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謹慎觀看:喪片界的巔峰,無數人看完後抑鬱到想死

謹慎觀看:喪片界的巔峰,無數人看完後抑鬱到想死

現在流行喪文化,即是說,所有東西,用最悲觀的視角去審視它,從而產生一種越加無法挽回的脫力感。

於是喪久了,對一些東西的認同度也越來越高,也就形成一種自憐。

是啊,電影里的角色遭遇不正是我經歷的嘛。

去年的《去他媽的世界》,說出了多少人的心聲。

看的時候,我一方面感嘆年輕真好,可以大膽試錯。一方面又惋惜他們浪費了大把光陰,把命賭在了無關緊要的細節之中。

錯的不是他們,他們只是缺少一個人去引導。

比如今天要介紹的這位老師,我不禁在想,能經他之手的問題學生,何其有幸。

但與此同時,在他身上,我也看到了讓人沮喪的事實。

《超脫》

Detachment

豆瓣Top250上,有它的位置。

18W人,8.8高分

有趣的是,老外不怎麼待見我們眼中的佳作。

爛番茄上,新鮮度才57%

有人說它是A級的熱忱,卻由C級的執行打造而成。

"即便出色如凱耶(導演)和布洛迪(男主),也拯救不了這翔一樣的電影」。

是的,本片導演凱耶,《美國X檔案》的導演,

他請來的男主,也是當之無愧的演技派男星,艾德里安·布洛迪。

後者因為絕佳的陰鬱氣質,被證明是成功的選角。

除了男主外,其實這部電影整體的選角也都挺不錯的。

當時導演為了找到合適人選,甚至不惜抓來自己的女兒參演。因為按他的說法,女兒的童年經歷和角色一樣悲催。

如此大爆女兒猛料,是親生的跑不了。

話說回來,這部喪片界的巔峰,無數人看完表示抑鬱到想死。它的細膩程度真的可以比肩任何一部我看過的日影

它的美學風格基於現實主義之上,並用紀錄式的視聽語言反映了美國社會不為人知的一面。

這讓當初看過後的我,久久處于震撼之中無法忘懷。

儘管也有如《Léon》一樣大叔配蘿莉的經典組合,但《超脫》展現的,卻是一個個負能量爆表的故事。

主角Henry,一個代課老師,長期穿梭於各個中學,干著不穩定的工作。

他有一個不幸的童年,父親在自己很小的時候拋棄了他,母親也因無法忍受外公的性侵最終服藥自殺

長大成人後,他無法擺脫外公,因為對方已經老年痴呆。

除了和老頭相依為命,他別無選擇。

通過Henry的職業,觀眾見識到美國教育中的灰色一角:

態度囂張的學生,

對教師不敬重的家長。

不要以為這是在做戲,現實比這糟的多得是。

在美國部分地區,教育資源實際上存在較大傾斜。一些公立學校因為生源構成複雜,所以學生質量參差不齊是常態。

有一部專門反映這個現象的紀錄片,推薦感興趣的可以去看看。

總之呢,在Henry接手的這所學校,不服管教的學生居多。

這,是影片反映的第一個問題——

問題學生是不是真的不值得被教育

從某些教師的立場來看,答案是否定的。對於那些放棄掉自己人生的學生而言,任憑你再真心以對,他們仍舊我行我素。

家長尚且不聞不問,老師又有什麼辦法讓他們回心轉意呢?

對於有職業操守的人來說,看著這群學生不斷墮落,心裡肯定會備受煎熬。

但就像同行寬慰的那樣,做這一行全憑良心,能幫一個是一個,你不可能讓每一個人都意識到他們的問題。

人的成長環境決定了他們的意識

實際上,很多問題兒童並不是一開始就如此冥頑不化,這在無數電影中被驗證過。

《心靈捕手》中的天才少年威爾,少年時因為常年遭受家暴,導致自己一直非常厭學。

如果不是恩師尚恩對他及時進行的心靈輔導,很難想像這位數學天才最終將何去何從。

同樣,《放牛班的春天》里,在教師克萊門特到來前,他接手的班級同樣是一個問題兒童扎堆的地方。

後來他找到這群兒童不聽話的癥結所在:校方長期實施的體罰,無法取得學生信任。

這種不信任,最終導致了學生對教育體制的集體抵觸。

同樣,在《超脫》中也有對問題學生的描寫,但導演給出的回答相當模糊。

比如那個虐貓少年,就給我留下非常深的印象。

外表看似溫和的他,比起那些公然在教師面前撒野的學生而言,實際上擁有更強的侵略性。

因為,他壓根不具備正常人的情感

如果一個人缺少同情心,基本也就宣告他脫離了正常人範疇。如果不是Henry及時阻止,未來他還會虐殺什麼?

