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知道「禪宗」嗎?但是,據調查了解禪宗的僅1%

知道「禪宗」嗎?但是,據調查了解禪宗的僅1%

禪宗起源於楞伽師,以修習《楞伽經》為主,把印度的如來藏思想與儒家的人性論有機地結合在一起,融會貫通中觀般若學及道家思潮,最終形成的徹底中國化的大乘佛教宗派。禪宗,又稱宗門,禪宗以菩提達摩為中國始祖,故又稱達摩宗,也因自稱得佛心印,又稱為佛心宗,以禪定作為佛教全部修習而得名,其核心思想為:「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始於菩提達摩,盛於六祖惠能,中晚唐以後,成為漢傳佛教的主流,終於一花五葉,盛開秘苑,成為中國佛教最大宗派。

禪宗早期的先驅,是南朝宋中天竺僧求那跋陀羅及其門下所建立的楞伽宗,在宗義上,他們與南印度的如來藏學派有密切的關係,在修持上,他們重視頭陀行與禪定。菩提達摩於齊梁時期從印度來到中國,到洛陽弘揚禪法,人少林寺安心壁觀,提倡「二人四行」學說。「肅然靜坐、不出文汜、口說玄理、默授於人」成為中國佛教特有的禪風。後被尊奉為禪宗初祖。

據《景德傳燈錄》,其次序為:初祖摩訶迦葉、二祖阿難、三祖商那和修、四祖優波毱多尊者、五祖提多迦尊者、六祖彌遮迦尊者、七祖婆須蜜、八祖佛陀難提尊者、九祖佛陀密多尊者、十祖脇尊者、十一祖富那夜舍尊者、十二祖馬鳴、十三祖迦毗摩羅、十四祖龍樹、十五祖迦那提婆尊者、十六祖羅睺羅跋陀羅、十七祖僧伽難提、十八祖伽耶舍那尊者、十九祖鳩摩羅多尊者、二十祖闍夜多尊者、二十一祖婆修盤頭、二十二祖摩拏羅、二十三祖鶴勒那、二十四祖師子尊者、二十五祖婆舍斯多、二十六祖不如密多、二十七祖般若多羅、二十八祖菩提達摩(兼東土初祖)。至第二十八祖菩提達摩,禪宗始傳入我國。相傳二十八祖各有付法偈,其間衣、法並傳。菩提達摩於印度為第二十八祖,然於東土六祖中,則為初祖。故總計西土、東土諸祖,共有三十三祖。又上列二十八祖中,除第七祖婆須蜜及第二十五祖婆舍斯多以下諸祖外,其餘二十三祖,皆與《付法藏因緣傳》之記載相同。此諸祖之付法事緣,出自《傳法正宗記》卷二、《景德傳燈錄》卷一、《五燈會元》卷一等書。

據說梁武帝與達摩在建康(今江蘇南京)有過一番關於什麼是真實佛法的辯論。當時梁武帝認為建寺、造經、供僧是真實佛法。達摩卻一語道破,告訴梁武帝這些都是相似佛法,毫無功德。最終因梁武帝不契禪心,達摩就「一葦渡江」,在河南嵩山少林寺的山洞中面壁九年,傳慧可(487—593)—僧璨(?—606)—道信(580—651)—弘忍(602—675)—慧能(638—713)。

三祖僧璨

由於北周武帝滅佛,迫使楞伽師南遷。三祖僧璨奉二祖慧可之命,南下傳法,擇居於舒州皖公山(今安徽潛山西方),過山林生活三十年,著有《信心銘》,傳法道信禪師。

四祖道信

道信(580—651),祖籍不詳,隋文帝開皇十二年(592),向三祖僧璨求法,二十六歲時被三祖授以衣缽。唐高祖武德八年(625年)於黃梅破額山正覺寺講經說法。唐太宗李世民慕名,多次派使者迎其入宮,堅辭不去,被賜以紫衣。唐高宗永徽二年(651)坐化。後被唐代宗謚為「大醫禪師」,元泰定年間(1324—1328)加號「妙智正覺禪師」。

弘忍(602—675),蘄州黃梅(今湖北黃梅)人,七歲時,被四祖道信看準,經家人同意,帶到雙峰山道場做童子。十三歲時,正式披剃為沙彌,白天勞動,晚間習禪,三十多年,禪悅為食,「聞言察理,解事忘情」。道信知其為根器,傳法為五祖。道信圓寂後,弘忍繼任雙峰山法席,領眾修行。其後,參學的人日見增多,乃於雙峰山東馮茂山另建道場,取名東山寺,安單接眾,後人稱之為東山法門。培養了兩位著名大弟子,即北宗神秀、南宗慧能。唐高宗上元元年(674),弘忍圓寂,唐代宗賜謚號「大滿禪師」。

