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對話聯影智能沈定剛、周翔、詹翊強:如何用 uAI 智能平台賦能13款 AI 產品?

對話聯影智能沈定剛、周翔、詹翊強:如何用 uAI 智能平台賦能13款 AI 產品?

去年9月,當聯影以33.33億元的A輪融資創下國內醫療設備融資記錄時,猶如給這個行業投下了一顆動靜不小的炸彈。聯影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薛敏將其視為聯影「新生」的正式開篇,他在公開信中寫道:這是聯影多年來的奮鬥第一次被「量化」,也是市場對聯影未來長遠發展的積極預期。

在這輪融資過後,聯影的步伐明顯加快。不到兩個月的時間裡,聯影就發布了自主研發的超清TOF PET/MR,並且已經入駐了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2017年,聯影的PET-CT、中高端DR、移動DR的國內新增市場佔有率第一,MR的國內新增市場佔有率第三。

近日,聯影在上海舉辦了首屆全球創新大會uInnovation。期間,聯影發布了uAI聯影智能平台、系列新品和創新走向。

鐵三角

聯影於2017年底成立的人工智慧子公司——上海聯影智能醫療科技有限公司(聯影智能)有兩位聯席CEO沈定剛、周翔。兩位都是各自領域的領軍人物。雷鋒網在會後和兩位進行了一場深入的對話。

沈定剛教授是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的終生教授,美國醫學與生物工程院會士、IEEE會士、國際模式識別協會(IAPR)會士、國家千人,在國際權威期刊上發表論文400餘篇,是醫療人工智慧領域的權威學者。

對話聯影智能沈定剛、周翔、詹翊強:如何用 uAI 智能平台賦能13款 AI 產品?

沈定剛教授

另一位聯席CEO周翔博士加入聯影智能剛剛一個多月,在此之前曾任西門子計算機輔助檢測和診斷事業部全球負責人,在醫療IT及數字化、智能化領域有十多年的經驗,在計算機視覺、多媒體和醫學影像AI方面的科研工作被引用萬餘次,迄今提交專利申請數百項,擁有60多項國際專利授予,是國際醫學影像AI商業化領域最具影響力的領軍人物之一。

對話聯影智能沈定剛、周翔、詹翊強:如何用 uAI 智能平台賦能13款 AI 產品?

周翔博士

周翔表示,加入聯影智能也是一個機緣巧合。其實,當時已有不少互聯網公司、跨國企業、初創企業向其拋出橄欖枝,他可以從中「擇木而棲」,但是為什麼會最終選擇聯影?

他笑道,主要有兩點因素:一個是沈教授的「個人魅力」,他有一支龐大的學生軍團,彼此也相識多年。

第二點就是基於醫療AI行業的獨特性。龐大、複雜的醫療市場環境決定了一般外圍的或者獨立的初創公司無法深入到醫療的本質,而聯影的巨大平台,讓他相信這家公司可以做好「醫療+AI」這件事。

沈定剛、周翔在學術界和工業界均是大牛級別的人物,在正式採訪之前,我們曾開玩笑說,聯影會不會出現「一山不容二虎」的現象?

在沈定剛看來,二人一直是非常好的朋友,不同的背景形成了非常好的互補,是難得的 「最佳搭檔」。「他對產品的商業化有15年以上的經驗,我對創新,特別是醫療AI上面的創新,有近20年的經驗。所以公司里產品相關他想得更多,我的精力更多在技術創新、在與學校、醫院科研合作上。」

周翔說,雖然兩人的背景、優勢不同,但是很重要的一個共同點在於做事的理念,要做到極致才出來發聲的人生態度。他認為,這也是兩人為什麼這麼多年互相尊重、互相合作的原因。

對話聯影智能沈定剛、周翔、詹翊強:如何用 uAI 智能平台賦能13款 AI 產品?

