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有時候你說出口的話就像一把刀——《非暴力溝通》

有時候你說出口的話就像一把刀——《非暴力溝通》

不帶評論的觀察是人類智力的最高形式。

——· 關於本書 ·——

《非暴力溝通》這本書,為我們呈現了非暴力溝通如何在親密關係、家庭、學校等社會組織等任何有可能發生衝突的情境中的運用,通過生動的例子以及對話,讓我們體會非暴力溝通語言的精髓與魅力,從理論到實踐,通過系統的學習與練習,讓愛流動起來。《非暴力溝通》是一本與愛有關的書,關乎愛自己,也關乎愛別人。

——· 核心內容 ·——

一、不帶評判地,清楚地描述,我們觀察到的客觀事實。

生活中,我們常為了對與錯而爭論不休,這其實是因為我們溝通的源頭沒有開好。我們習慣於用帶有評論性的語言去表達我們所看見的東西,帶入了自己的主觀意念,那麼聽者就會自動地過濾其他的信息,而選擇批評的語言。為了防止被語言所傷,人們本能地在心裡築起了城牆,關閉心門,此時你也就很難進入對方的內心。

當一個人接收到評論性的語言,他的大腦立即啟動了應對機制:

▲要麼迴避,溝通將無法繼續;

▲要麼準備開始戰鬥,那麼一起關於對錯的爭辯就在所難免了。

究竟什麼是描述性語言呢?什麼是評論性語言呢?我們來舉兩個例子。

描述性語言:「我看見你回家就把衣服脫下來丟在沙發上。」

評論性語言:「你總是一回家就把衣服脫下來扔在沙發上,弄得家裡亂七八糟!」

當你聽到第二種語言的時候,會認為這是對自己的攻擊,自己一定要為自己正名。此時你一定會立刻豎起全身的刺,予以還擊:「怎麼可能?我昨天出差根本就沒在家,怎麼可能是我把家裡弄亂的?」「家裡亂都歸到我身上不公平吧?還不是因為你懶嗎?整天閑在家裡也不收拾收拾!」

非暴力溝通是動態的語言,它提示在特定的時間和情境下進行觀察,並清楚地描述觀察的結果。如果我們描述過去,或者描述的不是當下的情境,人們是僅憑記憶去描述,則會出現偏差,因為記憶具有欺騙性。即使是當下發生的事情,我們因為看到的角度不同,也可能描述出不同的景象。

溝通的目的之一是為了傳遞準確的信息,所以我們需要較為客觀地去表達自己所觀察到的東西,並且避免絕對化。

你越尊重事物本身的樣子,就越容易讓溝通進行下去。即使大家看到的不一樣,也不會因為這樣的區別而發生衝突。大家的目的是不斷地澄清,最終取消分歧。

Tips:「總是」、「從不」、「經常」、「根本」這類的詞語都是帶有評論性的詞語,我們在表達的時候要儘可能地避免使用這種帶有冒犯性的詞語。

二、真實地表達我們此時此刻的感受。

真實地表達感受,對於我們中國人來說是非常困難的事情。因為我們的文化強調的是內斂與含蓄,我們不被允許去表達自己的感受,尤其是負面的情緒感受:憤怒、悲傷、羞愧、悲哀、苦惱等等。如果一個男人表達悲傷與脆弱,是很難被社會允許的。而只有直面自己的脆弱並將其表達出來的人才是最有力量的,也是最勇敢的。

「我在一次心理學的講座上曾經坦白自己並非科班出身,是個半路出家的心理諮詢師。其實站在講台上我是有些忐忑的,當時作為主辦方也是為我捏了一把汗,他們非常害怕因此而破壞權威的形象。而恰恰是這句真實的分享,讓在座學習心理學的學生更有信心了。因為他們中有絕大多數也是半路出家,正走在學習心理學的路上,這也讓他們看到了希望。」

表達感受並不是表達觀點、看法與評價。讓我們看看錶達想法和表達感受有什麼區別,並會引發什麼樣的反應:

表達看法和想法 :「我覺得你根本不愛我」

此時聽的人會感覺到委屈甚至憤怒。「你怎麼能這麼說呢?我為你付出了那麼多,到頭來你竟然說出這樣的話?」此時此刻這個溝通還要繼續下去嗎?

表達感受:「假如沒有你的愛,我會非常沮喪/悲傷/心煩意亂/絕望/難過/失望。」

此時聽的人會非常心疼,「我不能讓我的女人感覺到不快樂,我究竟哪裡做的不夠好呢?我還有哪裡需要改進呢?我得問問她。」此時,深層次的情感溝通就開始了。雖然是同一件事,但是溝通的效果卻是天壤之別。

表達感受,會激起人類最深層的情感鏈接。我們的大腦中有一個部分叫鏡像神經元,由此我們可以感受到別人的感受,比如別人悲傷時,我們也能體會到悲傷。所以,我們表達感受,尤其是表達脆弱的感受,會讓對方放下戒備,願意在情感層面與你溝通,面不是認知層面。

我們都知道,說教是最低效的溝通,因為每個人所站的立場不一樣,其實很難並說服。但如果站在情感的角度,即使我們使用的不是同一種語言,我們有著不同的文化,我們有著不同顏色的皮膚,但我們仍然擁有共同的情感。這就是非暴力溝通的魅力所在。

