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走到人生巔峰的人是怎樣學習的?

走到人生巔峰的人是怎樣學習的?

一、學習等於學習成績嗎?

學習,是指通過閱讀、聽講、思考、研究、實踐等途徑獲得知識或技能的過程。學習分為狹義與廣義兩種:

狹義:通過閱讀、聽講、研究、觀察、理解、探索、實驗、實踐等手段獲得知識或技能的過程,是一種使個體可以得到持續變化(知識和技能,方法與過程,情感與價值的改善和升華)的行為方式。例如通過學校教育獲得知識的過程。

廣義:是人在生活過程中,通過獲得經驗而產生的行為或行為潛能的相對持久的行為方式。

所以,很顯然,學習不等於學習成績。然而生活中有很多家長只重視學習成績,忽視其他技能學習的教養方式,弊端頻頻顯現。有的家長認為,那些洗衣服做飯之類的事情,大了自然就會了,不用專門培養,所以包辦了孩子所有的事情。

大到專業選擇、人生抉擇,小到洗衣喂飯。這些技能是不用專門像上課一樣去教去學,但是,如果他連見也沒見過,試也沒試過,恐怕這些技能還真不是說會就能會的。在我接到的來訪者中,有的家長啥都不讓孩子做,連襪子都不洗,結果孩子不快樂、抑鬱了,不上學。讓家長很頭疼。

二、 實驗:我們是如何習得知覺的?

學習的發生,跟感知覺密切相關,那我們是如何習得知覺的呢?在講實驗之前呢,需要給大家鋪墊一些知識,也就是本實驗的理論假設。

(1)理論假設

心理學中的兩個重要研究領域是感覺和知覺,它們既相互獨立又緊密相關。感覺是指通過感官從周圍環境中獲取信息,每一天每一分鐘你都會受到大量感覺信息的狂轟濫炸。

如果你剛好停下來思考1分鐘,不論你往哪兒看,遠處或近處的物體的表面都會反射光線,大量的聲音試圖進入你的耳朵,身體的各部分與不同的物體接觸,空氣中瀰漫著各種氣味和味道。

如果你使自己的注意力離開你正在做的事,並將注意力集中於你的每種感覺,每次一種,你就會開始理解在意識水平之下的「感覺輸入」了。

實際上,如果我現在這樣做,就會意識到我的電腦在嗡嗡作響,一輛轎車從窗外駛過,一扇門「砰」地關上,牆上掛有一幅畫,天空中有一片陰雲,桌上的燈發出亮光,胳膊肘正靠在椅子扶手上,剛吃過的蘋果在我口中留下的味道,等等。

然而,僅僅幾秒鐘前,我並沒有這些感覺。我們不斷地過濾得到的信息,並只使用其中很小的部分。如果你的感覺過濾機制突然停止工作,世界將變得十分混亂,你也將焦慮不安,甚至無法繼續生活。

由於你知覺的作用,感覺世界(視、聽、觸、味、嗅)是以一種組織好了的形式出現在你面前的,感覺為知覺提供原材料。大腦的知覺主要包括三種活動:

▲(1)像前一段討論的那樣,知覺對需要注意的感覺進行篩選;

▲(2)將感覺組織成可識別的模式或形狀;

▲(3)對這些結構進行說明,以對世界做出解釋和判斷。

換句話說,知覺是指我們處理大量感覺信息並賦予其意義的過程。你讀書的時候,你的梘覺感受不過是白底上一些隨意的黑道道,這些就是投射到你的視網膜並傳送到大腦視野里的內容。然而,你注意它們、組織它們、理解它們,所以它們成為有意義的詞和句子。

你的大腦中有很多可利用的技巧或策略來幫助你接有意義和可理解的方式去組織感覺。其中使用得最頻繁的知覺策略叫「圖形一背景」

看這幅圖時,你第一眼看到的是什麼?一些人可能看到了一隻白色花瓶,另一些人則看到兩張面對面的臉。如果你仔細觀察一會兒,兩種情形都可以看到,並且可以在花瓶和人像之間相互轉換。你也會注意到,如果你看花瓶(圖形),則側面像(背景)好像消失在背景之中。但是,如果你注意側面像(圖形),花瓶(背景)就變成背景。

我們能很自然地把感覺信息分為圖形和背景。假如你想到了這一點,就會知道正是這種能力讓世界變得更有條理。設想一下,如果沒有圖形一背景關係景的知覺能力,要把一個人從一群人中分辨出來將無法實現。

我們日常使用的另一種按照規律和感覺信息的策略是「知覺恆常性」。它是指當我們的感覺發生巨大變化時,我們知道物體的特性仍將保持不變。知覺恆常性的一種是形狀恆常性。如果你站起來繞著椅子走一圈,椅子投射在你視網膜(感覺)上的映像會隨著你的步伐而變化。然而,你會覺得椅子的形狀並役有改變。如果你知覺的所有物體都隨你視角的變化而隨時變化,那麼你的世界將會變得多麼混亂啊!

