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煤炭核心增長區「一路向北」

煤炭核心增長區「一路向北」

生意社sys002095

生意社數據:現貨買賣、期貨買賣與股票買賣的決策參考!

——生意社最新推出商品訂閱服務

連續推進兩年的煤炭行業去產能任務仍在繼續。

日前,國家發改委聯合工信部、國家能源局、財政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國務院國資委等六部委下發了《關於做好2018年重點領域化解過剩產能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

《通知》明確提出,在2018年將力爭化解煤炭過剩產能1.5億噸左右,並確保8億噸左右煤炭去產能目標實現三年「大頭落地」。

「2016年和2017年,我國煤炭去產能累計完成5.4億噸。按照慣例,2018年累計去產能達6.9億噸,佔去產能前42億噸的16.42%。」4月初,安信證券研究員周泰在一份研報中指出,按此測算,大頭落地的任務完成不難。

這種產能調整的過程也是中國煤炭產業結構重新調整的過程。當前,中國煤炭產能逐漸從南方轉移到北方優質煤炭產區,產業格局和產品結構在升級中逐漸實現優化。

不過,在當前鋼鐵、電力等下遊行業需求持續增長的背景下,而市場上的煤炭供應量短期增幅有限,「這也將逐漸推高未來的煤炭景氣指數。」

煤企利潤回升

煤炭行業供給側改革持續推進,產能產量雙雙壓縮。

2017年,我國實現原煤產量34.45億噸,同比增加3.20%,實現焦煤產量4.45億噸,同比增加2.25%。實現焦炭產量4.31億噸,同比下降3.3%。

價格方面也在高位運行,市場數據顯示,2017年年初,我國國內期貨市場動力煤主力合約1805報價約487元/噸,到12月份上漲至約644元/噸。

這種局面下,煤炭企業業績大幅回暖。

同花順數據顯示,對比2016年全行業虧損的局面,截至2018年4月24日,已發布業績預告或2017年年報的煤炭企業中,凈利潤增幅超過100%的達到16家,凈利潤為負的煤企僅剩2家。

「2017年去產能之前,我國國內有效產能是42億—43億噸。」4月24日,川財證券分析師邱瀚萱測算認為,2016年全國煤炭行業化解產能2.9億噸,超額完成2.億噸的年度目標任務,則2017年有效產能應在40億噸左右。

這種去產能的推進,讓我國煤炭產業結構優化。國家統計局數據,2017年原煤產量前三名的分別是內蒙、山西和陝西。2016年到2017年我國煤炭產量的絕對增量向這三地區集中。

「產量逐漸向主產省份集中的原因是去產能的主力在其他省份。」華創證券研究員任志強3月19日在其研報中指出,過去2年,我國實際去產能完成前五位的省份分別為寧夏、山西、河南、貴州及四川。

而山西因整合礦較多,退出產能多為整合礦,大多為非生產礦井。此外,其餘幾個省份均非主產省份,特別是陝西和內蒙古去產能僅2311萬噸以及1140萬噸。

市場上的新增產能也大多集中在主產省份,這些省份未來將成為中國煤炭產業的核心區域。

根據上述《通知》,在實施產能置換的前提下,將重點在北方大型煤炭基地規劃建設一批露天煤礦和大型井工煤礦。

對已承擔產能置換任務、具備安全條件的優質產能建設項目,加快批複相關手續,推動儘快竣工達產。重點建設神東、陝北、晉北、晉東和新疆大型煤炭基地,引導有效產能向優勢企業和地區集中。

未來,內蒙、陝西和山西將成為煤炭產業中長期發展的核心增長區域。而9萬噸/年及以下規模的小煤礦產能中佔比較高的省份如黑龍江、江西等地區將退出市場舞台。

新建產能不足

儘管如此,以目前供需推測,新建產能很可能滿足不了當前及未來的需求,市場在較長時期內將處於供小於求的局面。

「如今新建產能會面臨建設成本高、建設周期長、投資回報慢的難題。」在其4月發布的研報中,任志強團隊舉例認為,新疆宜化礦業有限公司五彩灣礦區一號露天煤礦一期、新疆大南湖礦區西二號露天礦與內蒙古霍林河礦區達來胡碩礦三個礦井的產能分為700萬噸/年、600萬噸/年、600萬噸/年,項目總投資(不含礦業權費用)分別為15.8億元、25.17億元以及34.04億元,測算噸建設成本為226元/噸、420元/噸、567元/噸。

