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天橋上的中環:香港還會有第二個李嘉誠嗎?

天橋上的中環:香港還會有第二個李嘉誠嗎?

GIF

我對香港的天橋第一次產生印象,是在電影《志明與春嬌》里,扮演情場老江湖的楊千嬅和余文樂並排走在光線充足的天橋上切磋過招。在日劇台劇里,「橋」這一意象通常出現在清新小情侶的定情畫面里,而《志明與春嬌》的導演,硬是把天橋拍出成熟的都市感和江湖氣。

如果你去香港街頭走一走,步行每5分鐘就能看見一座帶頂的天橋,連通居民樓和遍地都是的商場。

而中環,這個劇里劇外都是精英聚集地的地方,坐擁香港其中一個最經典和最重要的天橋系統。二戰後,香港置地有限公司先在中環建造了第一座文華酒店,兩年後,在街對面建造了太子大廈。一座有空調系統的天橋連通兩邊,酒店的客人穿過天橋就可以直接到商場里逛街吃飯。直到現在,這座天橋還是世界上最具標誌性的天橋之一。

加上之後打通的歷山大廈和遮打大廈,這三座寫字樓和地標性建築文華東方酒店通過幾道跨街的天橋連接起來,被打造成現在的置地廣場。

仰仗著發達又完備的天橋系統,這個空中之城的上班族下雨天不用打傘,酷暑下可以不離開空調度過 Lunch Break,中環精英的打工故事,很多都在天橋上發生。

1

沿著港島線從中環、香港、金鐘地鐵站魚貫而出,金融行業的打工仔分別進入不同的地下通道,穿過商場模樣的封閉天橋進入各大寫字樓。德勤和畢馬威位於太子大廈一期,與一小時會診費上千港幣的私家醫生診所和私人律師事務所共享中環其中一座尺價最貴的寫字樓。

對於一些「地頭蛇」來說,中環地圖在他們眼裡就是一張帶價簽的寫字樓一覽圖。社交時不方便直接問工資,他們會委婉地問你在哪上班,大致就能猜出你的單位和薪水。

中環的標誌性建築滙豐總行大廈和中銀大廈自帶標籤,與中銀大廈隔著花園道遙相對望的長江集團中心也「卧虎藏龍」——這裡是高盛、美林美銀的辦公所在地;花旗集團就在旁邊的花園道3號。

摩根大通承包了遮打大廈11樓207,000平方尺的辦公區域,是這棟大樓最大的租戶之一,而香港金管局總部、瑞銀、香港交易所、中金公司、巴黎銀行等,則扎堆在中環的另一個地標,國際金融中心(IFC)。

除了金融行業,中環還是頂尖律所集中地,港劇里的外資律所集中在畢打街,而大陸法學生更熟悉的內資紅圈所如方達、君合、中倫等,則選擇民耀街兩側的交易廣場和怡和大廈作為面對海外業務的門面。

Kevin從港大畢業後,就進入太子大廈的德勤上班。儘管按工資來算,四大在金融圈中排不到鄙視鏈頂端,但太子大廈與Gloucester Tower、歷山大廈、聖佐治大廈等 Landmark 系寫字樓由於地理位置和高租金,一直排在中環寫字樓鄙視鏈的前排位置。

在中環,租金越貴的寫字樓越是聚集單價最貴的奢侈品牌店,好像樓上上班的人都買得起似的。經過Landmark系寫字樓低層和地面的配套商場,只要一打開門聞到那一陣統一而高級的香水味,Kevin的腦海里就只有三個字:買不起。

而買得起的人就住在這附近。

Kevin的同事告訴他,一個香港人能到中環上班,他最有可能從事三種職業:私人醫生、律師和金融從業人員。

前面二者光是大學專業就在港大被稱為「神科」,高分考入,「錢」途一片光明;而在香港這個國際金融中心做金融,也會有大好將來。

仰視鏈的下一層,就是既在中環上班,又住在港島,上下班不用過海。港島區寸金尺土,這裡無論是寫字樓租金、房子賣價,還是房子租金,都貴得驚人。

2

Kevin在中午時間喜歡到「地面」去吃飯。離開空調和落地玻璃窗,香港同事帶他到半山一帶的幾十年老店吃簡單的茶餐廳套餐——雙拼燒味飯配中湯,或者港劇里常見的餐蛋面配咸檸蜜。不過在中環,不管是貼滿明星和老闆合照的老字號,還是普通的一家雲吞麵店,門口總是有一堆穿著西裝大汗淋漓的人在等位或者等外賣。

