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中國AI合伙人:助理來也胡一川、羅超專訪

中國AI合伙人:助理來也胡一川、羅超專訪

InfoQ二叉樹視頻聯合新智元共同出品

【新智元導讀】如果把人工智慧所有技術比作一個皇冠,自然語言理解就是皇冠上的明珠,是AI技術範疇內最具挑戰性的一項技術。如何讓機器更好地理解人類的自然語言,是全球AI研發者的共同挑戰。助理來也的兩位合伙人胡一川和羅超,就在試圖摘取這顆明珠。

稍有些常識的人都知道這樣的生物學知識:慣用右手的人,左腦更加發達;而左撇子,則是右腦更加發達。左腦負責處理理性的信息,譬如數學;右腦負責處理感性的信號,譬如藝術。本集二叉樹的兩位主人公就像是一顆「人工智慧大腦」里的左腦與右腦,是一家人工智慧企業的左膀與右臂。

他們一個是賓夕法尼亞大學的博士,一個是麻省理工的MBA;

他們一個棄碼從文,一個堅守研發陣地;

一左一右,一文一武,一個負責技術,一個負責市場;

兩人都把人工智慧未來發展的賭注下在了中國,對2018年人工智慧發展的預測,他們的答案一致指向了:落地


左腦·胡一川:和落地場景的結合是AI價值最好的體現

胡一川,賓夕法尼亞大學博士,「來也」聯合創始人兼CTO。

在清華讀研究生的時候,胡一川就已經接觸到了人工智慧,他的碩士的研究方向是對視頻進行分析和識別,那個時候我們更多的是叫模式識別或者叫機器學習,當然今天這些技術都被歸在人工智慧之內,從那個時候我就意識到基於大規模的數據,然後讓機器從數據中用統計的方法去發現一些規律,其實機器能夠做很多人做不到的事情,甚至別人做得更好

歐美國家,尤其北美,不論是學術界還是工業界,從發展時間到實力水平都比中國早了很大一截,選擇回國怎麼看都不像是最合適的路。

但是,胡一川卻回來了,選擇與多年好友汪冠春、羅超一同走上創業這條路。

智能助理,基於自然語言處理技術,用戶發出指令,智能助理接受指令並理解指令,以幫助用戶完成某項操作。看似簡單的流程,背後卻是十分複雜的技術。

胡一川說:「如果把人工智慧所有的技術放在一塊比做一個皇冠的話,自然語言理解就是皇冠上的明珠,也就意味著這是整個人工智慧技術範疇內最具挑戰的一項技術。」

在傳統的交互過程中,通過滑鼠點擊或者手指滑動的交互方式,邊界清晰、用戶目的明確。而語音交互卻難度更大,用戶的表述並不總是十分明確的,換句話來說:開發者無法限定用戶說什麼。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胡一川想到的是通過更加垂直的場景來加強邊界的限定,定位精準了,用戶自然知道這樣的一款智能助理能完成哪些、不能完成哪些,甚至有時會讓用戶的體驗超出預期。

作為公司的左腦,胡一川將更多對業界的關注放在了底層技術的突破上。百度、微軟、谷歌等等AI大廠將很大的研發精力投入在了提高自然語言處理的精確度上,如何讓機器更好地理解人類的自然語言,是全球AI研發者的共同挑戰。

胡一川也是面對這場挑戰的一員。

「因為單純講AI它只是一個技術,最終他有什麼樣的價值是要跟場景結合起來的。我們作為AI的從業者,希望扮演的一個角色,是長期的樂觀地看好這個方向,並且持續地去探索它的落地應用場景。」

2018年,胡一川認為是人工智慧走向落地的一年,AI的應用場景會越來越清晰,就象他所說,「邊界」會越來越清晰。然而這個「邊界」並不是一種限制,相反,有了這種邊界,AI從業者才能夠更加高效地去探索AI更加複雜與實用地場景。


右腦·羅超:將技術落地在適合的場景,大規模的改變人的命運

羅超,麻省理工學院MBA,「來也」聯合創始人兼CSO。

雖然是團隊的右腦,但羅超卻並不是個感情用事的人。他很冷靜,說話時不緊不慢,但是在他的回答中,你總能感受到一種熱情。

在他很小的時候,編程這件事就成為了他的一項愛好。當他已經把遊戲機里的遊戲都刷過一遍之後,他覺得有些無聊了,於是就自己淘來了一些編程的書,開始了人生中的第一次編程。

「當時我用C語言編了一個五子棋的對弈機器人和我自己進行對弈。當然機器人其實是一個非常不夠智能的機器人,它只會按照我編譯的規則來進行運算,根據我編譯的方針來進行它的決策的,所以它不夠智能。但當時其實是為我打開了一扇窗戶:讓機器去學習人,讓機器去模擬人,其實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

那個時候的羅超顯然還沒有意識到「效率」的問題,只是這樣的一件事讓他對機器人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於是,在大學本科他選擇了電子信息工程專業。

之後的發展卻顯得有些戲劇化了:一個對機器人非常熱愛的人,選擇了棄武從文,或者說棄「碼」從文。

羅超並沒有在研究生階段繼續進行他的本科專業,那個時候他已經有了一些其他的想法,他堅信:「一項技術能夠改變人的命運,但這項技術必須要落實在一個有價值的場景當中,才能真正的大規模地改變人的命運。」

於是,在研究生階段,除了完成本專業的工作外,羅超就一直致力於將自己學校里的實驗室項目對外推廣落地,讓更多的人享受到一項新的技術或者發明帶來的便捷。踏入職場之後,羅超更是先後負責了多家互聯網和科技企業的投資併購以及戰略項目,正如他一直奉行的信條一樣:將技術落地在適合的場景,大規模的改變人的命運。

在做投資工作時,羅超看到了不少科技企業的浮沉,這也讓他產生了一種衝動:走進戰場,靠自己的能力將更多的技術轉化為實實在在的,可以改變人們生活的東西。

所以故事又發生了另一個轉折:羅超創業了。

也恰好是在那個時候,羅超遇到了胡一川,遇到了汪冠春。三人一拍即合,共同走上了創業之路。

羅超說:「我們希望扮演一個『大腦』的角色。」

他與胡一川、與汪冠春、與公司所有人一起組成了一顆大腦,他們用實踐推動著技術進步,給AI尋找更加實用的落地場景,這顆「大腦」的脈絡會越發清晰,它思考的問題也會更加複雜,相信它孕育出的智慧可以真正的改變更多人的生活,甚至命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智元 的精彩文章:

亞馬遜秘密研發家庭機器人,要革Echo的命!已有一支4.5萬機器人軍隊
楊靜:智能進化的終極目標——從生命3.0談起

TAG:新智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