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三國中讓人最不看好的三個人,個個成了護國柱石,一個後代做了皇帝

三國中讓人最不看好的三個人,個個成了護國柱石,一個後代做了皇帝

原標題:三國中讓人最不看好的三個人,個個成了護國柱石,一個後代做了皇帝



三國亂世紛爭,人才層次不窮。不是每一個賢才都能讓世人接受,鳳雛因為貌丑被人譏諷,只有水鏡先生認為他非百里之才;張松曾經向曹操獻圖,曹操觀其人賊眉鼠眼,而且直言頂撞曹操,認為曹操的自傳抄襲後人,曹操大怒棒打出去;許攸脾氣古怪,喜好貪圖便宜,獻計偷襲曹操後方,袁紹不僅不採納,把他轟出帳外,後投奔曹操,袁紹官渡大敗。


可恨之人必有可憐之處,可氣之人必有可用之才。謀士之所以為人敬仰,是因為他放浪不羈,直言不諱,而且從不計較得失,只是願不願意而已。三國這三位護國柱石,他們出道時,很多人並不認可,有的是諷刺和懷疑,有的是辱罵和批判,有的是違背和抵抗。這三個人物便是諸葛亮、司馬懿、陸遜。



陸遜

陸遜是江東世族出身,東漢末年割據混戰,陸遜父親早早病逝,只有從祖父陸康陪伴,他的從父陸績博學多識,通曉天文、歷算,受到孫權的喜愛。陸遜當時只有二十一歲,被人舉薦到孫權處任職,孫權只是給他個閑職,認為他如此年輕,夸夸其談,實為虛偽。陸遜在三十三歲之前,一直被調離外地為官,雖然治理有方,但是並不為人知道,公元216年,陸遜配合奮武將軍賀齊討伐匪賊,一戰成名斬敵數千名,陸遜被拜為校尉。



陸遜從此被孫權關注,而且將其侄女下嫁給他,經常和他討論治國大策。江東多才俊,認為主公相信一個外人,而且沒有什麼名聲,看著像一個書生,也沒有上陣殺敵的臂膀,以張昭和甘寧為首,好多大臣極力反對。於是孫權把陸遜調到蕪湖,在那裡屯田。建安二十四年,關羽發動荊襄之戰,呂蒙和孫權謀劃收回荊州,呂蒙在回去的路上憂心忡忡,關羽雖是一介武夫,但是沿江設有烽火台,而且城中尚有兩萬守兵,該如何攻取呢?途經蕪湖遇到陸遜,陸遜建議呂蒙告病,然後讓他出任大都督,以書信迷惑關羽,關羽向來孤傲,必認為我白面書生陸遜無大才,必然荊州鬆懈,然後你偷渡公安,我帶兵長驅直入,必然大獲全勝。經此一戰,荊州不僅失而復得,而且斬殺關羽等人,收編數萬降兵,陸遜從此被人知曉。



公元221年,不顧孔明和大臣的反對,劉備為關羽報仇,發動夷陵之戰,當時劉備聯營八百里,退居茂林之中,因為戰線拉的過長,物資和水源很是短缺,運輸極不便利,陸遜以逸待勞,等待蜀軍氣勢衰竭,便派人偷襲軍營,多處放火焚燒。劉備經此一役,損失慘重,自己體力不支,最後抑鬱而終。經此一戰,西蜀至少十年不能恢復,東吳獲得了安寧。


公元228年,陸遜主動發動石亭大戰,以太守周魴為誘餌,引誘魏國大將曹休來襲。當時曹休帶領十萬大軍來接應周魴,石亭此地易守難攻,而且依江背湖,一旦被圍很難突襲。曹休只是一個將才,沒有多大的謀略,為了爭功並且提高朝中的地位,曹休只是粗略的查訪,最後斷定周魴是誠心誠意投降。陸遜以三萬大軍圍剿,魏軍大亂,最後慘敗,如果沒有賈大夫的支援和疑兵之計,十萬兵將必喪於此,曹休也會被活捉。經此一戰,魏國損失慘重,而且器材丟失殆盡,魏國從此再也沒有發動大的戰爭。此戰也為孫權稱帝奠定了基礎。