三、了解我們當下未被滿足的需要。

「都是因為你才讓我錯過了一場精彩的音樂會!我感到非常氣憤!」

我們知道別人的行為是很難控制的,如果我們因為別人的行為而惱怒,我們可能會有生不完的氣了。非暴力溝通一直著眼於我們自己的改變,並且認為,我們有這樣的感受,它的根源還是我們自身,這就讓我們無法去把自己的情緒感受推卸給別人,而是為自己的感受負責。

比如同事說:「你太不負責任啦!居然出現這麼大的失誤!」

▼第一種人會認為是自己犯了錯,傾向於去責備自己。

你的反應是:「我這個人真是差勁,總是做不好事情,總是把事情弄糟。我真是一無是處!我還能做些什麼呢?」除了自責就是貶低自己,這會讓自己落入害怕失誤卻越容易失誤的怪圈裡。

▼第二種人會認為是別人的錯,反過來指責對方。比如還是上述場景,你可能會說:「別人提供給我的信息本來就是錯誤的,你為什麼不去說他呢?讓我來背這個黑鍋,我才不上當呢!以後這種事最好少做,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除了推諉責任,這種被輕視的感覺很容易激起我們的憤怒。一場爭鬥就不可避免了。

▼第三種人會去體會自己的感受和需要。當我們聽到別人的指責時,我們會感到沮喪、傷心、甚至還有些委屈。想想自己也是為了這份工作付出了許多,卻總是不被人看見,出一點錯就被無端地指責,我們需要別人對我們工作的認可和鼓勵。

▼第四種人會去體會他人的感受和需要。當我們開始去了解自己的感受、需要、期待與想法時,並且嘗試去了解他人的感受和需要時,我們就開始為自己負責,我們也就避免了指責別人,同時也避免了指責自己。

四、給出明確具體的請求,讓他人的行動來滿足我們的需要。

清楚明確地告訴對方,我們希望他們做什麼。其實這對於我們來說,並不容易做到。因為這不符合我們中國的說話習慣。因為我們內心特別害怕被拒絕,所以我們在提出請求時,總是含混其詞,顧左右而言他,就像打太極,你需要去猜測我希望你做什麼。

提出明確具體的請求,而不是下命令。命令的語言在這裡起不了效果,因為人的天性是希望被尊重的,誰都想自己主宰自己的人生,不想被他人所控制,當你下達命令時,他就會有一種逆反的心理,要麼被動接受,要麼對著干。所以,在溝通中請放棄:你應該、你必須、你應當這樣的字眼,因為命令式的溝通無法滿足我們的需要。

【舉例1】 比如工作了一整天帶著疲憊的身體下班回家,剛一打開門就看見孩子把玩具扔的滿地都是。此時你的兩種反應如下:

「你怎麼又把家裡弄得亂七八糟啊!我快瘋了!」這不是非暴力溝通的語言。因為你把你的憤怒歸結於家里被孩子弄得很亂。

「你把玩具擺的滿地都是,我幾乎進不了家門了。我很不開心,因為我希望玩具都乖乖地睡在玩具箱里。」這樣首先表達了我們的感受,然後提出了需要。此時孩子聽到了媽媽的需要,他就會配合媽媽把玩具收進玩具箱里。沒有吼叫,沒有歇斯底里,沒有把工作中憤怒的情緒拋給孩子,這正是為我們自己負責的表現。

【舉例2】妻子近日接了一個新的項目,工作量增加,她希望丈夫幫她分擔家務。

「老公,我希望你能經常幫我做飯。」 每個人對於「經常」的概念是不同的。妻子心目當中認為每天晚上做飯是經常的行為,而丈夫可能認為每周幫忙做一兩頓飯就是經常的行為了。這樣就會引起誤會,妻子可能覺得丈夫不體諒自己不願意幫忙,而丈夫認為妻子的要求過分,自己明明已經幫忙做家務了,妻子居然視而不見。這樣不僅沒達到理想的結果,反而破壞了兩個人的關係。

「老公,我希望你一周可以幫我做3頓飯,最好是周一到周三,因為這幾天我會比較忙。」這樣具體明確的要求就比較清晰了。丈夫可以做到,他自然會樂意做。如果他做不到,兩個人也可以進一步商量。

這四個要素是一個連貫的整體,你可以從觀察開始,到感受,到需要,最後到請求,你也可以單獨使用其中一種類型的非暴力溝通的語言。正如我前面提到了的,我們的語言習慣,我們的文化的影響,使我們很容易掉入以前的慣用語言模式中,所以我們需要不斷在覺察,不斷地練習,不斷地修正,才能真正嫻熟地使用非暴力的溝能方式。

——· 本書金句 ·——

1、非暴力溝通並不要求我們保持完全的客觀而不作任何評論。它只是強調區分觀察和評論的重要性。

2、不帶評論的觀察是人類智力的最高形式。

3、在表達感受時,示弱有助於解決衝突。

4、別人的行為可能會刺激我們,但並不是我們感受的根源。

5、當對方給予反饋,表達我們的感激。如果對方不願反饋,傾聽他的感受和需要。

6、非暴力溝通最重要的應用也許是培養對自己的愛。

7、不論你選擇做什麼,了解自己為什麼要那樣做。

8、越是能夠傾聽他人,也越有機會被傾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一封簡書 的精彩文章:

TAG:一封簡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