與其說是我們去覓食,不如說是茶餐廳開門放飯。

Kevin和他的同事常常這樣打趣,一個打工仔在中環吃頓午飯挺不容易。

一個小時的「放飯」時間,Kevin吃完飯就要匆匆穿行於各種各樣的天橋回公司。

如果是下雨天,Kevin和他的同事不用帶傘,在地鐵站接駁的地下通道走過一個個街區,通過天橋穿行到渣打銀行大廈和滙豐銀行大廈,再通往各大商場。工作日里,中環天橋上走過的男女之間不討論情情愛愛,穿行天橋時喜歡分析滙豐銀行門口屏幕上隨時更新的港股動態、恒生指數和全球經濟指數。

周末的中環天橋會變得有趣很多。在附近的半山別墅里打工的菲佣會三五成群地在天橋上鋪開五顏六色的圍巾,盤坐著享受陽光和自製東南亞風味的午餐。

在天橋的另一邊,是穿著球鞋的年輕人背上一支立麥和一支吉他就開始街頭賣藝,等著唱到聖誕節的商場舞台上,唱到有粉絲專門過海來中環的商場里為他加油打氣,唱到被英皇的經紀人看上。

在圍觀聽歌的人群後面,大學生胸前掛著牌子、一邊派著「反對XX」、「抵制XX政策」的傳單,房產中介一手捏著皺巴巴的宣傳冊子一邊喝中午外帶的奶茶,在老闆看不見的天橋上偷個懶,只有穿著職業裝的情侶經過時,他們才會上前熱情招呼。

但在這些人情味、市井氣極濃的畫面背後,是一個從未停止快節奏更新迭代的香港。

在地鐵站通往商場和寫字樓的天橋上,已經貼滿了支付寶的廣告;

Kevin在公司里常常聽到香港年輕人用蹩腳的普通話在跟客戶溝通;

Kevin在香港六年,不會說粵語照樣活得多姿多彩,他的同事還常常向他請教普通話。

如果說這是外來的威脅,那麼香港本地留給年輕人的機會也並不多。

在中環,學歷和工作能力能讓一個年輕人拿到一份不錯的薪水,但如果說到結婚、買一套動輒十幾萬一平米的房子、過上富足無憂的生活,這份薪水遠遠不夠。

這裡真正的人生贏家們,跟 Kevin 一樣從四大或者普通的金融機構開始職業生涯,但他們的人生簡歷上,寫著的是半山上的一套房子、中學甚至小學開始的英美留學經歷、以及完美的成績單。他們的未來,可能是住在上環的某一家精品咖啡館旁邊,喜歡騎自行車上班,在中環鄙視鏈頂端的寫字樓里擁有一間海景辦公室,有一架遊艇停在西貢碼頭,只有在周末時才會離開港島,去探索更接地氣的香港。

當年李嘉誠從打工賣塑料花開始白手起家,但現在的香港年輕人連創業都很難。

在遊客最多的銅鑼灣和旺角,鋪租最貴的其實是十字路口角落賣魚蛋小吃的鋪位。有港媒計算過,這些鋪位直接買斷要價1億港元,每月租金大概要30萬,這意味著,魚蛋檔每天至少要賣1000串魚蛋,才剛好夠錢交租。

不管是銅鑼灣還是中環,走進一家老字號你總能看到老闆跟周潤發、四大天王等大牌明星的合照。不是明星愛合照,而是這些老店是他們年輕時的香港味道,而從80年代開始,能承擔指數式增長的租金、存活至今的車仔面、雲吞面、燒味飯等等小店,已經所剩無幾。

3

一個網名叫阿樹的香港人在網上持續分享他的四大工作日常,最後受出版社邀請,這些吐槽內容被集合成《一個 Auditor 的8,800小時》一書。

阿樹在書上寫出了一個滿是企業病、沒有人情味的、荒謬的中環和四大:

