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銀行理財之保本保息和高收益悖論

銀行理財之保本保息和高收益悖論

自我介紹

我是一名註冊國際金融理財師,從畢業起一直投身於金融業,轉眼已經過了11個年頭。白駒過隙,回想起高考時我為什麼會選擇和金融相關的專業,還得從98年亞洲金融危機說起。雖然電視和報紙上鋪天蓋地都是相關報道,但當時我並不確切的明白什麼是金融危機,為什麼發生金融危機,以及金融危機和我們的日常生活又有什麼干係。報紙上的那些專業術語和連鎖反應的推演,似乎有著高屋建瓴的宏大和蝴蝶扇翅的魔力;好吧,我被徹底吸引了。隨後的高考志願、畢業就業和職業規劃,就都離不開這個圈子了。今天的主題是系統回顧一下「銀行理財產品的起源、發展、現狀以及未來的走向」。因為是處女篇,所以還是不得不自我介紹和追本溯源一下!

2001-2017年銀行理財發展史

十年前周邊的朋友並沒有多少人買理財產品,甚至銀行的工作人員都不知道銀行還有理財產品這個類別。當時為人們所熟知的幾種投資的渠道主要是定期存款、國債、保險,再就是基金、股票;大部分的老百姓選擇是把錢存在銀行;銀行再把錢貸出去。雖然銀行貸多少、貸給誰,有國家政策的相關規定,但主動權仍然在銀行,存款方和貸款方並沒有多少選擇權和議價的空間,銀行的黃金時代還未結束。

1、2001年WTO事件

2001年底,中國正式加入WTO,這標誌著中國金融業的初次開放。隨著相關政策的陸續出台,中國的金融行業進入了競爭時代,銀行保險基金信託外匯等金融細分行業紛紛加大業務創新力度來提升綜合競爭力,銀行理財這個全新的品種也應運而生。

2、2003-2005年

最早期的銀行理財,主要是外幣的結構性存款。2003年,中國銀行發行了我國首款外幣理財產品「匯聚寶」,這個時期的外幣理財其本質更接近於存款。2004年,光大銀行推出了我國第一隻人民幣理財產品「陽光理財B計劃」,其配置的資產主要是銀行間債券市場上流通的國家級信用債券。這款理財產品的產品形態是目前市場上人民幣理財產品的雛形。之後,各大銀行紛紛效仿。截止2005年底,約有26家銀行開展了理財業務,銀行理財產品餘額約2000億元。同年,銀監會出台了《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管理辦法暫行規定》和《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風險管理管理指引》,初步對銀行理財業務進行管理。

3、2006-2008年

銀行理財的投資標的主要是個人投資者無法直接參与的金融市場,比如金融機構交易的貨幣市場、債券市場等。這些市場上的利率高於老百姓在銀行的定期存款利率,同時也具有比較高的安全性。股票市場風險太大,定期存款收益率太低,銀行理財產品恰好彌補了前兩者的缺點,迎合了市場需求。加之資本市場從2006年開始反彈,老百姓對收益的追求又進一步推動了銀行理財市場的發展,各大銀行不斷加大理財產品的創新和產品發行力度,理財業務開始得到普及,規模逐年快速增長。2006年的規模約為4千億元,2007年的規模約為8千億元,截至2008年底銀行理財產品餘額約為3.7萬億。在此期間,資本市場上證指數經歷了從2007年10月的6124點到2008年最低的1664點,銀行理財產品市場雖也出現了極個別的收益未達預期的現象,但絲毫不影響每年的理財規模呈數倍增長。

4、2009-2012年

2009年起,資本市場恢復穩定,銀行理財繼續大規模發展,成為各大金融機構爭奪市場的排頭兵。同時,券商理財、信託理財的規模也快速發展壯大,在持續的分流市場資金。整個金融市場的格局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由原來的銀行存款作為市場資金幾乎唯一的融通主體,轉變成存款和以銀行理財為主體的各種資管計劃作為資金融通的主體。