另一種知覺策略叫做「大小恆常性」,這是與我們要講的實驗密切相關的一種知覺。不管物體離你有多遠,大小恆常性都能使你知覺出熟悉物體的真實大小。

?比如,你看到在離你兩個街區遠的地方有一輛校車,這時校車投射到你視網膜上的映像與近處玩具小汽車的映像一樣大,但是你能知覺到遠處的汽車還是原來的大小。同樣,如果你看見兩個站著的人,一個離你」忙遠,一個離你有30米,你能感覺到遠處那個人差不多只有0.9米高,但你知覺到那個人有著普通正常人的身高,這正是由於大小恆常性發揮了作用。

雖然有這些策略,但你的知覺有時還是會受騙,這就是視(視覺)錯覺產生的原因。電影導演可以設計一種船在大風暴中顛簸的場景,其實這個場面是用一艘0.6米長的模型船在特殊布置的水池中拍攝的,但我們的知覺卻判斷這艘船與真船大小相同,這不僅是因為知覺的大小恆常性在起作用,也是由於缺少能提供線索的對照物。生活中,去拍照的時候,各種托塔、托太陽的照片就是利用錯覺拍出來的。

這些知覺的能力還是很重要的,那這些知覺能力是習得的還是先天的呢?對先天失明但後來被治癒的病人的研究表明,知覺圖形一背景關係的能力是天生的,至少部分是天生的,即從一出生就表現出來了。

另一方面,知覺恆常性則是經驗的產物。當兒童(5歲或5歲以下)看到遠處的小汽車或火車時,他們會認為那是玩具,有時還會吵著非要買一個不可。當兒童剄7歲或8歲時,大小恆常性已經形成,兒童就能準確地判斷不同遠近物體的大小了。

心理學家問過這樣—個問題:是什麼樣的經驗使我們獲得了這些能力?是否存在一種環境使一個人直到成年仍不具備這種知覺天賦,特恩布魯30年前發表的這篇實驗報告對解釋這些問題作出了很大的貢獻。

(2)方法

特恩布魯不是一位心理學家,而是一位人類學家。在20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他進入扎伊爾(現在的剛果)研究俾格米人的生活和文化。特恩布魯是一位人類學家,因此他早期的研究方法是自然觀察法,也就是觀察在自然情境中發生的行為。這對心理學家來說,也是一種重要的研究方法。

?例如,通過觀察法可以研究男孩和女孩在遊戲過程中的攻擊性行為有何差異;研究靈長類動物(如黑猩猩)的社會行為也需要使用自然觀察法。這種研究常常耗資較大並且耗時較長,但有些行為現象還不能用其他方法進行適當的研究。

有一次特恩布魯外出考察,他穿過森林從一個俾格米部落到另一個部落。隨行的是一名叫肯格的小夥子(大約22歲),他來自當地的一個俾格米部落。肯格在這項研究中始終充當嚮導,並把特恩布魯介紹給不認識他的巴布提部落。

特恩布魯的觀察從他和肯格到達一座小山的東邊開始,那裡為了建一個傳教點而把樹木全部砍伐了。由於樹木稀少,人便能越過森林一直看到遠處高高的魯文佐里山。因為森林十分茂密,這種情景很難看到。

(3)結果

肯格有生以來從未看到過遠處的風景,他指著魯文佐里山問那是山還足雲霧。雖然特恩布魯告訴他那是山,但是這些山要比肯格在自己生活的叢林中所看到的高大得多。特恩布魯問肯格是否願意一同驅車前去更近她觀察那些山。猶豫了片刻後——肯格以前從未離開過他居住的叢林——他同意了。

他們啟程時,下起了大暴雨,直到他們到達目的地時雨才停下來。大暴雨使能見度降蛞到大約9米,這使肯格無法看到漸漸接近的群山的情景。最後,他們到達了位於山腳下愛德華湖邊的Ishango國家自然公園。特恩布魯寫道:

