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洋人看大清子民也是妖怪,外國畫報里的晚清民生

洋人看大清子民也是妖怪,外國畫報里的晚清民生

1911年2月5日,法國《小日報》報道《現代化的中國》,在上海,一些中國人當眾剪掉長辮。最近幾天,在上海街頭,500名英勇的人聚集在一個公共廣場上,一個接一個地走上高台,當著4000名同胞的面剪掉了他們的辮子。這時的中國,正處在清朝統治的最後一年,暗潮洶湧,辮子一直是臣民效忠滿清的標誌,剪掉辮子意味著與政府的決裂。找個高台剪辮子,顯然帶有表演與號召性質。

晚清,在西方發行的這些彩色畫報中關於中國的內容,彌足珍貴,包含了豐富的歷史和文化信息,值得深入挖掘。

又是一幅剪辮子的圖片,登在1911年10月29日《虔誠者報》,可見辮子不僅在中國有重要的政治寓意,也是西方人看待中國人的一個風向標。文章說,我們已經注意到中國的革命運動,且解釋了這一運動是為了推翻殘酷且因循守舊的滿清王朝。

《中國第一架飛機》,人們觀看飛機表演,這在中國尚屬首例。文章說,該事件極大地震動了中國民眾,一些人被眼前的景象驚呆了,站在原地一動不動;另一些人則出於恐懼大聲叫嚷,認為自己看到了天上的怪獸,時刻都有被戳瞎眼睛的危險。

1908年11月29日《小日報》報道慈禧和光緒駕崩的消息。畫面上是光緒帝和慈禧太后的遺體被運到萬壽宮。守喪期間,民間不允許舉行婚禮和慶典,不許穿顏色鮮艷的衣服。不許理髮,理髮師歇業,有國家補償損失。

這是清朝滅亡後的第二年,《畫報》的報道,北京城內今昔對比,古時的轎子與自行車皇后。

題目為《走向現代的中國》,奇怪的是,西方人眼中的中國對世界開放,關於走向世界的報道總是配上剪辮子圖片。這張圖片的背景是在天津,2000名學生來到直隸總督府請求總督在皇帝面前支持他們立即召集議會的請願。

關於中國的革命運動。大清官員的左邊是八旗軍隊,右邊是新軍。

長袍馬褂是中國人的服飾,這不,要進行改革了,就西式著裝進行立法前的辯論。

一個雜技團流浪到巴黎,被帶到中國使館,使館人員拒絕照料他們,決定遣送回國。最後,他們被送到了法國兵營,為官兵表演了精彩的節目。

中國人發明的絞刑,將犯人固定在籠子里,腳下墊著磚頭,時不時地抽調下面的磚,直至犯人被絞死。有時犯人家屬為了減輕犯人的痛苦,會買通劊子手給犯人喂毒藥。

《中式婚禮》,一個裝飾得富麗堂皇的院子里停放著一頂花轎,轎前鋪著的地毯一直延伸到大廳。新郎走到轎前,新娘走出轎子,頭戴蓋頭,披著長長的面紗。

在哈爾濱,一名犯人被綁住後吊起來,並受到鐵棍的捶打,這個人遭受了3個小時的刑罰之後斷氣了。

1911年11月26日的報道,袁世凱下野後再次出山,手握重權的他回到北京,在火車站受到隆重接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察察堂 的精彩文章:

毛澤東最佩服的殲滅戰高手白起,一生殺敵160萬人
殲滅國軍最多的戰役,珍貴戰場鏡頭

TAG:察察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