詹翊強

除了兩人彼此欣賞的關係之外,兩人還有一個共同點來自聯影智能公司COO詹翊強。詹翊強是沈定剛培養的博士,在去年加盟上海交大之前曾與周翔在一起工作十餘年。詹翊強向雷鋒網開玩笑說,"本來以為去了上海交大,可以逃離這兩人的『魔爪』了,結果最終還是被抓了回來!"因著學術和工作的關係,聯影智能的上層關係形成一個穩固的「鐵三角」。

基於AI的10款應用和3款設備

成立不到半年時間,聯影智能就在此次創新大會上推出了uAI這款跨產品線、開放的人工智慧平台。

周翔在大會上表示,uAI一層意思是聯影英文United Imaging 里的U,另一層意思是友AI,「友」代表要成為客戶的好朋友。

uAI人工智慧平台的目標是要完成多模態、多病種、多階段數據的積累、開發與應用, 為聯影的全線軟硬體設備賦能,在此基礎上推出一批智能化設備及「殺手級」應用,對智能醫療的市場進行「破壞式創新」。同時,也為醫生賦能,幫助醫生進行臨床診斷;更為民眾服務,提供雲上診斷平台。

聯影智能COO詹翊強向雷鋒網解釋了uAI智能平台的整體結構:平台擁有自研的對內存及速度優化的C++深度學習部署引擎、C++醫學影像處理庫等平台組件,並和主流深度學習平台,如TensorFlow、Pytorch等有著良好的介面。在此基礎上研發出圖像分割、目標檢測、圖像分類、圖像標準、圖像映射等通用模塊,利用這些通用模塊實現X光胸片篩查、低劑量CT去噪等各種各樣的應用。不同模塊之間的組合,可以快速行成一種新的應用模型,經過訓練就可以在臨床中調試、試驗。

基於這個人工智慧平台,聯影智能展示了首批基於uAI打造的智能化產品,包括:智能體檢讀片(XR)、FFRct血流分析(CT)、智能骨傷鑒定(CT)、智能關節分析(MR)、肺結節智能篩查(CT)、乳腺病變智能分析(XR)、差分減影(XR)、血管分析(CT/MR)、智能多模態融合(PET-CT)在內的10款智能診斷應用,以及3款智能化醫學影像設備:智能天眼CT、智能光梭1.5T磁共振、智能數字PET-CT。

據沈、周二人介紹,目前公布的這3款智能影像設備和10款智能應用只是聯影智能的一部分產品,未來將在此基礎上進行拓展。

對話聯影智能沈定剛、周翔、詹翊強:如何用 uAI 智能平台賦能13款 AI 產品?

以智能體檢讀片為例,該應用基於20萬病例數據進行深度學習,能夠對14種常見的肺部疾病和疑似病灶進行標註,目前在肺結節、肺水腫等9項肺部疾病的診斷精準度上達到世界頂尖的水準,超過美國國立衛生院、美國斯坦福大學相關研發團隊。

在軟體應用打磨之外,uAI平台還會把AI能力放到聯影的醫學影像設備上。「簡單來說,就是用AI的方法將成像過程做得更好、更快、更安全、更經濟。」沈定剛表示。

以推出的聯影智能天眼CT為例,以往CT檢查時放射科技師需要經過體位選擇、完成患者擺位、確定掃描範圍等多個步驟,掃描質量難以統一。而智能天眼CT通過「刷臉」,就能夠識別不同性別、年齡、體位患者的擺位情況,在提高效率的同時,保證擺位的準確性和標準性,保證影像質量。目前,這個應用可以覆蓋人體CT日常掃描範圍70%的部位。

目前大多數AI還專註在疾病的「篩查」,但醫療流程是一個很長的鏈條,包含了從成像到篩查、隨訪、確診、治療、評估的環節,將AI深入到每個環節之中,形成一個服務閉環,這是能夠打動醫生的一點。

具體來說,聯影智能的研發將會在垂直和水平方面展開,水平層面指那些跨模態、跨器官、跨疾病的通用核心演算法,它們如同樂高玩具里的小塊,是搭建各種應用的基本模塊。

垂直層面則是通過深入了解醫療行業的痛點,組合調整這些通用演算法,把這些「樂高小模塊」組裝起來,做成真正能被醫生所接受、所欣賞的killer apps(殺手級應用)。

目前,聯影智能已經和包括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等15家科研院所共同開展16項科研合作項目,課題涉及肝細胞癌、腦膠質瘤、帕金森病、腦卒中和骨腫瘤等多項疾病。

熱鬧的創業場,聯影的優勢何在?

