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賀來︱現代性學科建制的突破與馬克思哲學的存在方式

賀來︱現代性學科建制的突破與馬克思哲學的存在方式

摘要

哲學被理性化的社會秩序規訓為大學學院中的一個學科和專業,哲學家成為大學學院中的一個職業,即「哲學教授」。

這一變化所付出的重大代價就是哲學成為職業分工體系中的一員,它被迫與大學中其他學科尤其與自然科學等具體學科的競爭中,在學院體制中覓得自己的生存空間。由此所造成的最直接的後果便是哲學與鮮活的人的現實生活之間的關係被切斷,哲學成為一樁按照「學術規範」展開的知識性生產活動。

羅蒂在《哲學與自然之鏡》中指出:「在古代世界,『哲學』並不是一門學科、一門學術科目或一門思想專業的名稱。」哲學成為一門學術專業,與現代性的進程是內在結合在一起的。正如韋伯所揭示的那樣,現代性在根本上是一個理性化的進程,現代人必須遵循理性的社會秩序,按照理性的法則和要求,在社會的分工體系中尋求自己的位置。這一領域最典型的表現便是現代官僚體系,它完全按照合理化的原則組織起來,通過這種組織方式,形成現代社會的基本秩序並保證其運行。正是在這一背景下,哲學被理性化的社會秩序規訓為大學學院中的一個學科和專業,哲學家成為大學學院中的一個職業,即「哲學教授」。

這一變化所付出的重大代價就是哲學成為職業分工體系中的一員,它被迫與大學中其他學科尤其與自然科學等具體學科的競爭中,在學院體制中覓得自己的生存空間。由此所造成的最直接的後果便是哲學與鮮活的人的現實生活之間的關係被切斷,哲學成為一樁按照「學術規範」展開的知識性生產活動。

正是在此意義上,今天思考馬克思哲學的出場方式和存在方式,具有特殊的啟示意義。馬克思哲學在根本上改變了哲學的出場和存在方式,它超越了現代性學科體制的規訓和界限,使哲學與人們的現實社會生活建立了一種密不可分的內在關係,哲學成為了一種內在於社會生活並推動社會生活運動的一種有機力量,甚至可以說,這使馬克思哲學在當代哲學景觀中呈現出與其他哲學流派有著重大不同的獨特的精神氣質。這是馬克思哲學特殊的優勢,也是馬克思哲學獨特的魅力之所在,它對哲學在今天重新煥發其特殊的思想智慧活力具有深刻的啟示。

重建哲學與現實生活

的「有機聯繫」

要重振哲學的魅力,首先是恢復哲學與人的現實生活的內在關聯。

如果我們追溯哲學的源頭,可以發現,無論是古希臘還是中國先秦諸賢,哲學並不是一門學科或專業,而是一種「熱情的生命方式」,一種活生生的、具體的生活方式和生命方式,馬克思哲學是上述偉大哲學傳統的繼承和發揚者。馬克思的哲學思考和探索,不是為了成為大學學院中的職業教授,更不是為了使哲學成為狹義的現代性學科建制中的一個「成員」,而是要重建曾一度喪失的哲學思想與現實世界之間的有機聯繫。哲學與現實世界的「有機聯繫」,不同於「外在聯繫」。它意味著,哲學與現實世界之間建立起一種良性的內在循環關係。一方面,現實生活構成哲學起點和歸宿。哲學並非依靠純粹理性而自足完備、毋須外求的獨立王國,其生命之根深植於不斷變動、充滿矛盾的現實生活之中,哲學的合法性來源於對現實生活的批判性反思並必須在現實生活中確證自己的現實力量。對此,馬克思明確說道:「德國哲學從天國降到人間;和它完全相反,這裡我們是從人間升到天國。……我們的出發點是從事實際活動的人,而且從他們的現實生活過程中還可以描繪出這一生活過程在意識形態上的反射和反響的發展」,無論是哲學的內容和主題,還是哲學的語言,都根源於現實生活,「無論思想或語言都不能獨自組成獨立的王國,它們只是現實生活的表現」。另一方面,哲學又以一種理論的方式「趨向現實」,作為一種內在的思想力量參與和推進到對現實生活的運動和躍遷之中。從現實生活中生成的哲學思想需要再次回歸到現實生活,「在實踐中證明自己思維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維的現實性和力量,自己思維的此岸性。關於離開實踐的思維的現實性與非現實性的爭論,是一個純粹經院哲學的問題」。無疑,雖然哲學根植於現實生活,但一旦形成,它便獲得了相對獨立性,但這種獨立性並不意味著脫離現實生活,而是為了以一種反思批判的方式更深入地理解現實生活的本質,從而「實際地反對並改變現存的事物」。在哲學與現實生活的這種良性循環中,哲學以理論的方式成為現實生活變化和發展的內在環節和有機構成力量。