在公司里其實每個人都處於對立的狀態,我做多一點等於別人做少一點,反之亦然,從來不存在公平這個概念。

有的只是利益和剝削、付出和收穫之間的微妙平衡。

做了的事沒有記錄,等於沒做;沒做的事卻記錄了,等於放飛機。

幾個月前我還在一個等待別人命令的位置,幾個月後卻要統籌一個項目的進行。

有人說適合留在這行的人只有兩種,強大得能夠在短時間內完成工作的人,還是不介意花大量時間都要把工作完成的人。

而在 Kevin 周圍的年輕人,跟阿樹的同事們多少有點類似。Kevin 在淡季完成工作準時下班時,會受到別人異樣的目光。在香港四大,加班、有意無意讓老闆知道自己很累很累,是基本動作。Kevin說,忙季12點後下班,燈亮得最多的永遠是外資投行扎堆的那幾棟寫字樓。在中環的外資金融機構里,超時工作是用隱形墨水寫在員工薪酬表裡的一條潛規則。

其實這也不能全怪他們,中環競爭太激烈。公司里高薪聘請的內地人越來越多,香港年輕人只有博表現才能保住飯碗。

阿樹工作四年後下定決心離開了四大,跟女朋友一起創業。這種選擇在北上廣深是潮流,在香港卻有點另類。畢竟高不可攀的房價、一個月沒有收入就吃不起的午餐,都壓在這些年輕人的肩上。他們要的不是半山一套房,而只是質量還可以的中產生活。

從尖沙咀遠眺海對面的港島,能看到最經典的「香港」該有的樣子——中銀大廈、AIA友邦大樓、IFC等地標性建築錯落有致又緊湊地集中在畫面中,背後是若隱若現的太平山山脊線。

港島的大廈保安會告訴你,為了維持維港景色,中環一帶的寫字樓有一個限高標準,再高也不能擋住身後的太平山。而處於半山上的居民和上班族,往窗外一看,海景一覽無餘。

為了讓消費者穿梭於太子大廈、歷山大廈、文華東方酒店等旗下物業時感覺他們是在統一的購物場所里,香港置地在這些建築物和連通天橋里採用了一樣的標識、香水、音樂。天橋不僅為行人穿梭城市提供便利,也是財團企業把人流和人氣從地面、地鐵引流並鎖定到「勢力」範圍之內的重要工具。

在中環的維港景觀圖裡,臨近的幾座大廈通過天橋被連接起來,香港本土財閥、大陸資本、英美資本在這個景色里插滿棋子,用天橋劃地圈錢,每天上演吞併或者被吞併的棋局。

今年2月,大公報消息披露,去年香港私人住宅樓價和租金指數升幅均為五年最大,樓價連升21個月,連續14個月創新高。九龍和新界區約40平方米以下的單位樓價已升至大約人民幣11萬每平方。

李嘉誠和何鴻燊相繼宣布退休,有媒體說這是一場「時代謝幕」,但謝幕的只是兩個神話,他們手裡的財富集團在香港社會依然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一句「我在中環上班」能讓人自帶光環,而月薪7、8萬的麥肯錫資深顧問在後巷抽著煙抱怨著工資太低,當兩個畫面在這個空中之城中同時合理且存在,沒有人知道香港社會還會不會出現第二個獅子山,是否會有第二批年輕人在中環、金融等等標籤中突破重圍,再譜寫一個個名叫「獅子山精神」的發家傳奇。

對於年輕人而言,從獅子山到太平山,不只是一趟天星小輪的距離。海的那邊鋼鐵森林每天都在更新迭代,天橋系統密集織起天羅地網捕獲青春,即使明知路的終點還是行人迷宮,也總有人逆著海風,天一亮就出發。

部分圖片來源網路

本文出現人名均為化名

Ref:

http://global.ctbuh.org/resources/papers/chinese/Robinson_50YearsofSkybridges_Ch.pdf

-END-

(如果你對求職感到迷茫,掃碼加顧問諮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職問 的精彩文章:

苦讀千篇雞湯文,我終於拋棄了同齡人
東方廣場的酒鬼們

TAG:職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