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西湖龍井茶」的名字是什麼歷史典故

「西湖龍井茶」的名字是什麼歷史典故

每年這個時候,老茶客們都在等著西湖龍井春茶上市,這是杭州特有的味道,喝到這一口,春天就真的來了。

一條生活館聯手上海老牌茶企,為你帶來有著167年歷史傳奇故事的「汪裕泰」西湖龍井茶

茶葉大王和百年老茶號

「汪裕泰」是曾經享譽盛名的上海老茶號,由汪立政創於咸豐元年(公元1851年)。

汪立政祖孫三代,歷時120年,先後在上海等地開設了茶莊、茶行、茶棧20餘家,還獲得了世界大獎,在當時的上海,廣受盛譽,被稱為「茶葉大王」

百年老茶號的傳奇

1894年,汪裕泰的茶被作為慈禧太后六十大壽的賀禮,成為朝廷貢茶。

1915年,汪裕泰茶莊的金山時雨茶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被評為金獎;

1926年,金山時雨茶在美國費城世博會上又獲得甲等大獎;

1929年,汪裕泰茶莊於西湖邊建「青白山莊」,後稱「汪庄」,現為「浙江西子賓館」;

1951年,公私合營,汪裕泰茶莊劃入上海農產品採購供應公司,更名為「茶葉內銷站」。

經過多年的變革,它現在的名字是上海茶葉有限公司

圖片來源於網路

「汪裕泰」三字,幾乎成為了中國名茶的代名詞,行業內無人不知。

現在,連汪裕泰老茶號的發票、老茶葉盒、老茶都成了古董收藏品價值連城。

「汪裕泰」明前特級西湖龍井,多種規格可選。

限時特惠價¥273元起(廠商指導價288元起)

正宗西湖龍井,產地可追溯

西湖龍井是綠茶中的佼佼者,至今擁有上千年的歷史。西湖龍井有原產地保護區,只有產地是西湖產區的,才能被稱為正宗西湖龍井。

上海茶葉在西湖龍井產區設立了自己的基地,每一盒茶葉的包裝上都有防偽碼,通過防偽碼可以追溯到這一盒龍井茶的產地,保證品質。

汪裕泰明前西湖龍井春茶,是今年茶樹的第一茬,芽葉都是茶樹在越冬後萌發的新芽,數量不多。

茶芽經過一冬的休眠和養分積累,有機物質充足,加上春季溫度適中,雨量充分,使得春季茶芽肥碩,內含物質豐富,它的鮮爽度、飽滿度和協調度都極高。

尤其是頭茬春茶,蘊含了茶樹整個春天的精華。

每年的3月20日前後,對「汪裕泰」來說是個大日子,這幾天西湖龍井春茶開始採收。

收來龍井鮮葉之後,經過資深制茶師們精心製作,最後會送去專業的機構檢測,通過安全檢測的龍井茶,才能奉上大家的茶桌,供我們享用。

「汪裕泰」明前特級西湖龍井,多種規格可選。

限時特惠價¥273元起(廠商指導價288元起)

「汪裕泰」西湖龍井,主要有三種:

特級西湖龍井、

特級獅峰龍井、

精品特級手工獅峰龍井。

這三款茶都是清明節前頭採的明前茶,鮮醇甘爽,品質極佳。

特級西湖龍井(明前頭采)

「汪裕泰」特級西湖龍井,茶樹品種為龍井茶保護條例推薦的「龍井43」「老茶樹群體種」優良樹種。

初制後的毛茶,還會進行手工篩分,挑選出葉片完整、茶形優美、品質優良的茶葉,再揀去所有雜物、梗片。原料和加工,處處體現龍井茶的地道工藝。

西湖龍井茶葉,勻稱、挺秀,色澤綠潤,呈糙米色,有著沁人心脾的清香。

沖泡後,綠葉清湯,形美透色,芽葉翩翩沉浮,讓人賞心悅目。

茶香清馨持久,幽而不俗,帶有明顯的「豆花香」。

茶湯鮮醇甘爽,飲後留有餘韻。

泡過的茶葉色澤嫩綠、細嫩成朵,這就是正宗的西湖龍井!

「汪裕泰」特級西湖龍井(明前頭采),有單罐裝、禮盒裝可選,其中禮盒裝還贈送狗年生肖杯一套。

特級獅峰龍井(明前頭采)

西湖龍井有「獅、龍、雲、虎、梅」五個字型大小,分別代表5個產區,其中獅峰所產龍井品質最好。

「獅」字型大小:獅峰山一帶

「龍」字型大小:龍井、翁家山一帶

「雲」字型大小:雲棲、五雲山一帶

「虎」字型大小:虎跑一帶

「梅」字型大小:梅家塢一帶

你有沒有發現,獅峰龍井的顏色,和我們上面介紹的西湖龍井有一些區別?

正宗的獅峰龍井,顏色要偏黃一點,而且茶葉片上茶毫很多,茶毫就是茶葉上白色的絨毛,茶毫越多,說明茶葉越嫩。

說到這裡,小編不得不插播個小故事:

去年有顧客在「一條」購買了獅峰龍井,收到後很生氣地找客服說:

你們的茶葉是舊茶,黃黃的,一點都不綠,而且還長毛了!

希望大家都擦亮眼睛,有點黃!有毛!這才是正宗獅峰龍井該有的樣子嘛!

獅峰龍井沖泡後色澤嫩黃,香氣持久,口感更潤,更爽口。

「汪裕泰」特級獅峰龍井(明前頭采),有單罐裝(50g)、禮盒裝(200g)可選。其中禮盒裝贈送「汪裕泰」定製蓋杯。

「汪裕泰」明前特級西湖龍井,多種規格可選。

限時特惠價¥273元起(廠商指導價288元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馮學榮讀史 的精彩文章:

馮學榮:公雞叫不是太陽升起的原因
馮學榮:長輩教給你的那些人生道理,基本上都是錯的

TAG:馮學榮讀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