智能醫療在全球範圍持續升溫,創業公司如雨後春筍。根據公開資料顯示,目前全國有300多家醫療影像相關的公司,而單以AI+影像的創業公司不下百家,佔到行業三分之一左右,競爭十分激烈。在沈定剛看來,很多公司受到資本熱捧,但是發展卻良莠不齊,未來幾年裡,很多人工智慧公司會倒掉,但是聯影智能有信心走到最後。

對話聯影智能沈定剛、周翔、詹翊強:如何用 uAI 智能平台賦能13款 AI 產品?

uAI的合作布局

周翔認為,行業會經歷一個洗牌的過程,如何形成自身的護城河、更好地生存下來,主要在於三方面因素:人才優勢、共同的話語體系以及落地能力。

在人才團隊方面,聯影智能集結了一大批來自海內外的優秀人才,現在的AI團隊被聯影稱之為「夢之隊」,團隊大部分人都曾在蘋果、谷歌等知名企業就職,或者在美國的知名高校、醫學院從事相關科研工作。

對話聯影智能沈定剛、周翔、詹翊強:如何用 uAI 智能平台賦能13款 AI 產品?

在醫工結合方面,醫療AI是一個高門檻的行業,僅僅掌握AI技術是不足以在行業立足的。沈定剛說,「搞工程的也要懂醫學知識,要用醫生的話語進行對話,真正把握醫生的實際需求,這樣才能與醫生形成緊密合作。這些正是聯影智能十分擅長的。」

在落地能力上,大型醫療設備廠商相比於創業公司的一項優勢就在於設備在線下的鋪展能力。「數據+場景」成為能夠不斷提高人工智慧方面積累的重要保證。

通過線下設備和uCloud聯影智慧醫療雲獲取的海量、優質數據,為人工智慧演算法提供了「養分」,當演算法成熟後,醫療雲和智能設備又成為了演算法天然的訓練場和投放渠道。

詹翊強認為,將AI融入到設備中,把AI做到源頭上,在最開始就實現醫學數據的採集和處理,從源頭上控制影像的質量、精準度。數據標準化將會給醫療鏈條上的各方帶來好處。 「國內創業者要做好人工智慧的話,首先要做好標準化的工作,機器上掃描的序列聯影可以定義,這樣就可以保證數據的質量。」沈定剛說道。

利用已有軟硬體優勢加高自己行業壁壘的同時,詹翊強也透露,聯影智能會為醫生提供AI培訓,和醫院及科研機構開展科研方面的合作。

賦能、共贏

醫療AI是一場長線戰爭,單純的技術優勢或商業化能力無法讓一家公司走得更遠,必須要有「板凳寧坐十年冷」的毅力和整合行業優勢的能力。

沈定剛表示,聯影智能上下的理念都要做醫生的朋友。AI不會替代醫生,但是「懂AI的醫生會替代不懂AI的醫生」。我們要知道,把AI「交給」醫生的可能是一個好商人,把AI「教給」醫生的才是真朋友。

其次,聯影會把戰略放在「賦能」和「共贏」上。給醫生賦能,給設備賦能,與醫院醫生共贏、與研究機構共贏,與第三方公司共贏。「醫療AI的市場大有可為,在我們既定的戰略目標下,我們既會做產品,也會做服務,還會做培訓、合作中心,從而建立一個開放的AI平台和生態系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雷鋒網 的精彩文章:

阿里雲機器智能首席科學家閔萬里:共建萬物智聯時代
AI 相機 Google Clips 正式開賣,首批嘗鮮者有這些使用體驗

TAG:雷鋒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