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國核能發展報告》藍皮書發布 未來核電發展前景看好

《中國核能發展報告》藍皮書發布 未來核電發展前景看好

近年來,我國核電產業不斷堅持自主創新,產業規模與能力水平得到大幅提升。在前不久舉辦的2018中國核能可持續發展論壇上,中國核能行業協會發布的《中國核能發展報告》(2018)藍皮書顯示,截至2017年年底,我國在運核電機組達到37台,裝機規模3581萬千瓦,位列全球第四;發電量2474.69億千瓦時,佔全國總發電量3.94%,位列全球第三。機組運行安全穩定,總體運行業績指標優良。

「我國在建核電規模全球領先,工程項目有序推進,截至2017年年底,中國在建核電機組共20台,總裝機容量2287萬千瓦,在建規模繼續保持世界第一。其中,有一半採用的是三代核電技術。」報告認為,以華龍一號、CAP1400為代表的三代核電技術具有較強的自主研發能力。以華龍一號為例,其燃料組件、蒸汽發生器、DCS儀控系統等關鍵設備均實現了國內自主設計與製造,設備國產化率達到87%以上;而CAP1400在超大型鍛件、核級鋯材、核級電纜、安全殼鋼板等一批關鍵材料研製上取得成功,打破了國外技術壟斷。同時,高溫氣冷堆示範工程正在穩步進展,小型反應堆研發和示範工程準備工作正在積極推進之中。

「但也要看到,歷史上三哩島、切熱諾貝利、福島三大核事故給全球核能事業帶來的影響依舊存在。」中國核能行業協會專家委員會常務副主任張華祝表示,包括中國在內的全球核電產業,未來發展依舊面臨著安全性、經濟性、放射性廢物管理、公眾接受度等諸多挑戰。

針對安全性問題,報告指出,必須統籌好核電安全與發展的關係,在《核安全法》的基礎上,繼續推進其他核能相關立法工作,進一步完善核電法規標準體系,加強核安全監管,優化改進核電建設全過程安全管理與質量保證,提升核事故應急準備與響應水平。同時,要不斷提高核安全基礎科研能力,發展先進的放射性廢物處理處置技術,提高核廢物的安全管理水平,特別是要攻克高放廢物分離、固化、深地質處置技術,確保環境安全。

報告認為,核電是一個長生命周期行業,前期投資大、工程建設、運營成本高的問題制約其發展,而在電力改革的影響下,降負荷運行也使得核發電量損失較大。對此,報告建議,要通過改進優化設計、建安一體化、模塊化製造、標準化與批量化建設等手段,降低三代核電項目工程造價;把發展先進的核電站運維、檢修技術作為提高核電站運營管理水平的有效手段,降低運維成本;積极參与電力市場競爭,增強核電站運行靈活性,以適應電力體制改革的需要。

「核電行業作為推動綠色發展、建設美麗中國的重要選擇,將在我國低碳能源體系中扮演更加關鍵的角色。」在《中國核能發展報告》(2018)藍皮書編委會主編張廷克看來,未來30年是中國核電發展的重要歷史機遇期,也是建設核電強國的關鍵階段。

報告顯示,核電發電量佔全球發電量的10.6%,而我國對化石能源的依賴過大,核電發電量僅為總發電量的3.94%。《電力發展「十三五規劃」》提出,到2020年我國核電運行和在建裝機將達到8800萬千瓦。以目前國內情況看,要想實現規劃目標,未來幾年我國每年將新增建設6-8台百萬千瓦核電機組。

「我國核電產業發展要有新作為,全力推動核電安全高效可持續發展,努力建成核電強國。」 張廷克介紹說,我國採取壓水堆-快堆-聚變堆三步走戰略,在2035年前,自主三代壓水堆技術將是國內新建核電的主力堆形,華龍一號、CAP1000/1400將在國內規模化發展。到2035年後,我國核能的生產方式將向壓水堆與包括快堆在內的先進核能系統匹配發展的方向轉變。預計2050年,聚變示範堆的開發有望取得實質性進展。

雖然當前全球核電產業受到諸多因素衝擊,但報告對未來核電發展前景依然看好,並建議要抓住「一帶一路」機遇,統籌利用好兩個市場,以核電為龍頭,帶動全產業鏈「走出去」,從而促進國內裝備製造業的發展。

(責編:張益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經濟日報 的精彩文章:

「科學怪人」辭官記
2018機床製造業CEO國際論壇共議行業未來發展

TAG:經濟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