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把妻妾和三萬婦孺當軍糧,安史之亂大唐英雄張巡堅守睢陽

把妻妾和三萬婦孺當軍糧,安史之亂大唐英雄張巡堅守睢陽

歷史上,敢於赴死之人總令人動容,但僅僅敢於赴死,算不得真正的勇士,真的勇士,應該是敢於承擔責任的人,比如張巡,與那些山河破碎時以死明志、青史留名的英雄相比,他選擇了一條比赴死更加艱難的道路,他不光承擔了死亡、也承受了爭議甚至罵名,當然,他也承擔了責任,守一城而捍天下的責任。

張巡生在唐中宗年間,算是個「富二代」,不過他並不是個紈絝子弟,而是一個上進好學的三好青年。到安史之亂爆發時,47歲的張巡在真源縣做縣令,安祿山大軍聲勢浩大,幾個月時間,就攻陷了洛陽和長安。河北、河南也相繼陷落,安軍所到之處,唐朝的地方官員望風而降。這個時候,張巡並沒有像其他縣令那樣輕鬆的選擇投降,然後繼續做縣老爺。他組織起一支幾千人的武裝與安祿山的大軍周旋。

757年初,張巡大軍輾轉到睢陽(今天河南商丘),安軍大將尹子琦率領同羅、突厥等精兵十幾萬進攻睢陽,為什麼安軍如此興師動眾要拿下睢陽?因為此時洛陽、長安已經失守,河北、河南也都入安祿山版圖,睢陽是唐朝僅存的江淮重地的門戶,江淮是唐朝的稅賦重地,如果睢陽失守,江淮幾乎就將不保,那樣的話,唐朝幾乎很難組織得起大規模的反攻了。

《舊唐書·張巡傳》記載,面對安祿山的叛軍攻勢,張巡誓死守城,每戰大呼,眥裂血流,齒牙皆碎。及城陷賊將尹子奇謂巡曰:"聞君每戰,眥裂嚼齒皆碎,何至此耶?"巡曰:"吾欲氣吞逆賊,但力不遂耳!"子奇以大刀剔巡口,視其齒存者不過三數。這就是為什麼文天祥在《正氣歌》中說到:為張睢陽齒,為顏常山舌。

張巡應當是知道睢陽對於整個大唐的重大戰略意義的,因而才有了後面的故事。 十幾萬人將睢陽團團圍住,而睢陽城內僅有7000守軍,張巡率領這7000人,與十幾萬敵軍死戰十個月,十個月間,累計殲敵十餘萬,斬將60多員。雖然最終睢陽城被攻陷了,但是張巡僅以幾千人,牽制了敵人十幾萬大軍,阻擋了安軍南下江淮地區的腳步,使得富庶的江淮地區得以保全,避免了千千萬萬的百姓免受屠戮,此外,張巡的堅守為唐軍組織反撲贏得了寶貴的時間,在睢陽城破前一個多月,唐軍先後收復了長安和洛陽。而張巡及那7000將士(城破時,僅剩下400人),則在睢陽失守後拒降被殺。對於張巡的壯舉,當時的翰林學士李翰也有言「(張巡)蔽遮江淮,阻敵勢,天下不亡,誠其功也」,所謂守一城,捍天下,大概就是如此吧,這件事對於整個唐帝國的重要意義,相信無需多言。但是其實,張巡挽救的可不僅僅是一個封建政權,他挽救的是天下和漢民族。為什麼這麼說?

安祿山和史思明都是胡人,當時,距離隋朝結束自五胡亂華以來動亂剛剛過去100多年,漢胡矛盾並沒有完全化解,在北方地區生活著大量的突厥、契丹、奚、同羅等胡人。他們與漢人互相歧視,而安祿山作為胡人,早在叛亂之前,就非常注重團結胡人,利用胡漢矛盾擴大勢力。而最終安祿山造反的15萬大軍中,大部分都是同羅、契丹、突厥、室韋人。所以其實某種程度上,「安史之亂」是一場胡漢之戰,是漢人的一個生死攸關的時刻,而不僅僅是「統治階級的內鬥」這麼簡單。唐朝的勝利,使漢人免於又一場「五胡亂華」。而這其中,張巡居功至偉,即便是比之李光弼和郭子儀,也不遑多讓。其實我們的歷史上還有這樣的時刻,例如南明,如果有張巡這樣的英雄,結局或未可知?

這本是一段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可惜中間一件事令這件事爭議千年。睢陽被圍數月,糧草斷絕,形勢危機,張巡不得已殺了自己的妻妾,分給將士吃,張巡此舉是為了帶個頭,此後張巡軍吃了3萬人,先是女人,再是小孩,再是老人。到城破之時,城中只剩下400人。真正的人間地獄…不過還有一點值得一提,儘管為了守住睢陽,睢陽的百姓幾乎被吃盡了,但是百姓卻始終擁戴張巡,《舊唐書》有言,「所食人口兩三萬,人心終不離」。這又是真正的萬眾一心。

千年來,有關張巡的爭議從沒斷過,不過總體來說,對張巡還是持正面看法的居多,不過也有許多人站在道德角度批評他的,畢竟他的小妾,城中的百姓也都是鮮活的生命。到近代以來,對張巡的批評多了起來,例如柏楊就曾寫過批評張巡的文章,近代以來的批評多集中在人權等問題上。也正是由於這些爭議,張巡成為一個被刻意迴避的人物。

不過分開來說,他精忠愛國,可稱得上是中華民族永垂不朽的英魂。「為張睢陽齒,為顏常山舌」,他擔的起英雄的名號。但是,他吃人的行徑又確實是無法洗白的污點。不過,睢陽的三萬怨魂可以指責甚至怨恨他,而我們卻不能,因為作為後人的我們,正在享受這樣的英雄的恩澤,沒有那樣的他們,哪有現在這樣的我們?

事實上,張巡本可以選擇一個輕鬆的方式,他可以選擇投降或者直接逃走,那樣他可以好好的活著,可是他沒有,他選擇了抗起責任,一個漢人的責任,也選擇了抗起罵名。任何一個人站在張巡的位置上,也沒法比他做的更加出色,他吃了很多人,可他救了更多人,甚至是救了一個民族。唐玄宗和安祿山才是罪魁禍首,他們給張巡出了一道不可能有正解的題目,無論他怎麼選,都是錯,張巡想必在選擇的時候,就已經做好了被爭議的準備了,但是,他義無反顧。他只能兩害相權取其輕。

倘使清談能退敵,張巡何需死睢陽。韓愈在《張中丞傳後敘》中感嘆: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盡之卒,戰百萬日滋之師,蔽遮江淮,沮遏其勢。天下之不亡,其誰之功也?

王夫之在《讀通鑒論》中評價張巡:張巡捐生殉國,血戰以保障江、淮,其忠烈功績,固出顏杲卿、李澄之上,尤非張介然之流所可企望,賊平,廷議褒錄,議者以食人而欲詘之,國家崇節報功,自有恆典,詘之者非也,議者為已苛矣。雖然,其食人也,不謂之不仁也不可。……若張巡者,唐室之所可褒,而君子之所不忍言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安史之亂 的精彩文章:

安史之亂與吳三桂反清規模差不多,為何對王朝的影響後果不同?
楊貴妃給安祿山「洗三」是真的嗎?他們倆到底什麼關係?

TAG:安史之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