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如何理解中美貿易摩擦

如何理解中美貿易摩擦

3月下旬以來,美國總統特朗普主動挑起和推動的中美貿易摩擦一度呈現出愈演愈烈的勢頭,負面效果逐漸顯現。3月22日,特朗普簽署備忘錄,指令有關部門對華採取投資限制措施,擬對價值500億美元的中國商品徵收關稅。23日,中國商務部發布了針對美國進口鋼鐵和鋁產品232措施的中止減讓產品清單,計劃對價值30億美元的商品徵收關稅。同日,美國在世貿組織(WTO)爭端解決機制項下向中方提出磋商請求。4月4日,美國政府發布了加征關稅的商品清單,將對我輸美的1333項500億美元的商品加征25%的關稅。中方隨即宣布,決定對原產於美國的大豆、汽車、化工品等14類106項商品加征25%的關稅。4月5日,特朗普稱要額外對1000億美元中國進口商品加征關稅。4月5日WTO公布的文件顯示,日本和歐盟均以在此方面具有重大相關利益為由,要求加入美國在WTO就中國歧視性技術許可要求提出的磋商請求。4月12日,WTO在發布《全球貿易數據與展望》時指出,有跡象顯示不斷升級的貿易摩擦可能正在影響商業信心和投資決策。

美國對華政策出現由接觸政策轉向規鎖政策的範式轉換

特朗普政府2017年年底至2018年初的一系列文件宣稱,美國放棄了使中國最終走上西方道路的幻想,並將中國視為國家安全和國際地位等方面強有力的挑戰者和修正國際秩序的戰略競爭對手。特朗普對中美關係的基本判斷是:第一,美中的競爭是結構性的、不可調和的;第二,如果現在開展美中對抗,美國不會吃虧;第三,在競爭中擊垮中國,是未來和中國「化敵為友」的前提;第四,美國如果現在不和中國競爭,任由中國繼續坐大,未來再對抗,鹿死誰手則未可知。由此,規鎖(Confinement)政策開始取代延續多年的接觸(Engagement)政策,將成為美國對華長期政策新範式,中美關係開始步入質變期。

從特朗普及其經貿政策團隊主要成員履歷來看,他們向中國發難的設想由來已久。特朗普2011年就表示,「中國不是我們的朋友。他們將我們視為敵人」,指責中國搶走美國人的工作,破壞美國製造業,通過竊取等方式在技術和軍事實力上趕超美國。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代表羅伯特·萊特希澤在2010年就主張對華採取強硬的貿易政策,認為WTO區分發達經濟體與發展中經濟體的政策框架根本無法約束中國的不公平貿易行為,主張在WTO之外用創新性的手段來對付中國。白宮國家貿易委員會主席彼得·納瓦羅及其合作者2011年出版的《致命中國》一書中羅列了中國摧毀美國工作崗位的「八種武器」,其中關於知識產權、貿易補貼、掠奪性定價等方面的指責與本次貿易摩擦使用的借口如出一轍。種種跡象表明,本次發難並非臨時起意,而是特朗普及其經貿政策團隊對其長期主張的落實。

特朗普政府對華貿易政策的核心訴求是規鎖中國的技術進步進程

4月16日,美國商務部聲明將對中興執行為期7年的出口禁令。在高端核心技術領域讓美國永久性保持對華優勢,是特朗普政府經貿和安全政策的共同訴求。「貿易牌」「台灣牌」「南海牌」以及下一步可能發生的人才限制和金融摩擦,都是為了實現前述目標的組合拳。以貿易摩擦等為抓手,把中國科技發展限制在原本可能出現原創性重大突破從而超越美國的水平之下,應該是特朗普政府的深層次目的。當前美國發起的所謂以縮小貿易逆差為目的的「貿易戰」只是借口,低端產品造成的貿易逆差即便規模較大也對美國不構成實質性威脅。美國方面對《中國製造2025》等中方發展戰略有非常細緻的研究和清楚的把握,將其中列為優先發展領域的行業作為貿易制裁的對象,實質上是通過預先界定打擊目標,降低中國以及其他國家對這些領域的潛在投資水平和合作可能。

萊特希澤、納瓦羅等人在多個場合聲稱,其貿易攻勢指向的是中國的高科技領域的未來,從而表明特朗普政府試圖縮小中美貿易差額的說法只不過是尋求國內民眾支持的幌子,其真實意圖是鎖定中國高科技領域的發展潛力,讓中國無法通過技術維度的長足進步實現經濟質量與規模的並進。