馬克思

對於馬克思哲學與現實生活的這種內在循環關係的理解,柯爾施曾用「理論與實踐的整體性」來進行概括,他認為對馬克思哲學而言,「理論上的批判和實踐上的推翻在這裡是不可分離的活動,這不是在任何抽象的意義上說的,而是具體地和現實地改變資產階級社會的具體和現實的世界」。在二者的這種不可分離的辯證關係中,馬克思超越了片面的「實踐政治派」,他們不懂得「不使哲學成為現實,就不能消滅哲學」;同時也超越了片面的「理論政治派」,他們不懂得「不消滅哲學,就能夠使哲學成為現實」。在此,哲學與現實生活不再是一種外在的強制性關係,而真正成為一種內在融涵、彼此滋養、相互推進的有機關係。很顯然,馬克思哲學與現實生活所建立的這種「有機聯繫」,與現代性學科建制中的「學院哲學」有著重大不同的思想旨趣,也必然會帶來哲學存在方式、工作方式等多方面的重大變化。

對現實社會生活的前提性追問:為未來「開路」的批判性思想

建立哲學與現實生活的有機聯繫,並不是要限制哲學的作用,恰恰相反,是為了更有力、更堅實地發揮哲學的思想引導功能。在哲學與現實生活的有機聯繫中,哲學不是要為「過去」和「現在」做出「總結」,從而充當一切事物和話語的「後設敘事」,而是要立足於現實生活,通過對現實社會生活的前提性追問,為現實生活的未來尋求新的可能性,在此意義上,馬克思哲學追求的是具有「前衛性」和「超越性」的思想。這正是今天重振哲學智慧迫切需要的思維向度。

哲學之為哲學,在於它能充當一切事物和話語「後設敘事」,這是長久以來哲學的深層信念。馬克思深刻地看到了這種哲學觀和哲學存在形態的內在弊端,馬克思說道:「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於改變世界。」「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即指以往以充當「後設敘事」為己任的哲學觀和哲學形態,而「問題在於改變世界」則為哲學提出了全新的課題:哲學不是作「最後總結」的「後設敘事」,而應成為參與到「改變世界」的實踐活動中的思想力量。這意味著,哲學的基本姿態應該發生根本性改變,即從「後設敘事」轉向為未來「開路」的「超越性」和「前衛性」思想探索。

轉向為未來「開路」的「超越性」和「前衛性」探索,並不是說哲學擁有為未來生活「立法」的終極話語權。哲學為未來「開路」,是通過哲學的一種特殊工作方式而實現的。對此,馬克思表述道:「新思潮的優點就恰恰在於我們不想教條式地預料未來,而只是希望在批判舊世界中發現新世界。……現在哲學已經變為世俗的東西了,最確切的證明就是哲學意識本身,不但表面上,而且骨子裡都捲入了鬥爭的漩渦。如果我們的任務不是推斷未來和宣布一些適合將來任何時候的一勞永逸的決定,那麼我們便會更明確地知道,我們現在應該做些什麼,我指的就是要對現存的一切進行無情的批判。」換言之,「在批判舊世界中發現新世界」、對「現存一切進行無情批判」,成為哲學介入現實,為未來「開路」的特有活動方式。