惠能傳承的禪宗,讓中國人知道佛教不從外來,如眾生的佛性本具。得佛心者知佛不從外得,信佛教不從外來。印度達摩西來傳的就是這個心印。惠能指出佛性人人皆有,創頓悟成佛之學,一方面使繁瑣的佛教簡易化,一方面也使從印度傳入的佛教中國化。因此,他被視為禪宗的真正傳承人。

以惠能為六祖,時稱「南能北秀(神秀)」。北宗主張「佛塵看凈」的漸修,數傳後即衰微,而慧能大師所傳南宗卻以南嶽為中心越來越興盛。惠能創立的南宗傳承很廣,成為禪宗正統,以《楞伽經》、《金剛經》、《大乘起信論》為主要教義根據,代表作為《六祖壇經》。六祖慧能是禪宗的真正創立者,主張教外別傳、不立文字,提倡心性本凈、佛性本有、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方法是「定慧為本」——「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這是世界佛教史尤其是中國佛教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

一班好學的極有悟性的弟子聚集在慧能身邊,他們活躍的思想使禪宗得到發展。以神會為代表的僧人們形成了荷澤系,以懷讓為首則形成了南嶽系,以行思為首則形成了青原系。

中唐以後,南嶽的佛教是由南禪宗在唱主角,並使南嶽的佛教走入了最為繁榮昌盛的階段;最具代表的人物有被尊為禪宗七祖的懷讓和石頭希遷、馬祖道一等,經過宋、元、明代,直到清代,禪宗在南嶽又蔚然而起,高僧大德輩出,如:慧南、祖秀、慧洪、文演、弘儲、淡雲、敬安、素禪等。

南嶽系傳承興旺,枝葉茂盛,由懷讓傳馬祖道一,馬祖道一傳百丈懷海。百丈懷海是特別有能力的人,創建了「不立佛像,唯樹法堂」的禪宗寺院,既要求弟子像讀書那樣地學習佛經,提倡僧人「自給自足,農禪並重」,樹立了獨特的禪風,這時,禪宗才真正獨樹一幟,能與其他大乘宗派相提並論。

青原系是慧能的另一門下青原行思開創的。青原行思傳石頭希遷,石頭希遷傳惟儼,惟儼傳曇晟,曇晟傳良價,良價傳本寂,創立曹洞宗。同時,石頭希遷又傳道悟,道悟傳崇信,崇信傳宣鑒,宣鑒傳義存,義存傳文偃,創立雲門宗。義存又傳師備,師備傳桂琛,桂琛傳文益,創立法眼宗。

唐末五代間,禪宗勢力日趨強大,幾乎代替了其他所有的宗派,而且演變為溈仰宗、臨濟宗、曹洞宗、雲門宗、法眼宗等五個支派,加上宋代從臨濟宗中分出的楊岐宗和黃龍宗,後人稱為禪宗「五家七宗」。這些宗派在創立和發展過程中,甚至可以說一直延續到今天,都與南嶽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

發生在南嶽的「懷讓磨磚,道一頓悟」,是中國佛教史上十分有名的故事,道一由此拜懷讓為師,領悟禪宗的玄機與真諦。南嶽今存磨鏡台,正是這個故事的出處。石頭希遷所創倡的「回互」禪法,指的是萬殊諸法雖互不相犯,但又是相涉相入的,修禪者能領會此法,則靈照不昧。後來,弟子繼承宗風,由洞山良價、曹山本寂發展為曹洞一派,即佛學中的「曹洞宗」,至五代時,又分支出雲門、法眼兩系。曹洞禪後來傳人日本,流傳較廣。

慧能和懷讓、道一、懷海渚禪師在教義、教規、修行方法、生活方式、寺院形式等各個方面,都為禪宗平民化奠定了基礎,如《壇經》中「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的內容。禪宗南宗的特色適應了唐宋之際中國社會的變化,適應了平民社會的需要。與禪宗相近、同樣富有平民化色彩的另一佛教宗派是凈土宗。凈土宗以其念誦佛號就可往生凈土的宗旨,而對下層平民具有更大的感召力、吸引力。在宋代,禪凈兩宗最為流行。

在唐宋之際的五家七派中,溈仰、雲門、法眼三家禪法,在宋以後皆失傳,只有臨濟和曹洞二家並存。然曹洞的法脈,沒有臨濟昌盛,在以後的漢傳佛教史上,是「臨天下,曹一角」的局面,一直持續至今。

禪宗是中國佛教中一個重要的、有特色的宗派,與中國傳統文化結合緊密;禪宗是中國佛教史上規模大、影響深遠,傳播廣的宗派之一;禪宗的歷史,是一段令中國佛教自豪和驕傲的歷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佛言佛語 的精彩文章:

一文看懂南嶽佛、道兩教共處一山、共榮一廟的淵源

TAG:佛言佛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