教材,理應成為各普通高中大力興辦國際班之前應該系統考量的問題。

在深入進行中西教育的對比研究後,北京市三十五中國際合作課程項目將培養目標定位為「具有中國情懷的世界人,具有世界胸懷的中國人」,目的是希望中國青年學子在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打下濃重的中國底色,培養深厚的家國情懷,為中國培養走向世界的未來領袖。在比較研究的基礎上,該項目以中國基礎課程為主,兼收並蓄美國課程和國際課程中為中國學生所需要的內容,引進的國外特色課程都要進行深度本土化後方可進入課堂使用,同時將21世紀所需的核心素養融入了相關課程。

由此可見,這一課程體系融合了中西方的教育優勢,為學生在國際化大背景下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具體而言,該項目已經形成了以中外融合課程為核心、綜合素質活動課程為支撐、拓展選修課程為外延的環繞式課程體系,包括了中國高中基礎課程、美國高中學分課程、英美澳大學橋樑課程、美國精英特色課程、生涯教育與職業準備課程以及中國文化與藝術課程、國學課程、體育課程等,從而為育人目標的實現提供了系統的課程支撐。

與之相應,我們引入教育教學聯動機制,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實踐。首先從形式上解決學生管理問題,將原有的班主任模式轉變為導師制模式,讓所有任課教師都參與管理和育人工作。其次是完善班級組織模式,實行行政班與走班並行,育人工作實行首席導師與導師聯動模式。再其次,充分發揮學生同伴互助的優勢,引入學長制,讓學生成為鮮活的課程資源。最後,創新評價方式,研發並推出了學分制,將學術學分和德育學分等納入學分範疇。這一探索為走班制、學部制、學分制、導師制、學長制等改革奠定了基礎,為全校的校園文化、學生文化、課程文化和教師文化等注入了新的活力,為學校的課程改革和整體發展提供了新的動力源泉。

「眼中有『人』」方為教育真諦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教育定義為,「培養自由的人和創造思維,最大限度地挖掘每一個人的潛力」,這也是教育的目的。做眼中有「人」的、有溫度的教育,為了實現人的充分而自由的發展,是我們所有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點。記得魯迅先生在《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一文中,精妙地論述了教育的目的,即我們要「用全副精力……養成他們有耐勞作的體力,純潔高尚的道德,廣博自由能容納新潮流的精神,也就是能在世界新潮流中游泳,不被淹沒的力量」。「在世界新潮流中游泳,不被淹沒的力量」,在今天,可以理解為我們要培養出學生適應國際化和智能化挑戰的核心素養與關鍵能力。

世界教育創新峰會(WISE)與北京師範大學中國教育創新研究院共同發布的《面向未來:21世紀核心素養教育的全球經驗》發現了七大核心素養,分別為溝通與合作、創造性與問題解決、信息素養、自我認識與自我調控、批判性思維、學會學習與終身學習以及公民責任與社會參與。從全球範圍的教育實踐看,結合真實生活情境、嘗試選取並構建跨學科的內容主題、以學習者為中心進行課程與教學設計,已逐漸成為世界各主要經濟體的通用策略。為此,我們採取了跨學科的主題教學模式,科學、技術、工程、藝術和數學(STEAM)課程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該課程由中外教師合作開發,通過跨部門、跨學科的融合,讓更多的老師和學生關注社會、關注生活、自主選題並思考解決方案。通過該課程,學生可以從更全面的視角理解科學、技術、社會和人文等學科的價值和意義,激發多元而靈活的思考。

為了確保中西合璧的課程理念能夠落到實處,我們構建了一支高素質的多元化教師隊伍。具有海外留學背景的教師佔70%。這些老師中有的從高中開始接受西方教育並在國外學成歸國後從事教育工作,也有一部分教師在本科或研究生期間出國留學深造。從總體上看,這支教師隊伍具備國際視野,有活力、敢創新、敢挑戰。更重要的是,中西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教育經歷,使得他們對中西教育有著更真切的對比和感受。

學校教育既要關注到每一個學生,又要充分重視學生髮展的自主性。當前,國內高考改革一方面倒逼學校必須實施個性化的生涯教育,另一方面也為生涯教育的深入推進提供了平台與機遇。學生從入學開始,就在入學適應、學業探索、心理疏導和生涯規劃等方面獲得了專註的陪伴指導,學校力圖關注和引領每一個學生的成長和發展。考慮到生涯教育要基於學校的整體工作而進行頂層設計,可以融合進初中部和高中部,在選科指導、排課、分層走班、導師制、學長制、教學管理、綜合素質評價、生涯實踐活動等方面進行積極調整與改革,目標是引領每個學生都成為自主發展的主體。5年來,我們培養的畢業生已經遍布美國、英國等國的著名大學,所到之處無不在自信地傳播著中國文化。

作為中國新時代的教育工作者,我們要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提升我國的教育自信,進而發揮教育自信在提升文化自信中的重要作用。此外,我們還要不斷拓展國際視野,在全球教育的前沿領域加快創新步伐,在中西合璧的基礎上提出中國教育方案,無愧於新時代教育人的責任與使命。

(作者系西北師範大學教育學院博士生、北京市三十五中副校長)

《中國教育報》2018年04月26日第6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高職「課堂革命」的關鍵在哪
民主黨派提案關注哪些教育話題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