「當我們驅車穿過公目的時候,雨停了,天空也放睛了,呈現在面前的風景真是難得一見,魯文佐里山沒被一絲雲霧遮擋,整座山聳立於傍晚的天幕下。它那積雪覆蓋的山頂也在陽光下熠熠生輝。我停下車,青格極不情願地邁出車外。」

肯格掃了一眼周圍,斷言這是一片貧瘠的土地,因為這裡沒有樹。然而,當他抬頭仰視群山時,他簡直說不出話來。巴布提人的生活和文化都受到這茂密叢林的限制,因而在他們的語言中沒有可吼描述眼前風景的辭彙。肯格被遠處白雪皚皚的山頂所吸引,他將其解釋為一種岩層構造。他們準備離開時,發現廣闊的平原漸漸清晰地映人眼帘。接下來的一項觀察就是這個實驗的重點了。

在平原上放眼望去,肯格看到一群野牛正在幾英里外吃草。要知道相隔那樣遠的距離,野牛投射到肯格視網膜上的映像(感覺)是很小的。肯格轉向特恩布魯問道:它們是什麼昆蟲?

特恩布魯回答說那是野牛,這些野牛甚至比肯格以前在叢林里看到的還大。肯格立刻笑了起來,認為他是在開玩笑,並再次詢問那是些什麼昆蟲。「然後,他自言自語,覺得他的這個同伴宴在不夠聰明,並試圖把野牛比成他所熟悉的各種甲蟲和螞蟻」。

特恩布魯立刻做了一件在那種情況下你我都會做的事。他回到車裡,和肯格一起開車接近吃草的野牛。肯格是個勇敢的年輕人,但當他看到動物的形體在不斷增大時,他挪到特恩布魯身旁,小聲地說這應該是魔法。

最後,當他們到達野牛身旁,看到野牛的真實大小時,肯格也不再害怕,但他仍不明白為什麼剛才它們看起來是那樣小,並且懷疑它們是不是在剛才那段時間裡漸漸長大的,或者這其中是不是有人在耍花樣。

當兩個人繼續驅車來到愛德華湖邊的時候,發生了類似的情況。這是一個很大的瑚,在兩三英里外有一艘漁船。肯格不相信幾英里外的那條船大到足以能裝下幾個人。他斷言那不過是一塊木頭,直到特恩布魯提醒他有關野牛的那次經歷後,肯格才驚異地點頭表示同意。

在回到森林前的日子裡,肯格觀察遠娃的動物並試著精測它們是什麼。特恩布魯明白,肯格已明顯不再感到害怕或懷疑,而是在不斷讓自己的知覺適應這種全新的感覺信息,並且他學得很快。

(4)討論

這個實驗通過舉例說明了我們是如何獲得知覺恆常性的。知覺恆常性不僅是經驗習得的結果,而且這些經驗還會受到我們居住地區的文化和環境的影響。在肯格生活的叢林中,沒有開闊的景象。實際上,他們的視野通常被限制在30米以內。因此對於俾格米人來說,沒有發展大小恆常性的條件。如果體停下來仔細想的話,你會發現他們在那兒也沒有必要發展這種能力。

雖然研究者沒有進行直接驗證,但這些同族的俾格米人很可能有更發達的識別圖形~背景關係的能力。因為按此邏輯,對俾格米人來說,分辨出藏在周圍植物背景中的動物(特別是那些極為危險的動物)極其重要。這種知覺的能力對於居住在現代工業文明社會中的人們來說,則不是那麼重要了。

關於大小恆常性,特恩布魯的研究也許能解釋為什麼這種能力是後天學到的而不是先天的。特定的知覺是我們生存所必需的,但我們並非成長在同樣的環境之中。因此,為了使我們的生存能力充分發揮出來,一些能力隨著時間推移而得到展現,從而使我們適應周圍的物理世界。

(5)研究發現的意義和近期應用

特恩布魯的研究引燃了先天與後天的論戰,在這場論戰中行為科學家們就行為受生理還是環境(學習)影響進行了激烈討論。顯然,特恩布魯關於肯格知覺能力的觀察報告支持了後天因素或環境因素一方的觀點。

在布萊克摩爾和庫珀系列引人注目的研究中,他們讓小貓在黑暗的環境中長大,它們只能看到垂直或水平的條紋。不久,他們把貓從黑暗的環境中取出,發現只看垂直條紋的貓只能對環境中物體上的垂直條紋作出反應,對水平條紋則毫無反應。