陸遜出則成功,阻則有效,他多次阻止孫權北征,合肥大戰也是陸遜一直反對的,但是孫權不聽,最後險些喪命。陸遜觀事細微,而且從不冒進,有點像諸葛亮套路,萬事確保萬無一失。陸遜這樣的戰功,必然讓後人追捧,而且孫權很是器重他,封他做丞相,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諸葛亮

諸葛亮十六歲時便自比管仲、樂毅,常讀<<梁父吟>>,當時周圍人對他不屑一顧,認為諸葛亮高傲而且自大,只有好友徐庶、崔州平等人交好,諸葛亮經常穿梭田間,幫助農民解決耕種和澆灌的困難,深受當地人的愛戴。當時劉備駐兵新野,多年的拼搏也只是暫住他鄉,徐庶作為軍事剛剛小有收穫,便被曹操要挾而走。當時劉備三顧茅廬時,關羽和張飛堅決反對諸葛亮,認為他只是個二十多歲的毛頭小子,而且過於誇大,諸葛亮行駛軍師之權時,他們也多有掣肘,諸葛亮不以為然。



曹操南下發動赤壁之戰時,諸葛亮過江商議聯吳抗曹大計,孫權觀其手拿羽扇,走路婀娜,手無縛雞之力,認為他只是個儒士,何來的治國策略。孫權召集眾多謀士,讓他們一起刁難諸葛亮,這便是有名的舌戰群儒,諸葛亮談吐不凡,而且句句戳中要害,眾多謀士啞口無言。孫權大驚,如此儒生,竟有此等見解,便以上賓待之。


諸葛亮一直不被世人認可,水鏡先生觀其大才,稱他為卧龍,不言則已,一鳴驚人。真實歷史中,諸葛亮是劉備死後,以丞相之職,發揮的治國方略,蜀漢在他的治理下,進入了穩定狀態,百姓安康。但是蜀漢是三國中最弱的一國,只有奮起一博,才能有生存的空間,繼續安穩下去,必然被吞噬。有諸葛亮的輔助,劉備創建了基業,歷二世,雖然沒有一統,但是諸葛亮值得我們尊敬。



司馬懿


司馬懿是二十二被人舉薦入仕,曹操當時任司空,但是司馬懿觀曹操不懷好意,有意稱病不出。當時有很多譏諷司馬懿,第一個便是楊修,他說司馬懿自視清高,以為曹操會重用他,其實只是棋子而已。直到公元208年,曹操被封為丞相,司馬懿不能躲避,最後任文學掾一職。郭嘉觀其人有大才,但是讓人捉摸不透,此人必有野心,於是讓曹操提防。



曹操觀司馬懿有鷹視狼顧之相,多次想謀殺他,但因他處處占理,而且也沒有顯示的那麼聰明,曹操多次放過他。曹操最早讓他養馬,最後和曹丕關係好,被曹丕要走作為謀士,從此開始參與儲位之爭。在曹氏家族中,曹真、曹洪、曹爽等人,他們根本不把司馬懿放在眼裡,而且多次刁難,認為他只是一個文臣,舞文弄墨尚且可以,帶兵打仗必須是曹家人,曹丕登基稱帝時,為了打壓宗親,啟用了司馬懿和陳群等人,他們抬起仕族子弟與宗親抗衡,最後把權力分解,曹丕從中調控。



曹丕死後,曹睿算得上一位明君,不僅深藏帝王之術,而且對治國、軍事也是頗有建樹。司馬懿從文官進入武官也是在曹睿時期,從曹真死後,魏國沒有可堪大用的曹家大將,後期有一個曹爽只知享樂,沒有什麼本事。曹芳登基後,司馬懿和曹爽為輔政大臣,高平陵政變後,魏國大權盡歸司馬氏,從此司馬家控制著朝堂。



這個昔日的少年,如今的高職太傅,一手控制軍權,一手遙控朝堂,司馬師和司馬昭作為左右將軍,魏國名存實亡。多年後,司馬昭自封晉王,兒子司馬炎篡位稱帝,建立晉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游游史語 的精彩文章:

郭嘉若不早逝,曹操的仕途會有多大改變?奉孝或許被人陷害
這些老臣為何力保曹丕爭儲,曹操臨死前說出原因,仲達只是個配角

TAG:游游史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