2011年,銀監會印發了《商業銀行理財產品銷售管理辦法》,以此來進一步規範銀行理財的銷售環節。儘管如此,由於銀行理財不進入銀行的資產負債表管理,雖然陸續有相應的規章制度出台,但這一主體融通資金的靈活度大大超過存款,供需的不斷擴張,市場規模的不斷擴大,監管層也隱約覺得這個市場似乎不在牢牢的掌控範圍內。

5、2013-2017年

2013年,銀監會下發《關於規範商業銀行理財業務投資運作有關問題的通知》即8號文。該文對理財資金的投向和風險撥備提出了明確要求,對規範理財業務投資運作、防範化解商業銀行理財業務風險方面提出了相應的原則和標準,要求理財產品必須單獨管理、建帳和核算,並對理財資金投資於非標債權的規模提出了一定的限制。

2014年銀監會發布《關於完善銀行理財業務組織管理體系有關事項的通知》,對商業銀行事業部制改革的規劃和時間進度提出了明確的要求。

2017年11月17日銀監會發布《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徵求意見稿》。

圖1:2012-2017年銀行理財產品年末存續情況表

如圖1所示,銀行理財規模從2012到2017年快速增長,但實際上這期間的監管措施是越來越嚴的。除了2017年較2016年的規模增長略有停滯之外,其餘各年的規模都是階梯式上升。

保本保息與高收益的悖論

銀行理財市場的發展史,實際上是隨著我國金融市場的開放,競爭不斷加劇、規模不斷擴張、業務不斷整頓的過程。資金是逐利的,永遠都向著收益高的地方流動。金融市場的競爭除了服務,最根本的就是收益的競爭。銀行理財作為收益競爭的最主要手段,得到了越來越多民眾的認可。老百姓在把大量的存款搬進理財產品的同時,也認定了理財尤其是銀行理財的低風險幾乎等同保本保息。哪怕簽署了《風險提示》,但是作為銀行也必須保本保息,而實際上這麼多年銀行也確實是這麼做的。終端金融市場始終是波動的,即便是目前風險等級最低的貨幣市場,銀行間債券市場投資收益仍然是浮動的。但老百姓感受不到這種波動,因為銀行作為金融機構通過資金池運作,留存或彌補了投資收益與理財產品的收益差額,從而拉平了這個波動。

大部分情況下,銀行的投資收益都是高出同期理財產品的固定收益的,即使少數時間投資收益低於理財產品的收益,這個大資金池總體上仍是盈利的,而且盈利程度還不低。但是隨著資金大量通過銀行理財這種表外資產進入機構交易市場,再加上近三年的債券市場牛市不再,這種利差變得越來越小,銀行急需在市場上尋求更高收益的投資產品以滿足市場競爭。

圖2:2013-2016年債券收益率與產品成本倒掛

簡單來說,通過擴大理財的投資範圍,提高高收益投資標的的投資比例,就可以做到收益秒殺同業!

以下是某國有銀行中低風險等級理財產品投資範圍:

1)、貨幣市場工具:包括但不限於各類存款、存單、質押式回購等;

2)、固定收益證券:包括但不限於國債、金融債、次級債、中央銀行票據、政策性金融債、公司債、企業債、超級短期融資券、短期融資券、中期票據、非公開發行非金融企業債務融資工具、證券公司收益憑證、資產支持證券等;

3)、符合監管規定的非標準化資產和權益類資產:包括但不限於信託貸款、委託債權、承兌匯票、信用證、應收賬款、各類受(收)益權等,上述資產因監管政策變化和金融創新而發生變化的,以最新適用的監管規定為準;

4)、監管部門認可的其他金融投資工具。

四種類別投資範圍對應的風險等級是依次上升的,預期收益也是逐漸增加,所謂高收益的競爭,實際上就是增加後面幾類投資標的的投資比例。

另外,通過理財中的一些結構創新,比如多層嵌套、優先劣後分級等,間接投資股票市場也可以提高銀行理財收益。這些過程實質上相當於市場上的逐利者,借銀行理財資金去進行金融市場的風險投資。在正常的市場情況下,這種結構銀行理財端一般不會發生風險;但是,如果碰到極端情況,例如股災、債災、黑天鵝事件等,就容易使合同中對銀行理財資金的多重保障形同虛設。

