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神話雜談
此篇篇幅略長
一思考起來就收不住了
中西神話PK
「神話」,就像它的名字一樣,是一個民族最為神秘的部分。當人們生存在這片廣闊的土地上,他們就面對著變化莫測的自然,來自對自然的崇拜,對先民的敬仰,對人性美的追求,神話應蘊而生,繼而影響著這個民族這個國家的方方面面。
亞歐大陸這塊古老的土地,在它的東西方出現了截然不同的神話,讓世世代代生活在這裡的人們產生了形式各異的思想觀念。從閱讀袁珂的《山海經校注》與赫西俄德的《神譜》這兩部中西神話原典的對比中,可窺見一斑。
註:本文所談神話,其時間區域大約是在漢初以前的神話。
1
對空間和時間的側重不同
中國:思維重空間。現實重時間
西方:思維重時間,現實重空間
縱觀《神譜》一書,我們可以發現西方神話的大致脈絡是從創世開始,眾神紛爭,宙斯出世奪權等這一系列下來的故事,是從時間的發展順序描寫的;從《山海經》的目錄我們可以發現,它把描寫對象主要分為「山經」、「海經」、「大荒經」;再「山經」中又劃分出「東西南北中」五經,「海經」又分為「海內經」與「海外經」,且再各細分出「東西南北」四個方位,「大荒經」同樣是從「東西南北」四個方位進行敘述,是從空間格局分別敘述的。
因此,我們不難得出結論:位於東方的我們相較於西方,在思維想像中更重視空間結構。在日後我們的文學作品中可以發現,原來這樣的觀念早已深深融入了我們的血液。
《詩經》《離騷》等抒情文學開創了我國文學的先河,在文學作品中佔據極為重要的位置,而這些作品都是極為重視空間的。《詩經》中的「十五國風」便是大體按照地理位置劃分的;漢朝最重要的文體——賦,其特點是「鋪采摛文,體物寫志」,從各個方位鋪陳敘述所寫之物;以及後來的詩詞小說,總是在某個特定的空間範圍內,抒發情感、發生故事。
即使是歷史現實中,本該極其重視時間維度的史書,除了《左傳》是編年體以外,我們還是出現了其他整體格局非時間線的史書,像《國語》《史記》等等,或按照國家撰寫,或是按照文體類別撰寫,依舊是重空間系統。
為何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朔本追源,神話造就的影響是不可忽視的。我們的地域神發達,有某山的神有某水的神,沒有超越地域的局限,神與神之間是並列關係,故事少。西方的神故事多,而在故事中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時間,因此,西方人對時間的重視概念就逐步建立起來了。如果要追究神話上的原因,就要再追溯更久遠的歷史了。
△帝江(音:紅)我覺得很神秘的一個神
並且,在中國的空間劃分上——東西南北四個方向形成一個環狀空間格局,蘊含著迴環往複的意味。
細細想來,中國人對「 ○ 」這個形狀還真是情有獨鍾,春節「圍爐」、,元宵節吃湯圓,中秋吃月餅,象徵著團團圓圓的美好意思;我們好講八卦圖、太極圖,皆是圓形。
在文學作品中,我們常常強調首尾呼應,廣受大家喜愛的小說「四大名著」中,《紅樓夢》自道人引出,又依道人歸去;《三國演義》大漢被三分天下,最終又歸於晉;《水滸傳》自梁山起,又於梁山隱;《西遊記》自唐王朝出,又取經歸國……
反觀西方,常常是隨著時間的發展事件一路發展而去,就舉例大家剛剛讀完的《神譜》,神話的發展是沒有迴環的情況的,就猶如一把利刃飛出去便不再回來。(由於本人對於西方的作品閱讀實在極少,且印象不深,因此無法多舉例說明)
從農耕經濟和生產方式的角度看,由於中國重節令,土地局限,因此時間上是循環的。這或多或少可以解釋這個問題。相信大家都知道中國古人認識的世界是「天圓地方」,這是兩個維度的封閉性的循環,因此可以說,「○」對中國人早已是深入骨髓的愛了。西方由於其城邦制度,已經超出了小空間的局限,對時間的概念就重視起來了。
順提一個有意思的現象,在文學作品中,對於自古以來想像層面重空間現實層面中時間的中國,以及與此恰恰相反的西方,在當今的發展中越來越趨向一致。中國的敘述作品產生,越來越重視時間的發展,而在西方,「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的「典型論」的提出,使得他們也更加重視文學作品中的空間結構。
2
體系情況不同
中國:體系不明晰
西方:體系明晰
閱讀《神譜》時我們會發現,西方的神話體系是完整的。在這本書的最後,編者很貼心的為大家附上了神譜圖,我們可以清晰的看到每個神之間的親屬關係。閱讀中,會讓讀者覺得這是一個龐大的關於神之間的故事,它有完整的故事情節。同時,每位神都各司其職,有天神、地神、愛神、太陽神、美神等等。
再看中國,《山海經》的敘述不免讓我們覺得乏味許多。它從一個山頭到另一個山頭,從一個區域到另一個區域,從一個神到另一個神,神與神之間沒有太多相互之間的聯繫和交流,體系化便也不存在了。
發現了嗎?我們熟悉的「宙斯」其實在很比較中間的位置
中西為何會存在這樣的差異?其實在每一段文明開始的時候,都是相黏合的,這是源頭事物存在的必然情況。竊以為我國為何沒有體系化,其一,應從勞動上來說,對於原始部落的生存方式,往往是一個部落就聚集在一小塊區域內,便容易產生自己的神,部落間的神多少還有些比較的意味,便少了交流,相對獨立;其二,與上一點中國的空間觀有一些聯繫。中國對圓是執著的,混沌的事物更添幾分神秘美。
對體系的態度不同,影響深遠。在學科越來越發達的今天,我們會發現它的發展越來越趨向專業化,研究越來越細緻,相較於古代,善觀察善發明不善整理,以及像「文史哲不分家」的情況,是大大改變了。
3
對神的需求不同
中國:僅需要一個崇拜對象
西方:需要「反觀」自己,傳播文化
在閱讀過程中,我們會發現中西方的神在各方面是有很大的差異的。
首先從最直接的來看,神的外表不同。西方的神是以一個完整的人的形體出現,除了他們的出生方式太過匪夷所思,他們的外貌與人類無二,可以說是客觀存在的事物對觀念最明顯的影響了。在中國是神,多是以半人半獸的形象出現。這與圖騰文化應該有或多或少的聯繫,又或許在中國民眾的傳統觀念中,神既然是神,總得與普通人不同才能稱之為神?不然他何來造福一方?為什麼要崇拜它呢?
