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國式父母的愛,包裹在無私的外衣下

中國式父母的愛,包裹在無私的外衣下

中國式的父母,看起來是對子女有著最無私的愛。含辛茹苦養育子女,可以付出自己的一切,砸鍋賣鐵也會滿足孩子的要求,不想孩子受到委屈和傷害,給予孩子能力範圍內最好的生活。我這只是泛指,不排除還有個別現象。

但這其實是有前提條件的,那就是我要老有所依,當我老了,你是回到我身邊來,或者我要到你身邊去,享受天倫之樂,傳統文化也是這樣要求的,所以,在父母和子女心中,潛意識裡大都遵從這種文化,而且自我感覺也得這麼做,因為你養了我的小,所以我陪你到老來報恩。從這一點上看,無私似乎成了一個偽命題。

做為一個具有獨立人格的人,每個人都應有自己的生活,子女不過是人生經歷中,為自己利益、為社會責任而完成的一項任務,和動物沒有什麼區別,當然,人本來也是一種動物,只不過有思維。

結婚多年的不孕夫妻,會想方設法去生一個孩子,這是為什麼?孩子的存在,是兩個沒有血緣關係的人,建立起一個家庭穩固的基石和血緣紐帶,孩子的存在,是給枯燥的生活增添一抹亮色和希望,辛苦而快樂著,子女給父母帶來心靈的愉悅和幸福感,

從這些看來,父母和子女之間何來的恩情,既然有了這種前提條件,何心要大談父母的無私,養育子女的恩情,你生了,你不養誰養,胡適說過,「我生了子女以後,從來不敢自居有什麼恩情,雖然給了他生命、養育了他。孩子高興,那我就心安理得,如果孩子生活的不開心,我就會很內疚,因為是我把他帶到這個世界的」。

況且,以中國的法律,在孩子呱呱墜地之前,父母為了自身利益,還有可能打掉胎兒,所以做父母的,是無法把自己說得如此偉大無私的,如果再加上潛意識裡的養兒防老思想,那更像是一場交易。

彷彿互惠互利,彷彿把養育子女,變成了一個不賒本的買賣,這麼說似乎有些殘忍。人本來就是一種趨利避害的動物,何必把藏有的私心,包裹有無私的外衣下。

中國傳統的家庭文化,存在必有其合理性,宣傳父母的無私,子女的感恩,比如曾有一段時間,學校組織學生給父母洗腳,甚至成了要完成的家庭作業,以此要求子女學會感恩,這更像是一種形而上學的觀念,走走過場而已,更容易演化成一場假惺惺的表演,而無真情實意。

父母與子女之間,應是用相互的感情聯繫在一起的,在子女最需要父母的十幾年中,相互關愛,相互給予,相互取暖,相互擁有著幸福,即使有打,有鬧,有哭,有爭吵,有翻臉似仇人的狀態,相互心中卻有著牽掛和愛,這是歲月和時間賦予父母與子女的關係。

這寶貴的十幾年,錯過就永不再來,基於愛的前提下的洗腳,似乎才不會流於行式,才體現得心甘情願,才有著真情實意,才能維繫的長久。基於愛的前提下的感情,才不會給子女套上感恩的枷鎖。

至於無私的愛,還是免談了吧,絕對的事物是根本不存在的。

中國式的家庭中,親子關係顯得尤為重要,其實家庭中夫妻關係應大於親子關係,也許這在中國是一種理想狀態,讓子女在相愛、被愛、被尊重的,平等的狀態中成長。說說可以,其實有多少人能做到?

龍應台在《目送》中寫道:「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不必追。「其實真的很難做到!

En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心絮雜談 的精彩文章:

TAG:心絮雜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