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教別人講故事的一本叫故事的書

教別人講故事的一本叫故事的書

《故事》不僅是一部創作指南,更是一本人性揭露大全。它讓我總能更深地認知自我。

《故事:材質、結構、風格和銀幕劇作的原理》

羅伯特·麥基著

羅伯特·麥基,因連續劇《起訴公民凱恩》獲得英國電影和電視藝術學院獎(BAFTA).

1981年,受美國南加州大學邀請,開辦「故事」培訓班,隨後創辦全球性寫作培訓機構,學員超過6萬名。

其中,60人獲奧斯卡金像獎,170人獲美國電視艾美獎,30人獲美國編劇工會獎,26人獲美國導演協會獎。

被《指環王》《霍比特人》編劇兼導演彼得·傑克遜稱為「上師們的上師」,長期擔任迪斯尼、派拉蒙、20世紀福克斯等機構的專業顧問。

《故事》分四個部分把「寫故事」這件事從方方面面逐一闡述經驗,提供指導。

四個部分分別為:作家與故事藝術,故事諸要素,故事設計原理,作家在工作;涉及到宏觀關係,構成細節展示,細節原理說明,實踐經驗之談。可以說是比較細緻地指導了編劇行業的具體工作。

寫故事現在已經成為許多崗位工作中需要需要具備的一項技能。除了媒體工作者成日需要與故事打交道外,現在的產品經理、品牌總監、微商宣傳、企業家等等,越來越多的人需要靠講故事實現一些工作或生活中的目標。

即便是完全沒有寫作需求的朋友,如果有時間,也可以看看這本書,作者將大量的優秀電影解剖出來,讓你可以對照人生,認知自我。

部分讀書筆記:

藝術家從不被一時衝動的奇思異想支配,而總是孜孜不倦地苦練手藝以達到直覺和思想的和諧。

不要以為有了天賦就可以被稱之為藝術家,傷仲永的故事我們從小就背誦過,努力也許不會被看見,但不努力連你僅有的一丁點天賦也都會煙消雲散。

PART II故事諸要素

結構圖譜

從瞬間到永恆,從方寸到寰宇,每一個人物的生命故事都提供了百科全書般的可能性。大師的標誌就是僅僅從中挑選出幾個瞬間,卻能向我們展示其整個人生。……這一浩瀚的生活故事必須成為被講述的故事。

截取瞬間結構節拍、場景、序列、幕、故事,選擇設計大情節、小情節或反情節,貫穿開放式/閉合式結局、單一/多重或被動/主動主人公、線性/非線性時間等形式,讓素材成為被講述的故事,塑造被講述的人物,表達被選中的人性。

結構與背景

打贏這場仗的關鍵詞就是研究,花時間和精力去獲得知識。我建議採用以下具體方法:記憶研究、想像研究、事實研究。一般而言,一個故事對此三樣缺一不可。

這其實是一項非常認真的工作,不是隨隨便便把阿姨們做飯擇菜時候閑聊的故事直接寫出來就可以的。這門學問與其他工作一樣,就是需要大量調查研究的。無論是研究別人還是研究自己。好比我們拍攝企業家,電話溝通、查大量資料、現場採訪、同行採訪等等,都是通過各種方式調查研究這個人。

PARTIII故事設計原理

場景設計

回報遞減定理無論是在生活中還是在故事中,都同樣成立:我們對某事的體驗越多,它所產生的效果就會越少。……回報遞減定理對生活中的一切事物都是成立的,除了性,性似乎可以無限重複而且每一次都會有相應效果。

故事創作中,連續設計同樣的場景三個,觀眾情感體驗重複,感受就會不斷打折扣。吃第一個冰激凌覺得很爽,第二個也還可以,第三個就會覺得噁心。喜劇可能有個例外,連續三個相鄰的悲劇場景,第一個流淚,第二個哽咽,第三個就會大笑。

生活中絕對也是如此,每天吃一樣的飯,做著一模一樣的事情,走一樣的路……與是否長情無關,重複會消磨敏銳的感知,喪失原有的熱情。

同時也讓我想到了人際關係,工作關係也好,情侶關係也好。一件事情重複承諾重複答應,就好比狼來了一樣,真正的一次也不被相信了。或許還沒等到真正關係進展時,就已經沒有關係了。謹記這個定理吧,認真對待每一個第一次。

