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港交所政策巨變!影視公司赴港上市把握有幾成?

港交所政策巨變!影視公司赴港上市把握有幾成?

4月24日,在港交所收市後,官方正式宣布新的《上市規則》將在4月30日起正式開始執行。據了解,新規造成的改變涉及到「同股不同權」、生物科技公司、以及以香港為第二上市地的創新產業公司。

對此,港交所在發布會上用了「new era begins」(新時代到來了)的大標語來表達新政的重要意義。

雖然《上市規則》中並沒有任何一條提及影視文化類公司。但有幾個事實卻不可忽略,其一,內地也剛剛頒布了CDR新規,內地與香港股市正在同步的對上市規則進行調整;其二,閱文集團剛剛在去年年底完成了港股上市,港交所目前對於內地影視文化公司持歡迎態度,而此次提到的新經濟產業也在廣義上包含了影視企業;其三,內地影視公司在2017年僅有4家完成了A股上市,香港很有可能成為他們獲得融資的新渠道。

那麼這次港交所的《上市規則》到底都有哪些改變?這些改變會對影視文化公司上市帶來什麼影響呢?

新規在為三類公司開綠燈,其中僅一類與影視公司相關

從之前的聲音來看,「錯失阿里」是港交所下定決心改變的原因。因此本次改革也著重的對之前的錯誤進行了修正。

在新的規定中,港交所正在向三類公司敞開大門,分別是「同股不同權」、「生物科技」和「以香港為第二上市地的創新產業公司」。

從中不難發現,除了「生物科技」之外(港交所總裁李小加特彆強調,這則規定不會擴大到生物科技之外的領域),其他兩項都會關係到包括影視文化在內的其他領域公司。

而「以香港為第二上市地的公司」也明確標註需以紐交所、納斯達克、倫敦為上市地,(投黑馬Tou.vc專註於文創領域的眾籌平台)這顯然也只適用於愛奇藝、B站等企業,對大部分影視企業並不適用。

也就是說,此次港交所的改變,影視公司需要關注的幾乎只剩下了「同股不同權」。

「同股不同權」放開,內地影視公司是否會被「反向塑造」

「同股不同權」,顧名思義就是握有相同股份的股東,在董事會表決和分紅時卻有著不同的權力。這樣的情況主要是因為創始人(或團隊)為了在獲得融資後繼續持有對公司的掌控權,進而會在融資的過程中,抬高自身在公司決策等方面的權力。

這樣做的優缺點都很明顯。優點是創始人可以一以貫之的執行自己的想法,而不必太多考慮資本方(或者上市後的股票持有者)的意見。這樣會大大的節約決策成本,也能讓公司在融資後不至於出現「創始人被邊緣化」的情況。

但這樣做的缺點也顯而易見。首先就是投資者的利益受損可能性加大,畢竟創始人也是有私心的,「同股不同權」會使得創始人在公司中一家獨大,並且缺少制約力量。

從目前內地公司來看,雖然各個機構,包括證監會在內都沒有對「同股同權」有特別的規定,但在法律層面,這個精神還是有所體現的。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股東出席股東大會會議,所持每一股份有一表決權。但是,公司持有的本公司股份沒有表決權。」,「股東會會議由股東按照出資比例行使表決權;但是,公司章程另有規定的除外。」(《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第一百零三條、第四十二條)。

換句話說,內地公司由於法律規定,大部分天然就是同股同權的公司。實際上,在內地公司,特別是上市公司中,基本所有公司都會採用同股同權的模式。

但值得注意的是,法律中也確實有「公司章程另有規定的除外」的字樣。也就是說法律實際上是留有餘地的,「同股不同權」雖然原則上不支持,但也不是非法的。事實上,阿里巴巴上市之前就是同股不同權的公司,也最終因此沒有選擇在香港上市。

實際上,在美國「同股不同權」的現象普遍存在於很多新興經濟企業中,我們所熟知的Google,Facebook都是同股不同權的公司,他們都設有多種股份,每種股份表決權不同。

這也不難理解,畢竟新興經濟專業性較強,成長速度非常快,投資人參與決策的難度較大。為了避免「外行指揮內行」,讓公司能夠可持續發展,這種選擇無可厚非。

那麼說回到內地的影視文化企業,港交所的改革會帶來什麼改變呢?

要知道,香港是離內地最近的國際金融中心,投資環境總體上比內地更好,資本市場也更成熟。更重要的是,目前影視公司在A股上市的形式不容樂觀(如上文所述,2017年只有4家影視公司在A股上市),最近又有新麗傳媒、和力辰光、開心麻花等公司中止了IPO,另做他圖。此時港交所發布這樣的政策調整,幾乎肯定將引起那些「急於上市的內地影視公司」的注意。

類似於新科技企業,影視公司也存在專業性較強,成長速度快的特點,而且行業內也充斥著大量並不成熟的熱錢。因此基本可以認為「同股不同權」實際上也非常適用於影視類公司。

隨著港交所政策的調整,很多影視公司都可能因此而對內部進行改造,走向「同股不同權」之路,從而提高公司的運營效率和決策的專業度。

當然,這也並不是說「同股不同權」的影視公司就可以馬上去香港上市了。畢竟《上市規則》中還規定,此類公司預期市值不得少於400億港元(約320億人民幣),如果低於400億港元,則最近一個財年收入不少於10億港元(約8億人民幣)。且不同投票權只可以給予上市公司在上市時或者上市後的董事。此外,不同投票權不可超過普通股投票權的10倍。

從剛剛公布的影視公司2017數據上看,幾乎沒有哪家公司市值超過400億港元。最近一個財年(2017財年)收入超過10億港元的也大多是阿里影業(23.66億人民幣)、(投黑馬Tou.vc專註於文創領域的眾籌平台)唐德影視(12.52億人民幣)、新麗傳媒(16.7億人民幣)、華策影視(52.05億人民幣)、華誼兄弟(38.7億人民幣)等少數規模較大的企業。

可以說,雖然港交所的這次改變並不會讓內地影視公司立即獲得上市的機會,但卻客觀上為他們在公司建設上打開了一扇新的大門。

(文章來源於:影投人製片工場摘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娛樂黑馬醬 的精彩文章:

問題嚴重了,為什麼美國關於窮人的電影越來越少?
傳統台綜衰弱之勢VS超級網綜一路高歌,綜藝市場究竟發生了什麼?

TAG:娛樂黑馬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