「在批判舊世界中發現新世界」的哲學活動是一種指向社會生活的前提性追問,通過追問,揭示現實社會生活賴以存在的基礎的有限性和內在矛盾,克服抽象意識形態對於現實生活的遮蔽和扭曲,提升人們對於社會生活及其未來發展的自覺意識,從而為人們的自我超越、創造「另一種可能生活」敞開新的空間。

對社會生活的前提性追問,包含兩個基本視角:一是追問構成社會生活本質的社會關係的合法性;二是追問人們理解這種關係的意識形態的合法性。

追問構成社會生活本質的社會關係的合法性,基於馬克思對於社會關係在人的社會生活中所具有的本質性作用的認識。在馬克思看來,人在根本上是一種社會性的存在,社會關係對於人的存在具有根本的「本體性」的意義。現實的個人都不是遺世獨立的孤立存在,而是生活在具體的社會關係中,每一個人的生活狀態、生存品性乃至生存命運都受到各自所處的社會關係的深刻影響,不同性質的社會關係規定了其在社會生活中的地位與生活前景,因此,一個人在自由與解放程度與其社會關係的合乎人性的程度內在地關聯在一起。基於這一基本認識,反思現實世界中社會關係的性質,揭示其與人的自由和發展相矛盾的內在困境,從而使人們獲得對於社會歷史現實本質的自覺意識,從而使自身成為內在於「實際的改變與變革現存事物」的實踐活動的推動力量,就成為哲學的重要功能。

追問人們理解社會現實的意識形態的合法性,是對一定歷史條件下佔據統治地位的、支配著人們對社會現實理解和認識的意識形態的合法性的批判性反思。這即是馬克思哲學極為重要的「意識形態批判」功能。在歷史發展中,人的認識和觀念卻總有一種僭越自身界限,把自身變成獨立王國,並由此顛倒觀念與生活關係,產生觀念支配世界的幻覺。很顯然,以這種抽象觀念為根據來理解現實生活,必須扭曲對現實社會生活本質的理解,更嚴重的是,它將成為一種使現存狀況永恆化、阻止其變革與發展的僵化和保守力量。因此,揭示了抽象觀念成為「意識形態」的深層根源,揭穿其獨立性外觀和普遍性形式的假象的秘密,是「實際地改變與變革現存事物」的重要條件。

通過對社會生活的前提性追問,轉向為未來「開路」的「超越性」和「前衛性」探索,這是哲學觀、哲學存在方式和工作方式的重大轉變。它使哲學徹底擺脫了代表終極真理和最高知識的「後設敘事」,真正成為超越性的歷史性活動。哲學由此獲得永遠新鮮的思想活力,只要人與社會仍在追求自我發展,哲學的這種追問和探索就永遠被需要和籲求。

在「跨學科」的批判性對話中拓展哲學的思想空間

將哲學把握為對社會生活合法性的前提追問活動,使馬克思哲學跨越了以往哲學的存在邊界。這突出地體現在它通過與其他人文社會科學的批判性對話,拓展哲學的思想空間,重塑了哲學的存在方式、工作方式,乃至表述方式。

在其本源處,哲學就是與人類文化的其他學科和知識領域相互作用的,但隨著哲學成為「後設敘事」與「超級學科」,哲學成為高居於其他學科和知識領域的、「唯我獨尊」的「孤家寡人」。

馬克思哲學自覺地放棄了對哲學作為「後設敘事」與「超級學科」的期待,這必然帶來它與人類文化的其他學科之間關係的重大調整。閱讀馬克思的著作,我們始終找不到用以往哲學話語的形式表達出來的系統的哲學文本,找不到與康德、黑格爾、胡塞爾、海德格爾等可相比較的哲學話語系統。相反,我們看到的是馬克思在與法哲學、政治經濟學、人類學、政治學、歷史學、文學等學科的廣泛而深層的互動和交匯中,表達和生成自己的哲學思想。通過與人類文化的不同學科的批判性對話,既充分吸取其思想營養,同時又對其限度進行前提性的批判,構成了馬克思哲學重要的工作和存在方式。

