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選offer時,D輪融資的就一定比A輪融資的好嗎?

選offer時,D輪融資的就一定比A輪融資的好嗎?

本文作者:小灶實習生小二,山東大學在讀。

全文共3982字,預計閱讀10分鐘

越來越多優秀的應屆生在選擇工作時,更傾向於加入如日中天的創業公司,運氣好的,趕上風口,少年功成名就似乎也沒有那麼遙遠。

但在創業市場魚龍混雜的當下,更多人是倒在了選offer的路上,到底要怎麼判斷一家公司是否有前景,並且適合我?

作為初出社會的同學們,在市場的洞察力和商業模式的了解都不夠的情況下,企業融資輪次似乎成為我們選擇非上市公司的唯一路徑。

D輪公司一定就比A輪公司好嗎?企業為什要融資?每一輪融資都代表著什麼?除了融資輪數,我們還可以從哪些維度來選擇非上市公司?

企業融資真的只是為了錢嗎?

缺錢,大概是企業融資最常見的理由。

尤其是互聯網公司,更尤其是剛起步的互聯網公司,你有一個新研發出來的產品或者一個idea,你堅信這個產品一定能火,甚至能帶來一場革命,但致命的是你沒有錢,沒有資源。

那麼你必須得融資。

有了現金流,你就可以買裝備、買土地、買資源、買人才、買用戶,進而開始商場升級打怪之旅。

GIF

那麼,對於一些不缺錢的公司來說,為什麼要融資?

第一,為了資源。像BAT、TMD這樣的大公司,背後都有著強大的投資團隊,業界比較有名的紅杉資本,其在中國投資的企業有360、京東金融、萬達、高德地圖等上百家,投資方給這些公司帶來的絕不僅僅是資金,背後還有各式各樣的資源,各式各樣的幫助,然後強強聯合,撬動槓桿。

第二,為了降低滅亡風險。資本市場風雲突變,沒有人知道幾個月後的經濟會變成什麼樣,現在不需要資金並不代表將來不需要。

趕集網創始人、瓜子二手車CEO楊浩涌說過:

不管是寒冬還是特別好的時間,都有機會甩開競爭對手,要藉助資本的力量把自己帶到下一個階段。早拿錢、拿大錢、不差錢!

如果一個企業很迫切地需要募集資金,那麼很有可能它需要委曲求全、任人宰割,在這種情況下,它可能無法控制將來會發生的風險。

反之,在賬戶里還有錢的時候去融資,可以給團隊信心,給競爭對手壓力,給用戶安全感,企業自己也可以在時間和心理上都做出最明智的決定。

第三,為了上市。尤其對於互聯網科技企業來說,上市基本是其做大做強的必經之路。而一個企業只要有上市的想法,就應該在比較早的階段讓風投機構進來。

不是說多需要錢,而是你需要它為你將來造勢做一個規劃,這種規劃和企業經營本身關係不大。它會按照未來目標,在早期就把公司的架構、管理體系等各方面都按照上市公司的體系去打造。尤是對於一些在公司治理方面有所欠缺的企業,這是非常重要的。

當然,在上市前,較好的融資效果也有利於提升企業的整體形象,強大資本的進入有利於提高上市時的股票發行價格,也能讓股民增加對企業的信任度,心甘情願地買入高價股票。

對於一個初創企業,每一輪的融資在成長的路上都是重要的里程碑,而對於成熟的公司來說,融資意味著你在追逐多大的市場機會。最終,它將決定你會在藍海中遨遊還是在紅海中廝殺。

D輪公司就一定比A輪好嗎?

一般來說,企業融資的順序是種子輪、天使輪、ABCDEF….輪,之後是上市。但根據實際情況,有些項目也會進行Pre-A輪、A+輪、C+輪融資。

大家只有知道每一輪融資對公司來說意味著什麼,你才能在以融資為參考的時候,知道選擇D輪還是A輪的企業更適合自己。

舉個形象點的例子,如果說把企業融資比喻成單身狗找對象的話,那麼.....

種子輪=(對她有感覺)

天使輪=(追求她)

A輪=(和她確定戀愛關係)

B輪=(和她成功牽手)

C輪=(成功接吻)

D輪=(成功同居)

上市=(成功結婚,迎娶白富美)

D輪之後又融了幾輪卻遲遲不上市的,要麼有難言之隱,要麼在耍流氓。

GIF

我們再詳細點解釋:

種子輪:團隊(√)想法(√)產品(×)

種子輪通常只有idea和團隊,沒有具體產品的初始狀態。一般項目融資金額在50-100萬,多是親朋好友或者創業者自掏腰包,當然一些個人天使和孵化器基金也會重點關注這塊。

天使輪:產品demo(√)商業模式demo(√)

天使輪一般核心團隊已經基本成型,有成熟產品上線,也有了初步的商業規劃,但在這個階段,企業基本還是賠錢的。融資金額在300-500萬左右,像真格基金、險峰長青、梅花天使等機構會重點關注這塊。

Pre-A輪:一定規模(√)市場前列(×)

Pre-A輪是由於資本寒冬生產生的新概念,介於天使和A之間,項目前期整體數據已經具有一定規模,但是尚未佔據市場前列。融資額一般為500-1500萬,參與Pre-A的機構,和上述天使機構差不多。

A輪:具有產品及數據支撐的商業模式(√)業內領先地位(√)

