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養生 > 中藥總被「懟」為哪般?領悟中醫,需追本溯源領悟中國文化

中藥總被「懟」為哪般?領悟中醫,需追本溯源領悟中國文化

中藥總被「懟」為哪般?之《追本溯源,識葯應知醫理》

一場沸沸揚揚的「阿膠等於水煮驢皮」風波雖然已漸入平靜,但是很多人對中醫藥的有效性的質疑並未停歇。昨天被質疑的是三七、冬蟲夏草,今天被質疑的是阿膠,明天還要翻出哪味中藥來「亮亮相」呢?

從中西文化思維差異的視角冷靜反思,中西文化的認知方法、認知模式的差異,是引發阿膠「成分論」與「功效論」爭議的根源。這場風波的背後,反映出公眾的中醫藥健康文化素養以及對傳統文化的認知能力亟待提高。

認識中藥不是簡單分析「有效成分」

阿膠不等同於驢皮膠,也和黃牛皮膠、水牛皮膠和豬皮膠不同,這些皮也好,膠也罷,化學成分自然是很相似或相同的。但是如果中藥都被「有效成分」理解一番,恐怕又要給「方舟子們」大開「言」路了。

中醫藥的精華之處在於配伍,單味阿膠固然有功效,在辨證基礎上用來養生保健也不錯,但如果您用單味阿膠用來治療「貧血」,那麼,您不僅有點不懂中醫,還有些「暴殄天物」了。

西醫中的貧血是指缺少血紅蛋白,其治療是以補充或促進生成『血紅蛋白』為基礎的。中醫概念中『血』是『氣血』之『血』,與『血紅蛋白』不同,自然不能用中醫的阿膠直接治療西醫的貧血。阿膠若用來治療中醫『血虛諸證』,還要在辨證基礎上配伍使用。如果是陰虛或出血引起的血虛,可用黃連阿膠湯,如果是陽虛引起的血虛、出血等,可配伍附子等溫里葯,代表方劑如黃土湯。

中醫藥學自《黃帝內經》開始,就提出了君臣佐使的處方基本原則。中醫處方是提高療效、減輕毒性的重要而特殊的治療手段,強調整體性。這與現代醫學單味葯或成分治療病症的思維是有重大區別的。

西醫在還原論思想的指導下,注重對物質成分的解析,在飲食方面注重通過分析攝入的營養成分來評估其養生價值;中醫則在「天人相應」思想的指導下,講究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運用「象思維」來使用中藥。

東方認知方法一直是經驗和直覺,人們從整體上認識和處理包括疾病和生命等的複雜事物和問題,而不是先將它們分割成一個個單元來認識。而西方主要是沿著另一條路:所謂「實證+推理」來發展其認知方法的。因此,在這兩種文化背景和認知方法下發展的醫學也大不相同。

理解中醫藥,應追溯中華傳統文化的本源

《紅樓夢》第四十八回中,香菱說,「『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想來煙如何直?日自然是圓的,這『直』字似無理,『圓』字似太俗。合上書一想,倒像是見了這景的。」「直」「圓」單獨拎出來很尋常,但是用在整個句子中來看,就相當「不平常」了。中藥與方劑的關係,就好似詩歌單個文字與整句意境表達兩者的關係那樣。

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瑰寶,對中醫的理解要回歸傳統,其實,老百姓能夠從中華傳統文化理解中醫並不容易,這與大眾受到的西式教育有關,在評論中醫中藥時,人們總會不知不覺偏向於選用西方的思維方式。

中華傳統文化是一種融合型文化,其各元素之間息息相關。正如國畫相對於寫實,更注重寫意那樣,中醫相對於外科解剖,更注重取類比象。國畫別有意境,中醫也巧妙地醫好了人。

在所有影響中醫學發展的因素中,中醫古籍是容易被忽視的一個,然而其對於中醫的指導意義卻又是非凡的。

中醫古籍不是對自然改造、加工而得的工具性、器械性、材料性的科技「產品」,而是在人與自然融合貫通基礎上形成的富有個性和靈氣、生動活潑、有血有肉的「藝術作品」。所以,翻開幾百年甚至幾千年前的中醫書,依然感到親切、鮮活。

中醫是中華傳統文化保存較好、最具生命力的部分,其獨特的價值和優勢正在得到越來越多人的青睞。中醫乃至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是一以貫之的,弘揚中醫應回歸經典,回歸中華傳統文化,方能「識得廬山真面目」。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