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一流匠人的行動指南

一流匠人的行動指南

近幾年,「工匠精神」這一詞頻繁亮相,從2016年起,接連3年出現在政府工作報告,各大媒體鋪天蓋地的宣傳自不用提,連娛樂圈也不甘落後,央視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豆瓣評分高達9.3,甚至借著熱度還出了同名電影。到處都在呼喚「工匠精神」,匠人們似乎迎來了春天,但是怎麼做才能成為「一流的匠人」鮮有人提。

《匠人精神》這本薄薄的,算上插圖才140頁的小書,2個小時左右就可以通讀一遍。挑起我興趣的是下面這張插圖,完美排列了上百種工具的工作台,看得出件件工具都經過了悉心的保養,泛出長年使用特有的光澤,透著一股子嚴謹、苛刻直至挑剔的工作態度。作者是今年75歲高齡的秋山利輝,日本著名的「秋山木工」會社的創始人,被譽為「匠人中的匠人」。「秋山木工」專門製造高級定製傢具,常見於宮內廳、迎賓館、國會議事堂、高級賓館等,日本天皇也是客戶之一。公司只有三四十人,這樣的一個「小作坊」,年營業額高達十幾億日元。

日本工業從明治維新發展至今,歷經百年的沉澱,成就了其當今工業強國的地位,這與其追求「精益求精」「完美工藝」的匠人精神是密不可分的。在秋山利輝看來,有一流的心性,必有一流的技術。這與閱微草堂筆記中的「心心在一藝,其藝必工;心心在一職,其職必舉」不謀而合。長期反覆的使用一項技術,自然能做到熟練,但是要想成為「一流」,需要的是強大的內心,堅持勤懇、堅韌、積極、細心,才能不斷精益求精。

就像秋山木工的目標是做出能使用一百年兩百年的傢具一樣,秋山利輝給自己定下的任務是培養能造福社會的匠人。事實上,他也做到了。秋山木工先後培養出了50多位世界級的工匠大師,與其獨特的「匠人研修制度」密不可分。「匠人研修制度」學習時間共8年,第1年學徒預科,第2-5年正式學徒,學習各種基礎技能,第6-8年邊工作,邊學習帶學徒,8年後成為合格學徒,或走或留,自立門戶。

「匠人研修制度」看起來和大學教育沒什麼兩樣,然而兩者背後代表的是古老的「學徒制」與近代學校教育的PK。近代學校教育解決的是教育普及化的問題,學徒制解決的是個體發展問題。簡單來說,學校教育是一個老師,對著下面一群學生,睡覺的、玩手機的、談戀愛的,幹什麼的都有,根本管不過來。學徒制教育就是這個老師誰都不管,只盯著你,一低頭就是一板擦,時間一長,壓力轉化成更大的壓力,學習成績直線上升。

近代學校教育一個常被詬病的,就是理論與實踐脫節。象牙塔的老師們科研壓力極大,發表核心期刊論文是評職稱的重要標準。從博士、副教授到教授,每天不是在寫paper,就是在寫paper的路上,鮮有在業界摸爬滾打多年的豐富經歷。學徒制教育則大為不同,總結成一句話,就是「手把手地教」。在秋山木工的8年里,徒弟與師父吃住在一起,朝夕相處,每天都在近距離的觀察師父的思路、程序、手法,在耳濡目染中快速進步。這是一套完整且有效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方法。

「匠人研修制度」還配套建立了一系列「滅人慾」的制度,以提升學習效果。比如無論男女一律留光頭,並且禁止使用手機、談戀愛,每年只有十天的假期可以見家人。其核心思想在於營造出長時間相對獨立、與外界隔離的環境,學徒摒棄雜念、專心向學,身邊有手藝精湛的師父言傳身教,從而習得一生賴以生存的技能。

學徒制的弊端同樣明顯。一是培訓周期長。學徒從零開始到合格出徒,需要8年的時間,在高速發展的現代環境下,企業很難投入如此大的成本進行人力培養。二是師資要求高。學徒制要求師父能夠隨時給予指點,不僅需要有一流的技術,更重要的是能輸出正確的價值觀,培養強大的人格。三是適用範圍小。學徒制更像是定製教育,師父要對每個學生的技術水平、思想心理等情況了如指掌,才能做到因材施教,這也決定了只能是小班教學。

遺憾的是,從高等教育到進入職場,很少人能如此幸運接受定製教育,實現快速成長,更多的還是要靠自己摸索。這本書的珍貴之處在於給出了成為「一流匠人」的行動指南——「匠人須知的30條法則」,凝結了秋山木工培養「一流匠人」幾十年的心得。更重要的是,這30條法則與木工專業完全無關,更像是人才培養通識,適用於各行各業。

30條法則賦予了工作中每個行動背後的重要意義,比如第一條「必須先學會打招呼」,這是很容易讓人忽略的事情。能夠積極、大聲、充滿元氣的與人打招呼會容易贏得他人的好感與信任,相反,垂頭低眉,隨口嘟囔一句則會傳遞出消極的情緒。30條法則中無處可見對工作的認真態度。

30條法則有些看起來並不新鮮,比如「要成為有責任心的人」,「要成為能為他人著想的人」。這些都是正確的道理,所有人都明白,那為什麼絕大部分人做不到?因為「知」是不夠的,重要的是「信」。在秋山木工的學徒們長達8年苦行僧般的日子裡,每天至少要背誦3遍,總計約1萬遍左右。這些法則早已不再是紙面上的道理,而是融入了骨血,成為了信仰。就像是建立了條件反射,在工作時應用自如。想像一下,秋山木工的這些學徒們已經被鍛煉成下意識做的全是正確的事情,簡直太可怕了。

這種日式工作法和富蘭克林的習慣培養法異曲同工。20歲的富蘭克林列舉了希望具備的13種品德,比如節制、寡言、儉樸、勤勉等等。他對每種品德制定了具體的要求,便於操作,以節製為例,對應的是「食不過飽、飲酒不醉」。他做了一個小冊子,在一段時間內集中精力掌握其中一個品德,每天記錄過失,直到長時間不犯錯誤,接著再開始另一種。富蘭克林通過科學的方法培養正確的習慣,而30條法則,就是職場上最應該具備的品德。

怎麼樣才能成為一流,別想太多,照著30條法則做就是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80%的產婦都曾想過自殺
《蜀山戰紀2》沙艷紅遇上百里流光是緣還是劫?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