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養生 > 養生就是固陽,治病就是治寒,艾灸全佔了

養生就是固陽,治病就是治寒,艾灸全佔了

陽氣是什麼?

《中藏經》:「陽者生之本,陰者死之基」……「順陽者生,順陰者死」。「凡萬物之生由乎陽,萬物之死亦由乎陽。非陽能死物也,陽來則生,陽去則死矣」。

陽氣主宰著人的生死。陽氣決定人的健康程度。陽氣是人體的動力!陽氣相當於汽車的發動機!

養身就是固陽治病就是治寒!

冬天天氣寒冷,寒與腎相應,最易傷害陽氣,也就容易對身體造成傷害。

一是容易發生腰膝冷痛、易感風寒、夜尿頻多、等疾病;

二是腎陽氣虛又傷及腎陰,腎陰是一身陰液的根本,陰液對人體起滋養濡潤作用,腎虛便會水虧,人體得不到陰液的滋潤,便會出現咽干口燥、煩熱、大便乾結、小便短赤等;

此外,由於腎「主骨生髓通於腦」,腎陰不足,骨髓便得不到濡養,就會出現失眠健忘、頭昏耳鳴的問題。

每到冬天,由於陽氣的封藏,人體新陳代謝水平相應較低,能量和熱量供應不足,很多人會出現手足冰涼、畏冷喜暖,這在中醫稱之為「陽氣不足」,這個時候寒氣最容易進入體內,因此固陽治寒成為了重點。

五大表現告訴你,該補陽氣了!

1. 陽氣不足

怕冷、手腳冰涼、消化不良、精神不振、無精打采、舌淡而胖、或有齒痕、脈象沉細。

2.心陽不足

胸部、心臟部位發涼,稍微勞累點就心慌、氣短、情緒低落、不愛笑。

3.肝陽不足

萎靡不振,沒有生機,做事不積極,沒有動力,處事猶豫不決。

4.脾陽不足

食少腹脹,肚子發冷,經常拉肚子,消化不良,自我感覺壓力大,愛胡思亂想,容易得憂鬱症。

5.肺陽不足

容易感冒,氣喘,咳嗽,特別是頑固性咳嗽,哮喘久治不愈,愛哭,消極,做事沒有魄力!

6.腎陽不足

沒有精神、面色發暗、性冷淡、手腳冰涼、腰以下發涼、小便多、夜尿尤其多、記憶力減退,做事喜歡半途而廢。

冬季補陽治寒術,艾灸有奇效!

艾灸對培固人體陽氣的力量很強大。《神農本草經》記載:艾草有溫陽、暖宮、除濕、通筋活血的功效。

中醫名醫李時珍曾在《本草綱目》中記載:艾葉生則微苦太辛,熟則微辛太苦,生溫熟熱,純陽也。可以取太陽真火,可以回垂絕元陽。服之則走三陰,而逐一切寒濕,轉肅殺之氣為融和。

灸之則透諸經,而治百種病邪,起沉痾之人為康泰,其功亦大矣。老人丹田氣弱,臍腹畏冷者,以熟艾入布袋兜其臍腹,妙不可言。

艾灸療法簡單易行,非常適合寒性體質壯陽強身,安全舒適而無任何痛苦,是我國傳統醫學的文化瑰寶,是中醫最古老的醫療保健奇術之一。

最適合艾灸的兩大人群

1.脾腎虧虛,陽氣不足者

很多人,尤其是女性在冬季會表現出面色淡白,精神萎靡,懶言懶語,嗜睡喜卧,畏寒肢冷,倦怠乏力,腰酸腿軟,小便清長。這些均是脾腎虧虛,陽氣不足的表現。

人之陰陽與生俱來,需要通過後天的水谷精華不斷補充,才能維持長久。有這方面表現的朋友,尤其是現代白領,要好好抓住冬季,做下艾灸,補充陽氣,為來年的好身體打下基礎!

2.陰陽失調,久寒侵體者

艾灸療法的產生,在我國已有數千年歷史。所謂艾灸,就是通過煙熏火灼把艾草的藥力通過穴位經絡帶到人體的病痛之處,借其溫熱刺激及藥物作用,溫通氣血,扶正祛邪。艾灸具有調和陰陽、溫經驅寒、溫陽補氣等治病養生功效。

諸如肩周炎、頸椎病、腰椎病等骨關節痛症;以及婦科痛經、宮寒;還有哮喘、慢性胃腸炎等因陰陽失調,久寒侵體引起的癥狀,在冬季艾灸,可以得到最佳的驅寒補陽之功!

固陽保暖七穴位,艾灸暖陽一冬天!

取穴一:大椎

大椎穴為「三陽」、「督脈」之會,全身陽氣都在這裡交匯。按摩大椎就相當於打開了全身「暖氣」的總開關。

取法:低頭時,頸後最明顯的骨性突起下方的凹陷處。在家中淋浴時,可將淋浴頭對著頸後連續用熱水沖洗,能讓你在寒冷季節感覺渾身溫暖。

一般淋浴時間不宜過長(不超過20分鐘),體弱或伴有心血管疾病的人,還應酌情減少時間,水溫在40℃左右為宜。

取穴二:肩井

常做肩部按摩的朋友都有這樣的體會,就是按摩時感覺肩部不但輕鬆,還有點暖和。這是因為氣血順暢,陽氣運動起來了。而藏在我們肩部的「暖氣」開關就是肩井穴。

艾灸肩井不但能讓肩部更暖和,還可緩解肩膀酸痛、頭重腳輕、落枕等症。

取穴三:神闕

寒冷季節容易著涼腹瀉,而腹部的「暖氣」開關就是我們的肚臍———神闕穴。

神闕穴是長壽要穴,艾灸此穴,可使腹部溫暖、面色紅潤,緩解腹痛腸鳴、水腫膨脹、泄痢脫肛等癥狀。

取穴四:陽池

陽池穴,這個穴位顧名思義就是陽氣聚集的地方,它位於手腕背橫紋的中點處。艾灸刺激陽池穴,可緩解手部冰涼的癥狀。

取穴五:勞宮

有朋友可能覺得只艾灸陽池不夠,沒關係,我們手上還有另一個穴位就在我們的掌心裡,叫做勞宮穴,當屈指握拳時,中指指尖所點處就是該穴。

勞宮穴五行屬火,可採用艾灸等方法,起到暖手助熱、寧神養心、促進睡眠的作用。

取穴六:足三里

上肢暖和了,下肢冰冷怎麼辦呢?《靈樞》記載:「陽氣不足,陰氣有餘,則寒中腸鳴腹痛……調於足三里。」秋冬季節常按揉足三里,可補中益氣,讓下肢溫暖。

取法:當腿彎曲時,可以看到在膝關節外側有一塊高出皮膚的小骨頭,這就是外膝眼,從外膝眼直下四橫指處便是足三里了。

取穴七:湧泉

不少人最怕冷的地方就是腳,穿棉鞋都暖不起來,我們的腳上也有一個「暖氣」開關,就是湧泉穴。

湧泉穴位於足心,在足底前1/3凹陷處,是養生防病的要穴,尤其適合腎虛、怕冷、體乏、精神不振的老年人。

俗話說「若要老人安,湧泉常溫暖」,建議多艾灸此穴,堅持艾灸可使精力旺盛,體質增強,提高禦寒能力。

關注我們

你能學到更多的知識

加入我們

你能收穫財富和知識

註:文章來源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時時艾 的精彩文章:

行間穴 生風化火
艾灸這些穴位,效果不亞於吃藥!

TAG:時時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