通過上述方法,銀行理財長久地製造了一個看似無風險、保本保息且高收益(遠高於定期存款)的市場。老百姓的一廂情願更加劇了這種市場默認,導致的後果就是——理財對存款的大規模替代。這種替代好不好?對老百姓來說是好事,收益高了,能更好地抵禦通貨膨脹。但是趨勢地發展往往不受控制,當銀行理財的規模足夠大的時候,這個海量的「保本保息」市場導致了整個國家資金成本的增加,即達到了所謂的加息效應。同時,存款規模的下降,會影響到央行進行加息降息等經濟政策的效果。不管怎麼加息,已經適應了購買銀行理財產品的老百姓,是很難因為加息而重新將錢投回到存款里的;反而一旦降息,會使更多的存款進入理財。

當銀行理財的規模足夠大的時候,本身對市場投資就會產生影響,高收益就難以長期維持。國際政治經濟局勢無法保證金融市場永久繁榮,黑天鵝事件總會發生,當市場的投資收益無法達到理財產品收益,並且這種情況不再是短時間極端情況下的特例,而金融機構為了維持理財產品的競爭力又不得不給出高收益,此時風險就會波及銀行本身。規模小可以控制,規模大就很難說。餘額寶的限額就是因為規模太大、未來可能發生不可控風險,而最終被監管部門限額。

《資管新規》背景下的客戶理財

1、資管新規的出台背景

截止2017年末,銀行存款餘額169.27萬億,銀行理財餘額29.5萬億,信託理財規模26萬億,券商基金子公司理財餘額53.6萬億。非存理財總餘額已經超過半壁江山。如此巨大的規模,對國家經濟的影響已經舉足輕重。在監管層「降槓桿、嚴控金融風險」的整體思路下,從2017年11月17日的《資管新規徵求意見稿》到2018年正式頒布的《資管新規》,2018年必然是理財市場嚴格落實整改,降槓桿、控風險的一年。

2、《資管新規》的要點如下:

1)、要求固定收益理財轉變成凈值型(凈值型理財即收益浮動型);

2)、要求理財不得保本保息破剛兌(銀行理財一直以來在合同中就從來沒有承諾過保本保息,其實質是要求銀行不得用自有資金填平理財的波動);

3)、要求降低非標投資比例;

4)、不得多層嵌套降槓桿。

《資管新規》的總體思路,就是把銀行理財在這些年發展過程中所使用的各種維持和提高收益的方法全部不準使用,並且總規模只能降不能增!

2016年開始的股市降槓桿已經完成,上證指數從5100點附近回到目前3100點,風險大量釋放;和如今的美股相比,承受風險的能力明顯增強。未來一年就是理財市場的整頓了,《資管新規》出台了,4月份的互聯網金融新規也出台了,過去野蠻生長時代已結束。金融市場的一系列改革整頓,就是為了降低中國金融市場的系統性風險,從而能更好地抵禦外來風險的襲擊。

3、未來《資管新規》完全落地後該如何理財

1)、針對保本型客戶。

新規落地後,市場上固定收益理財產品將越來越少,大量浮動收益理財產品將相繼出現,而且監管層不僅要求合同不得保本保息也不能口頭承諾保本保息。很多老年客戶或者保守型客戶如果接受不了這種新的產品形態,只能選擇回到存款里。未來存款利率上限也將放開,存款利率會比現在更高,這部分資金也會有更大的動力回到存款里,同時也達到了監管層降低理財規模增加金融市場低成本存款資金規模的要求。

2)、針對收益型客戶。

向客戶傳達正確的理財觀念:金融市場上不存在絕對無風險的產品,就像這個世界變化才是不變的一樣。正是因為不同金融產品的風險等級不一樣,才有了收益高低的區別,才給了投資者跑贏通貨膨脹的機會。作為投資者,應多了解產品背後的投資方向,以及產品管理方的運作能力和水平,根據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和認知水平選擇合適對應的產品,同時進行資產的合理配置,才是正確的理財觀念。

(全文完)

本公共號「曉露財商」二維碼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曉說財商 的精彩文章:

TAG:曉說財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