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萬事萬物的演化

萬事萬物的演化

日前,第九屆中國電影導演協會2017年度表彰大會在京舉行。眾多老中青名導齊聚一堂;其中徐崢導演的三分鐘演講《新導演的門檻》引起大家的關注。

他說,現在做導演的門檻太低了,說相聲的(郭德綱《祖宗十九代》)、做小品的(高曉攀《兄弟,別鬧!》)、演而優的(吳京《戰狼》),都能來導;但轉型歷來有之,張藝謀、張黎是攝影師,馮小剛是美術師,王家衛是編劇。

雖然做導演看似沒什麼門檻,但真正的門檻在做導演的人的心裡。門檻是對電影藝術的認知、對好電影的共識以及對電影這門藝術的尊重。

有時想想還真是,所有的「舞台」都一樣,有能力的都可以上去表演一番;這是一個體驗、切磋、碰撞的公共「場所」,你與「觀眾」撞出火花,得到大家認可了,便會被保留、傳承下來。而且這個「舞台」歡迎「雜交」、創新,歡迎更強的力量,就象唱歌也會融入戲劇、說唱;相聲與小品融合……


這使我想起最近聽的一本書《盲眼鐘錶匠》(英國著名生物學家道金斯作品),它說人類進化史實際上是個演化史,不是有目的進化,是無目的性演化出來的;就象「鐘錶」是件高密儀器,但這件是「盲人」隨意製造出來的;這個「盲人」在人類叫自然選擇,又叫累積選擇

怎麼理解呢?假設說讓猴子打莎士比亞的十四行詩,猴子由人製造。我們先讓計算機生產出1000隻,然後訓練它們;其中打得最好的,我們把它的基因提取出來,再生產出1000隻;如此循環,猴子很快就能打出十四行詩了。

就象蝙蝠,為什麼耳朵聽力好?主要是因為 生物之間的競爭,耳朵好的不斷淘汰耳朵不好的,通過一代一代微小變異積累,最終形成「雷達」耳朵。

又比如說,人類的眼睛很複雜,包括晶狀體、視網膜、視神經等等,但不可能是一次性進化出來的,那如果只有一半零件的眼睛,或者只有5%功能的眼睛有用嗎?

真實情況是:它們都有用。從完全沒眼睛到我們現在結構複雜的眼睛,每一步演化都能帶來好處。即使嚴重弱視,模糊的視力總比沒有視力好。

書中還介紹了硬骨魚的例子,因為生存環境對視力的要求越來越高,才一點點進化出各種眼睛零件來;又因為總需側躺,一隻眼睛總被壓著看不見,最後進化成半張臉上沒眼睛半張臉上有眼睛的怪物。

沒有哪種生物的器官進化,是一次就完全到位的,大家都是根據手頭的東西湊活著用,只要稍微比原來強就行;但每一步微小的改變都能帶來好處,少幾個零件的眼睛也比沒有眼睛好,模模糊糊的眼睛也比完全沒有強。就這樣一步一步生物從原始的、簡單的結構進化出了各種複雜的器官與功能。

生物就是這樣演化的。


有時我會想,萬事萬物的成長何嘗不是這樣「演化」而來,有時又哪有方向;都是為了各自更好的「生存」、更好的生活。就象人生病,身體內也有「正義力量」與「邪惡勢力」的互相爭鬥,但具體向哪個方向演化,有時也沒有定數。

萬事萬物的成長,真的,更符合「演化」的規律。

20180424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江蘇劉志祥 的精彩文章:

人類發展的「動物」史

TAG:江蘇劉志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