從心理學角度來說,人類虐殺動物是一種原始本能的延伸。「虐」是後天學來的認知,它是人類社會性的體現,而「殺」,才是人類動物性的真實嘴臉

但與此同時,虐殺帶來的快感也是無與倫比的。

它是我們的天性,同樣也是我們的弱點。

為了抑制人類天性中的這份殘忍,慈悲心應運而生。隨著人類社會化的不斷發展,道德要求人類必須約束自己心中的野獸,從而保證社會的正常運轉。

但,理論和實際總會有偏差。

《超脫》中的這個男孩,因為某種原因成為了虐待動物的兇手。其成因,也許來自家中的耳濡目染,也許來自後期的外部影響。

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家長的教育缺失,是導致他人格滑坡的一個重要原因

和很多其他家長一樣,男孩的父母都把教育的責任推給了學校,而自己卻拒絕傳授小孩關於做人的道理。

教育的失敗,往往是從父母的失敗開始的。

很多人,壓根就不懂得如何為人父母

而諷刺的是,就是這樣一批人,他們竟要求後嗣繼續繁衍,如此惡性循環,沒有終點。

最終承受這個惡果的旁人——Henry和他的同事,則成了替罪羔羊。

從影片對教育的反思上,觀眾可以在《超脫》中找到明顯的悲觀情緒

就像結尾那所象徵教育衰敗的學校廢墟一樣,如今人們都在重視享樂,卻忽略了培養一個人所需要的時間與責任。

這,是這個時代的悲哀。

除了在教育問題上有深刻反思,《超脫》還對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做了非常細緻的刻畫

業務上,Henry是一個當之無愧的好老師,但生活上,他卻因為痛苦的童年經歷,而拒絕與任何人產生關聯。

未老先衰的內心世界,讓他顯得有些孤僻。

這種孤獨的生活被帶入到故事中,直到雛妓艾瑞卡硬闖了進來。

Henry是善良的,他相信,任何人都可以被教化。

壞學生如此,雛妓同樣如此。

沒有誰天生想學壞

在他的細心照料下,兩人之間開始產生無形的羈絆。

不要膚淺的理解為這是禁忌之愛,他們倆的感情,更像是一種超越血緣的親情。

艾瑞卡自己也是這麼說的。

一來二去,小姑娘開始對Henry產生依賴。

但對這個世界感到絕望的Henry,害怕的正是兩人逐漸走進的關係。

為了阻斷自己愛人的能力,他將對方送到了福利署,以便讓自己重回孤獨。

畢竟,一個人久了,就很難再容得下第二個人走進自己的內心。

可人心是肉長的,就像影片中的台詞所說的那樣:

一個人可以輕易地學會不在乎,但學會在乎,卻要付出百倍的努力和勇氣

很顯然,Henry在和人的交往中,缺少這種珍惜彼此的能力。更準確地說,他只有和路人打照面的能力,卻唯獨缺少和人親近的能力。

這是他的悲劇。

對比Henry的經歷,我很快想到近期看過的新片,《賽馬皮特》。

片中,15歲的男孩Charley有著和Henry有著同樣不幸的童年遭遇,對於那種被拋棄後想重新找回人與人之間的親密感的描寫,看得人非常難過。

Henry和Charley最大的不同在於,他太過理性,以致於有時候這種理性會不經意傷害愛他的人。

Charley則感性很多,也因此顯得更讓人疼惜。畢竟,他還只是個孩子。

好在《超脫》這個故事並沒有完全一喪到底。

關於二人的描寫最終還是迎來了一個不錯的結局,這從側面暗喻了人類在面對絕境時的最後一絲希望:

渴望被理解和接納

一個人可以很輕易的變得孤獨,但學會和他人相處同樣是一門學問。

《超脫》不僅僅直面了美國基層教育困境,它還把目光放到了對個體的凝視上。

通過每個人的經歷,我們看到了一幅幅生動的人間浮世繪。

拯救者同樣也是亟待被拯救的一群人。那些幫別人解決問題之人,未嘗沒有自己的問題等待解決。

每個人都無法做到完全超脫,因為或多或少——就像片中引用加繆的話所說的那樣,

我們都無可避免與他人產生關聯

我想,這大概是這部電影想要傳遞的核心。

近 期 熱 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毒藥 的精彩文章:

70歲單身女孩許鞍華:希望可以死在攝影機旁
比恐怖片還瘮人,72分鐘,我就可以把你變成殺人犯

TAG:毒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