貿易衝突「負和博弈」性質意味著中美貿易摩擦無限升級的可能性不大

中國對美貿易順差的根源在於美國儲蓄不足或消費過度,同時也和全球產業鏈的布局密切相關。中國成為輸美貨物的中間產品生產地和最終消費品組裝地,美國公司從中獲益巨大。如果貿易摩擦無限升級,不僅中國企業受損,美國企業亦將承受巨大損失。對此美國政策制定者應該心知肚明。從美國商務部的具體政策看,特朗普履職總統以來,美國發起的貿易保護措施並未顯著高於他的前任。全球貿易預警組織(Global Trade Alert)數據顯示,2017年美國採取的貿易保護措施為143項,雖然比上年的112項要高,但與奧巴馬第二任期第一年的164項相比還有所不及,甚至也趕不上奧巴馬兩個任期出台的貿易保護措施年均值(他的第一任期平均每年出台了166項,第二任期平均每年出台了147項)。當然,值得警惕的是,特朗普政府出台的貿易保護措施更聚焦中國。奧巴馬第一任期出台的貿易保護措施中針對中國的佔49%,第二任期上升至59.3%。2017年,特朗普政府出台的貿易保護措施中針對中國的佔到了59.4%。2018年第1季度,特朗普政府採取了37項貿易保護舉措,其中針對中國的達到25項,佔比為67.6%。

值得注意的是,美國國內不乏對特朗普挑起貿易摩擦等「逆全球化」舉措的批評之聲和掣肘之舉。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所長亞當·珀森在2018年2月14日發表的題為《美國退縮後的世界經濟:特朗普時代的全球化》一文中指出,特朗普政府推行「美國優先」,威脅退出全球化,施行單邊主義政策,這種退縮將會給世界和美國都帶來規則崩壞、收入和福利水平下降等十分嚴重的後果。由此可見美國內部在貿易摩擦等問題上並非鐵板一塊。

美中貿易衝突在地域上擴展蔓延的可能性不可完全排除

歐盟、日本等與美國在貿易、技術轉移等方面聯手針對中國事出有因。2017年12月在阿根廷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舉行的WTO會議間隙,歐盟、日本就與美國發表聯合聲明,表示要加強歐日美三方合作,來消除第三國政府資助下的關鍵部門產能過剩、大規模市場扭曲行為和補貼國企造成的不公平競爭、強制技術轉讓等做法。

美國通過關稅豁免又打又拉,營造共同對華貿易施壓氛圍。3月初,特朗普宣布將對進口鋼鋁徵收高額關稅,全球一片嘩然,相關國家紛紛指責其不負責任並要採取應對舉措。但到關稅公告簽署時,美國表示可以豁免「真正的朋友」。到實施時,許多對美鋼鐵出口遠超中國的經濟體都得到暫時豁免。先提升關稅,然後做出選擇性的豁免,成為美國低成本地敲打各國、協調對華共同立場的「精確制導武器」。美國還積極謀求建立規鎖中國技術進步潛力的聯合陣營。美國國防部「國防創新實驗組」發布的《中國的技術轉移戰略》報告,建議美國與其盟國在審查國外技術投資時建立情報共享機制,以防止中國獲得關鍵技術。

周邊國家與地區因為中美貿易風險升高而被動「去中國化」傾向值得關注。圍繞中美兩國形成的產業鏈對我周邊國家和地區的影響非常大。出於規避風險的考慮,這些國家可能會考慮加大與中國之外的貿易夥伴的經貿聯繫,從而客觀上造成一種「去中國化」的局面。韓國進一步加大與越南的經貿合作便是一個例證。

中國應如何有效應對

習近平主席在博鰲亞洲論壇開幕式上的題為《開放共創繁榮 創新引領未來》主旨演講中指出,「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只會越開越大」。落實好習近平主席提出的大幅度放寬市場准入、創造更有吸引力的投資環境、加強知識產權保護以及主動擴大進口等四大舉措,辦好中國自己的事,我們就有足夠的底氣,應對開放和創新之路上的各種風險。

中美兩國目前的基本關係是:斗俱傷,離招損,道不同,相為謀。「斗俱傷」,是指中美如果發生無法管控的嚴重衝突,中國固然會遭受巨大損失,美國受到的損害也會大大超出其民眾的心理和實際承受力。「離招損」,是指中美經濟融合度高,即使是相互隔閡,兩國福利也會受到損害。「道不同,相為謀」,是指中美在根本制度、意識形態等方面有很大的不同,但為了國際經濟體系的穩定,很多事情雙方可以並且必須合作。

發揮軟硬實力、採取有效舉措,讓特朗普政府的貿易政策逐步回歸理性是應對其挑起貿易摩擦等問題的主基調。中國應根據自身情況和既定節奏確定的原則和頂層設計來推進包括「中國製造2025」在內的各項改革開放舉措,不被一時一處的摩擦所干擾,穩步推進民族復興偉大事業。

(作者:張宇燕,系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所長;馮維江,系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國際政治經濟研究室主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光明日報 的精彩文章:

一種有溫度的觀看之道——《宣紙上的中國》讀後
一次遠渡重洋跨越千年的約會

TAG:光明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