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商業航天火了,「立方星」要涼了嗎?

商業航天火了,「立方星」要涼了嗎?

分享人:36氪資深分析師張達

背景介紹:

立方星:小衛星的一類分支,體積較小,一般規格有 1U、3U、6U 與 12U,這裡的單位 U 指的10cm X 10cm X10cm。它的出現與近年來微電子技術的進步、輕型材料的研製、高功率太陽能電池的出現以及衛星核心零部件成本的降低密不可分,它代表了微小衛星產業進入模塊化與標準化時代。

立方星

可靠性:元件、產品、系統在一定時間內、在一定條件下無故障地執行指定功能的能力或可能性。在傳統航天領域,對可靠性的要求趨近於100%。

隨著資本與主流社會對商業航天的關注度逐漸升溫,關於「立方星」是否能夠作為一種可行的平台,擁有能夠承擔下游應用能力的問題,以及「「立方星」是「試驗星」,而「大衛星」是「業務星」」等爭議在資本圈有著不同的聲音。對此,36氪嘗試對以上兩個問題提出自己的見解。

立方星 VS 業務星 ?

如上文所述,立方星是小衛星的一個分支,分類依據為其規格,特點是成本低(百萬元人民幣左右)、模塊標準化。

而試驗星與業務星的分類標準是由其研發階段和業務階段作為評判依據,處於研發試驗階段的衛星為試驗星,研發完畢,開始展開實際業務的衛星為業務星。

因此立方星也可以是業務星,比如 Planet 帶遙感載荷的數百顆立方星。

所以立方星與業務星兩者無法做比較,僅將立方星認為是試驗星是一種錯誤的判斷。


「立方星」的價值被高估了嗎?

立方星由於其進入門檻低,功能單一,單顆衛星無法支持下游應用,被認為是被高估的平台。36氪認為,這類觀點缺少了宏觀視角與橫向對比。

首先,從全球宏觀數據上,2017年全球共發射超450顆衛星,335顆為小衛星,其中290顆小衛星為立方星,佔2017年發射衛星數總和的65%,為2012年的6倍之多,即全球市場對立方星的需求是客觀存在且日趨增長。

其次橫向對比,以美國的立方星運營商 Planet 為例,迄今為止它一共發射了超過320顆立方星。依靠這320餘顆立方星所組成的星座網路,Planet從衛星的研發製造轉向下游的應用服務,為商業公司,政府提供了大量的遙感數據以及相關服務,營收過億美元。

以 Planet 為代表的立方星運營商背後,是其發展策略與思路的不同。

傳統航天機構一般都將可靠性放在第一位,而 Planet 則認為,受益於立方星低成本的特性,產品的創新與研發在長遠看來,其邊際收益更加客觀,對行業的推動也愈加有效。

Planet 的立方星整星集成度高,3U 的翻板展開功率能做到50瓦的峰值功率,而另一家美國衛星大數據公司  Capella Space 的12U立方星(6U的SAR載荷+6U的平台)翻板展開的功率峰值能達到120瓦,這比國內很多50公斤的小衛星的峰值功率都要高。

36氪認為,「立方星被高估」甚至是「立方星無用論」等觀點的落腳點不應在立方星平台本身,而應將注意力聚焦在立方形的應用場景上

就像10年前,軍方代表參觀 Gomspace,指著立方星說,「This is toy.」 而現在軍方自己也在使用曾經他們口中的「Toy」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36氪 的精彩文章:

網大單月票房創新高 2018或成網大商業回報元年
B站在美提交IPO申請,擬融資4億美元,超八成收入來自遊戲業務

TAG:36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