相反,只看水平條紋的貓只能知覺水平的圖形。貓的視覺能力沒被損害,但是一些特殊的知覺能力沒有得到發展,這種特殊的缺陷是不可彌補的。

然而,另一項研究表明,我們的某些知覺能力可能是從一出生就存在的;也就是說,足自然得到而無須學習的。

?比如,有一項研究是在同樣亮度下,讓新生兒(出生才3天)看彩色(紅、綠、藍)的方形光束和灰色的方形光束。所有的新生兒觀看彩色光束的時間明顯多於灰色光束。在3天時間裡,對新生兒來說不太可能有機會學會對顏色的偏愛,所以這些發現可以證明我們的某些知覺能力是天生的。

(6)結論

關於我們知覺能力的來源,這一領域的研究還沒有得出一個總結性的結論。特恩布魯和青格清楚地證明某些知覺能力是習得的,另一些則是天生的或部分「預先設置」的。

三、學習能力是天生具備還是後天培養?

任何學習都離不開我們的大腦。大腦的運轉主要依靠神經系統來進行。其中,神經元,又稱神經細胞,是構成神經系統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它具有感受刺激和傳導興奮的功能。神經元的組成、分類你可能不需要了解,但是神經系統的功能你肯定感興趣:感覺功能、效應功能、信息整合功能、信息儲存功能等。

因此,神經系統除整合感覺、調控機體隨意運動與內臟活動外,還整合腦的高級功能,以實現覺醒與睡眠、學習與記憶,以及思維、意識、情緒等高級神經活動。

神經元之間是怎麼溝通的呢?你就需要明白一個概念叫神經衝動。神經衝動是指人體或動物體神經細胞受到刺激後,興奮以電信號的形式在神經纖維上進行傳導的過程。有時也叫鋒電位。神經衝動(impulse)是以全或無方式不衰減地沿著神經纖維傳導的,發生的是電化學反應。很多測腦波、腦電的儀器就是根據這個原理來工作的。

腦神經是一出生就決定了的嗎?當然不是。3歲、7歲、14歲是大腦神經發育的三個重要階段。所以大腦潛能開發要在孩子青少年的時候進行。所以呢,家長不要代替孩子做很多事情,一定要讓他自己嘗試,這是他跟這個世界互動學習的過程,更是刺激腦神經發育的過程。過了這個黃金期,大腦發育就困難了。

這個還比較容易理解,

那你會問再大一些的孩子以及成人,

腦神經還能改變嗎?

科學研究已經證明了長期的豐富刺激環境對成年,甚至年老的大腦神經再生有著重要的影響。同時,研究者還認為新的環境之所以可以激發神經元的再生。

?舉個例子,就如同我們如果只置身於一個房間內生活,這個房間就是我們全部的經驗,大腦不需要再生新的神經元,因為我們已經知道這個房間內的一切,現有的知識就足夠適應這種環境了。所以,為了使大腦保持最佳的狀態,我們需要了解新的內容、學習新的知識、積累新的經驗,而不是每天重複已經做得很熟練的事情。

我們的大腦會根據環境刺激和學習經驗產生改變,並且會一直不斷地適應外在環境的變化,這種現象被稱為可塑性(Plasticity)。可塑性是學習的必要條件,也是大腦的固有屬性,腦的一生都能根據學習經驗發生顯著的變化,同時適應環境的能力也是與生俱來的。

當我們每個人在學習新事物的時候,比如新的語言、新的技能、回家的新路徑,還有當看見一張張新面孔時,我們的大腦內都發生這樣的歷程。過去20年的研究表明,腦的可塑性可以持續終生。

我們大腦內的變化會隨著使用狀況而發生改變,用進廢退,大腦並不像電腦那樣,不需要練習就能將一項新技能永遠保存。而學習,是任何年齡的人都可以做的事情,而且永遠都不嫌晚。並且學習具有遷移性,像心理學的成長小組,就是一個社會的縮影,然後在安全的可信任的氛圍內認識自己、學習人際交往技能,再遷移到社會生活中去。

- The End -

喜歡的可以幫忙點點文末廣告啵

直接與小編工資掛鉤哦~

點一下5毛錢呢!求求鼓勵!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心心點燈PSY 的精彩文章:

追求成功的路上為什麼要互相關心?

TAG:心心點燈PS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