其次,神的性格迥異,與人的關係不同。我們不難發現,西方的神之間總是存在各色各樣的矛盾衝突。在他們的身上,人的自私、吝嗇、爭風吃醋等缺點一樣不少。廣為大家所熟知的「金蘋果」事件就很明顯的說明了這一點。在神、人關係上,神就是神,人就是人,即使是神人的結合體,也僅僅是英雄罷了,界線分明。
而中國的神,往往是來自於人,是充滿正能量的,像伏羲、女媧、神農等,最初是肉體凡胎,但應解除的貢獻便成了神。他們總是個個聖賢,造福百姓,沒有七情六慾,不食人間煙火,是境界上的神。這與當時的集體經濟情況關係極大,人們希望有一個精神領袖,可以信賴可以依靠。
再者,神的變化不同。中國的神是由男性像女性轉化的。例如西王母,相傳有人說最初西王母便是男性,後來成了女性;後又由半人半獸像全人類轉化。
總結這幾點,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由於中西方對神的需求不同,導致雙方的神是不一樣的。中國的神是用來敬仰的,西方的神是用來「照鏡子」的。
同時,由於需求不同,便產生了下面要說的一點。
4
神話和宗教的關係
中國:神話並沒有(或只沾邊)發展成宗教
西方:神話成為宗教的一部分
我們一直很好奇,中西都有自己神,後來也都產生了自己的宗教,但為什麼西方的神與宗教密切相關,而中國本土最早的神卻幾乎不與宗教沾邊?又或者說沒有適時產生自己的宗教呢?即使是本土的道教,其與神的關係也是比較遊離於邊的?
歸根結底,還是需求的不同。這裡不得從巫術說起。在西方,可分為希臘和希伯來兩個主要區域。希伯來重巫術,宗教是在巫術中應蘊而生的。神話的作用在於傳播宗教、擴大影響力。它用簡單明了但蘊含宗教思想的故事傳播到人們當中,使人們在不知不覺中信奉它相信它。
而一提起希臘,我們便會覺得這裡的藝術氣息濃重了很多。是的,在希臘,巫術發展成了藝術與宗教的結合,變得更加世俗。神話是為了審美娛樂在發揮作用的。
△九尾狐 真的好美有木有
在中國,關於神話與宗教的討論可以劃分為原始時期和封建時期。
在原始時期,人們為了了解認識和控制自然,巫術便產生了。迫於時間的急需以及現實社會的需要,往往只需要讓大家知道有一個神的形象存在就足夠了,有可以供奉的對象就好了,因此神本身的故事是否豐富並不重要,甚至有些神被創造出來只是為了服務政治。
在社會的一步步發展之下,王權膨脹,王即天子即為神,巫師從極高的地位一步步下移,成了朝廷中的附庸,類似主攻天文曆法的這一類部門,更別談形成宗教了。封建時期的神話,儼然成了朝廷控制民心的工具了。
綜上,便是我對中西神話的一些看法,以及與專業老師交流後的心得。神話很有意思,它是一個民族文化的源頭,當我們看清了它便可以更好的、更高屋建瓴的去看待這個國家這個社會以及這裡的文化的方方面面。這篇文章只能暫時籠統地回答我們的一些問題,而還有更多更多的問題,需要我們再慢慢去探索。
(悄咪咪地說)實際上,不寫出來是因為自己說不清楚,文中還有很多沒說明白的地方,請諒解,學業不精呀。還有一個關於「三皇五帝」的探討,等葉子弄得比較清楚了再寫寫和大家交流。
!如果你對神話有何心得看法,或是對文中觀點有何疑惑見解,歡迎在評論區與葉子一起交流討論哦。
-end-
作者 | 葉小葉
排版 | 葉小葉
學習指導 | 開焱爺爺
文中圖片來自網路
觀點主要來自於與老師交流


TAG:一隻貓的名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