真正的選擇是兩難之擇。它發生於兩種情境。一是不可調和的兩善取其一的選擇:從人物的視點上來看,兩個事物都是他所欲者,他兩者都要,但環境迫使他只能二選一。二是兩惡取其輕的選擇:從人物的視點來看,兩個事物都是他所不欲者,而且他一個也不想要,但環境迫使他必須二者擇一。在這種真正的兩難之境中,一個人物如何選擇便是對其人性以及他所生活的世界的一個強有力的表達。

這時候真的覺得麥基不僅是故事創作大師,也是人性洞察大師。你在寫人物的時候給他增添這樣的選擇,凸顯人物性格。然而生活中自己遇到這樣的選擇,就是認識自我最好的時候。兩善取其一,都想要的東西,究竟哪個更重要?兩惡取其輕,厭惡的東西,哪個是自認為最合理的選擇?傾聽內心的聲音,有時候可能會發現自己和想像中的自己並不一樣。

場景分析

永遠必須具備一個潛文本,一個與文本恰成對照或構成矛盾的內在生活。有了這個,演員才能創造出一部多層面的作品,使我們能夠透過文本看到在生活中的言談舉止和音容笑貌之後脈動的真理。……

實際上,任何人,即使是瘋子,要想完全表達內心活動都是不可能的。無論我們多麼希望昭示我們最深層的感受,但它們總是在規避著我們。我們永遠不可能完全表達出自己的真情實感。因為我們很少真正了解它們。……

即使是在一個人物獨處時,也會有潛文本。因為,如果沒有別人在看著我們,我們自己也在看著自己。我們戴上面具,向我們自己掩蓋真實的自我。

文本之下有潛文本,這是創作,更是生活。那些真正想說的話,都隱藏在正常平淡的對白之間。創作中的潛文本推動故事發展,日常溝通中的潛文本才是說話的重點。不要聽他說什麼,而是聽他沒說什麼。表達和獲取潛文本是常識,也是智慧。一個人時候的潛文本,其實就是自我與人設之間的對話。誠實面對自我,好像也不是一件說了就能做到的事情。

危機、高潮和結局

所有故事結局的關鍵就是給予觀眾他們想要的東西,但不是通過他們所期望的方式。

問題和解決方法

我們面臨的最大考驗就是,要將精神的東西轉化為物質的東西。不要在人物口中填滿自我解說的對白,而要為他們的內心衝突找到視覺表達。這就是你成敗攸關的地方。

毛姆說過,任何一把剃刀都自有其哲學。凡事專業化後會自成思路。作家、編劇、導演等等不同職業,本質上創作思路截然不同。為影像服務,那麼「視覺表達」就絕對是需要深挖的能力。不是所有的對白、解說配上相應的畫面就可以了。用鏡頭說話。

偉大的講故事的人一直都知道,「展示,不要告訴」是一個終極任務:以純粹戲劇化和視覺化的方式來寫作,展示一個自然人類行為的自然世界,表現出生活的複雜性,而不用告訴。

人物

人物不是真人

創作中的人物不是真人,他的喜好、價值觀、智商、個性等等如非你要求,是不會變的,是一致的。現實中卻遠非如此,人因經歷會改變,這種改變既經常也正常。

從本質上而言,是主人公創造了其他人物。其他所有人物之所以能在故事中出現,首先是因為他們與主人公的關係,以及他們每一個人在幫助刻畫主人公複雜性格維方面所起的作用。……他們每一個人都對其他人的性格潮汐起著推波助瀾的作用。

奇妙的,細想有些道理的邏輯。每個人都因身邊所經歷的人成長。在你的世界裡,是你創造了他們。他們都是你認知的他們,擁有獨屬於你主觀截取的性格。你對他的了解認識越多,他在你心中越立體,越深刻。

我所學到的有關人性的一切都是從我自己這兒學來的。——安東·契訶夫

用文中的這句話作為一個結束,也是一個開始。創作的過程,其實就是洞察人性、認識自我的過程,也是認知社會、再現社會的過程。

《故事》可以一讀再讀,不只是工具書而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琪樂木格 的精彩文章:

瑣碎但重要的小事

TAG:琪樂木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