A輪一般已經擁有了成熟的產品,完整詳細的商業模式,同時在行業內有一定地位與口碑。VC(Venture Capital,風險投資)主要投ABCD輪,對A輪的融資金額一般在1000-5000萬。同時,從A輪開始每一輪融資都需要對企業商業模式、用戶數、營業收入等做盡職調查。

B輪:得到驗證的商業模式(√)新業務與新領域擴展(√)

B輪項目商業模式相對成熟,有數據,也有持續收入,此時融資人需要資金支持以推出新業務、拓展新領域。一般是細分領域-同類模式裡面的龍頭,融資額從5000萬到上億都有。有錢的VC,如紅杉、GGV等,會傾向於在這個階段介入。

C輪、D輪:持續擴展(√)

此時項目已經非常成熟,在行業內排名很靠前了,一般是持續擴展中的用錢,包括和競爭對手互相燒錢,或者準備上市。同一個細分領域的相同模式,一般最多有2個可以獲得C輪以後融資。在這一階段,一般是數億人民幣,主要是紅杉、GGV這樣的大戶,戰略投資人也開始活躍,主要是BAT以及其他大的上市公司。

E輪、F輪、G輪...... :持續燒錢

一般的公司到D輪就可以上市了,需要持續燒錢的巨型項目才需要D輪以後的融資,如美團、滴滴、餓了么。這一階段的投資者主要是淡馬錫、GLC等老玩家,在國內也有中信集團以及保險、銀行等金融巨頭。

GIF

那麼,在找工作的時候,一定是融資輪次越多越好嗎?

一般來說,選擇B輪以前的公司是有一定風險的,但也是相對比較能鍛煉人的。此時,公司正處於一個探索階段,結果導向,商業邏輯逐漸成熟,業務高速增長。

此時公司沒有系統的培訓,你面臨的壓力會比較大,但是機會也很多,成長的也很快,如果你是一個比較有拼搏、探索精神的人,那這樣的公司可以作為一種選擇。如果公司又正好在風口上,那你離年少功成名就也就不遠了。

相對而言,B輪之後的公司業務都已成型,在領域也有一定的影響力和品牌,主要是擴大規模、拓寬市場,一般C輪之後公司會開始比較看重團隊的培訓,會引入大量的管理層,如果你希望能夠在企業得到系統的成長,那麼B輪之後可能更適合你。

當然,也不是融資次數越多越保險,對於E輪後還遲遲不能上市的企業也要保持一定的謹慎。

除了融資情況,還可以參考哪些維度?

融資輪次是選擇非上市公司的一個重要參考,但絕不是唯一參考。那麼除了融資情況,我們還可以考慮哪些因素?

1. 行業

行業方面不用多說,自然是選擇朝陽行業,但是目前很多同學的問題是,如果不是平時刻意的去留意一些融資平台,根本就不清楚究竟有哪些行業。大家可以去留意一些公眾號或者像「36Kr」、」鈦媒體」等媒體平台。

2. 投資方

如果這個公司你連名字都沒聽說過,但是他的投資方都是一些一線VC、PE,像紅杉、經緯、IDG、軟銀等,或者是BAT這樣的大腿,那你就選他好了,因為那些很牛的投資方已經幫你做了細緻的考察。

但如果是一些傳統土豪投的互聯網項目,就需要謹慎,他們的思維和互聯網思維相差太遠,可能會步步掣肘。

3. 是否在風口

有一些企業,比如摩拜或者ofo,雖然本身並不盈利,一直在燒錢,但是因為處在風口,有一定的價值,會和一些大公司在合作,那麼你去了這樣的公司,作出一定成績,你的個人價值會很大,但是注意一定要判斷准風口。

4. CEO

CEO是什麼樣的人,就會傾向於選擇跟他同樣或相似的人成為他的合伙人或他的管理團隊成員;同樣地,他的管理團隊也會用相似的價值觀選擇自己的團隊成員。所以老闆的價值觀如何?資源和能力行不行?業務不好時是否堅定信念?核心高層穩定不穩定?這些都是可以考慮的因素。

5. 直接Leader

對於應屆生,去面試創業型企業,一面肯定都是HR,二面可能是另一個HR或者部門領導。盡量去跟直接上司對話,因為一旦入職這家公司,你最多接觸的就是這位上司,他會給你安排工作,考核你的績效,同時帶領團隊。未來上司的工作能力,或許也就決定了你在這份工作中獲得的能力成長天花板。

6. 團隊氛圍

對於一家創業型的公司,能夠給員工信任感和安全感的,是不斷提高的業績和積極融洽的團隊,並能明顯感覺到自己成長空間的擴大和個人價值的體現。所以如果有機會,盡量通過實習進入這家企業去看看,裡面的培訓機制、核心產品、成長空間、團隊氛圍、員工構成、老闆戰略等等,是不是你想要的,能否給你信心,之後再去做決定。

所以,企業融資不一定是差錢,有可能是為了榜大腿找資源或者最終「結(shang)婚(shi)」,選什麼樣的公司,除了融資輪數,還要考慮所處行業是否是朝陽行業,是否在風口上,投(gan)資(die)方是誰,公司領導層的格局和能力以及團隊氛圍等綜合因素。

希望這篇文章能在大家職業選擇時有所幫助,祝大家都能年少功成名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小灶能力派 的精彩文章:

在講座上搭訕大佬拿到offer,其實沒什麼羞恥的

TAG:小灶能力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