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致知與致良知的辨析

致知與致良知的辨析

陽明說,致良知三字無病,又說,致知二字,是千古聖學之密。這似乎有些矛盾。致知與致良知,如何辨析。

如果認得良知真切,那麼,知就是良知,致知就是致良知,兩者等同。

知有兩種,獨知與共知。獨知就是良知、自知。共知就是人所共知。

人要麼是私慾遮蔽,要麼是自信不及,此獨知在很多時候便被埋沒。自己與周遭萬事萬物的信息,全息的存於自己心中,自己是自己最真正的「知己」。很多體驗,很多信息,只有自己知道,即獨知。行為依於自己的獨知,無有不是處。

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這就是致良知。戰場形勢,將領獨知,千里之外的朝廷當然不能具體了解戰場形勢,如果聽從朝廷的命令採取行動,後果不堪。將領依據自己對戰場形勢的獨知而採取相應行動,就是致良知。

獨知和共知的關係,我曾經舉過一個例子。一次我的腳做了一個小小手術,沒有打麻藥,很疼,走路一拐一拐,好不容易上了公交車回家。在公交車上,我坐著,旁邊站著一個白髮老者。在這種情形下,車上的人可能都認為我該讓座,這就是共知,人所共知。而我,自知腳疼,自己才是真正的弱者,這就是獨知、良知,只有我自己知道。如果我讓座,就是「致共知」,而不是「致良知」。

陽明大概是怕有人認共知為良知,所以才說致良知三字無病。而如果認得良知真切,就不會混淆良知與共知,所以也經常說致知,而且致知二字出自儒家經典,強調致知二字,也保證了自己學說的正統性。

學心學的人,有兩個傾向,一是認「共知」太死,把共知認為良知,比較死板、迂腐,有時也表現為虛偽;一是認「獨知」太過,私慾妄為,認欲做理,而又認為自己是「致良知」。正所謂中道難行,世鮮中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心學自得 的精彩文章:

知是行的主意 行是知的功夫

TAG:心學自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