馬克思的《資本論》的副標題為「政治經濟學批判」,與古典政治政治學的深層的批判性對話,是馬克思哲學,尤其是其歷史唯物主義形成的重大奧秘。馬克思自己承認:「法的關係正像國家的形式一樣,既不能從它們本身來理解,也不能從所謂人類精神的一般發展來理解,相反,它們根源於物質的生活關係,這種物質的生活關係的總和,黑格爾按照18世紀的英國人和法國人的先例,概括為『市民社會』,而對市民社會的解剖應該到政治學中去尋求。」正是對政治經濟學的透切研究,使馬克思深入到了現實社會生活本質的深處。但馬克思對古典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又不是簡單地把它當作現成的東西接受下來,而是始終把它與前述的社會現實生活的前提性追問內在結合在一起,馬克思追問現實社會生活的社會關係本質合法性、追問人們理解社會現實的意識形態的合法性,同時也就意味著追問古典政治經濟學的合法性限度。

同樣十分重要的是,馬克思晚年卷帙浩繁的《人類學筆記》與《歷史學筆記》,對於這些耗費巨大精力所作的研究工作,如果囿於傳統哲學的觀念,在這裡幾乎找不到「哲學」。然而,如果我們不再堅持作為「後設敘事」與「超級學科」的哲學自我理解,就可以看到,馬克思通過與英、美、德、俄重要的歷史學家和人類學的批判性對話,充分吸收其思想資源,重新反思、調整、豐富和完善自己以往的思想觀點和理論表述,突破「歐洲中心主義」的視野,對已經形成的哲學思想進行自我前提性的批判。正是在此意義上,人們普遍承認,他晚年的《人類學筆記》和《歷史學筆記》構成其歷史唯物主義學說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為後來者從變化了的歷史境遇出發不斷重思理論與現實開闢了一個開放的思想空間。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

馬克思與文學的關係也越來越得到人們的關注。研讀《馬克思恩格斯全集》,我們可以發現,從青年馬克思到晚年馬克思,文學始終是其把握時代本質、激發理論思考、表述理論觀點的重要資源。馬克思從荷馬史詩、希臘悲劇中獲得了解古代社會的重要資源;在討論貨幣時,馬克思大段引用莎士比亞的描述,聲稱對於貨幣本質,莎士比亞比「我們那些滿口理論的小資產階級知道得更清楚」;馬克思和恩格斯尤其鍾情18~19世紀文學作品,馬克思稱讚巴爾扎克對資本主義的「現實關係有著深刻的理解」。馬克思一改柏拉圖主義「把詩人趕出理想國」的對文學的傲慢,把文學當成滋養和推動其哲學思考的重要源泉。

馬克思哲學與人類文化其他學科和知識領域的這種批判性對話,不是外在的、形式性的關係,而是意味著對哲學自身及其存在方式和工作方式的全新理解。

要言之,首先,它與前述重建哲學與現實生活的有機聯繫、對現實社會生活的前提性追問的哲學旨趣是內在統一的,人文社會科學是關於現實的人及其社會生活的自我理解學說,哲學重建與現實生活的有機聯繫,對現實社會生活進行前提性追問,必然內在要求自身與人文社會科學結盟;其次,它體現了馬克思哲學超越現代性所造成的學科藩籬,擴展哲學的思想幅度,重煥哲學的思想活力的努力。在與人文社會科學不同知識領域的批判性對話中,哲學不再是唯我獨尊的「孤獨棄婦」,而是加入到了人文社會科學的「共和國」中,使二者形成了一種良性的互動溝通關係,哲學由此有力地擺脫了現代性所形成的學科界限,獲得了更為寬廣的思想天地。

文章

信息

載《社會科學文摘》2018年第1期;作者系吉林大學哲學基礎理論研究中心暨哲學社會學院教授;摘自《天津社會科學》2017年第6期

社會科學

文摘

一份屬於高端智庫的精品學術文摘

熱點專題——聚焦學界最熱理論話題

學術爭鳴——展示學術領域激烈交鋒

社科前沿——薈萃社科前沿優秀成果

智庫觀察——追蹤智庫全新研究動態

微信號:SHEHUIKEXUEWENZHAI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社會科學文摘 的精彩文章:

王兆鵬︱宋代《赤壁賦》的「多媒體」傳播

TAG:社會科學文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