而採礦權價款一般按開採年限為30年繳納,按照行業開採經驗,開採1噸煤至少需要2噸資源儲量,即建設1噸產能需要至少60噸的資源儲備。

根據目前的政策規定,新建產能需要與化解過剩產能掛鉤,因此新建產能還需要購買相應的產能置換指標,而置換指標平均價格多在130-180元/噸範圍內。

我國新建礦井產能規模普遍較大。目前,國內新建礦井主要分布在山西、陝西以及內蒙古三個煤炭主產地,且基本以產能規模300萬噸/年及以上規模為主,投資額較高。

新建產能的建設周期長,投資回報率低,「建設一個產能1000萬噸的礦井所需要的總成本約為133.5億元,摺合單噸成本1335元/噸,投資規模極大,少有煤炭企業能負擔。」

任志強團隊在上述測算中推算,以噸煤凈利70元/噸測算,投資回報率為5%,完全收回投資成本需要19年。

而礦井的建設周期需要五年或更長時間,經歷過前期煤炭市場的不斷反覆,企業對煤炭行業的悲觀預期仍未消除,不願新上產能。而已新投產產能大多為項目配套礦井,對市場供應增加有限。

儘管行業景氣指數回升,但煤炭企業的造血功能還沒完全恢復。

任志強團隊表示,2012年至2017年,煤炭行業固定資產投資下滑47.61%。2018年起,固定資產投資開始恢復,但預計新產能要5年後才可釋放產量。

「此外,企業自有資金實力還不夠強大。」他們表示,煤炭行業目前仍處在修復資產負債表階段。

2017年煤炭行業負債3.74萬億,負債率68%,同比僅下滑2%,而利潤總額僅2959.3億元,不足以支持新建產能。

而外部融資對煤炭行業仍持謹慎態度,特別是銀行端對煤炭行業的支持仍偏謹慎,主要以收回前期貸款為主。

煤炭市場的需求在放大。動力煤下游中,火力發電佔了60%,其次是建材、供熱、化工、冶金,受益於火力發電量增加,2018年,我國動力煤需求向好,焦煤、焦炭需求收縮大於供給收縮。

2018年年度動力煤長協定價公式新增沿海電煤採購價格指數,邱瀚萱認為,其初衷是增加在煤炭採購中電力企業的話語權,減少電廠採購煤炭價格的波動。

但2018年各發電集團年度長協煤合同比例大幅下降使得電煤價格彈性升高,市場波動對電廠煤炭綜合採購成本影響更加明顯。

本年度長協價仍由基準價+浮動價組成,邱瀚萱指出,長協煤基準價維持在535元/噸。2018年預計動力煤將出現供需緊張局面,秦港5500大卡動力煤均價或在620元/噸左右波動。

值得注意的是,去年我國進口煤炭超過2億噸,而最高年份的2013年超過3億噸。

海關總署2018年1月12日公布的數據顯示,2017年1-12月份,中國共進口煤炭2.71億噸,同比增長6.1%,累計進口金額226.37億美元,同比增長60%;

2017年1-12月,中國共出口煤炭817萬噸,同比下降7%,總金額11億美元,同比增長58.1%。

對比過去年份,2013年進口煤炭達到峰值,為3.27億噸。

中國煤炭經濟研究會副會長兼秘書長梁敦仕3月16日撰文認為,「在國內煤炭持續較高價位運行情況下,國家將會考慮進一步發揮進口煤炭的資源補充重要作用,煤炭進口調控政策可能比往年寬鬆,通過進口以彌補國內資源的不足。」

他預計理想狀態下我國全年煤炭進口的同比增幅在10%左右,進口總量或許會超過3億噸。

(文章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作者:陳紅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生意社 的精彩文章:

油氣產業鏈業績回暖

TAG:生意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