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巧舌上的戰國——「信任」是無間地獄

巧舌上的戰國——「信任」是無間地獄

01

上一篇我提到,最忠貞的感情是階級感情。

只有階級感情才能衝破種族、地域、血緣、文化的限制,

人最大的困難就是如何去辨別誰是自己的夥伴,誰是自己的敵人。

有時候最親近人的,反而是自己最大的敵人。

父子相殘、兄弟相害、夫妻反目,同室操戈。

歷史上,不管是多麼尖銳的矛盾衝突中,都存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織,不可能分成絕對的陣營。

作為一個掌權者,如何分辨身邊的人能否值得信任,是件非常痛苦的事情,

同理,作為一個從屬者,如何取得當權者的信任,也是非常痛苦的事。

假如一個人有很高的道德價值,他只需要效忠自己的信仰,因為信仰不會欺騙自己,

但如果自己只是要效忠一個領袖,那就是一個無間地獄。

02

在戰國時期,各方勢力的劃分沒有明確的標準,

不以種族區分、不以國家制度區分,有才能的人為了求功名利祿,不斷遊走於各個諸侯國,今天為楚將,明天為秦客。

多少叱吒風雲的人物,最後都是不得善終:

吳起被亂箭射殺、蘇秦被刺殺、商鞅被車裂,

是因為得不到統治者的信任,而從權力高峰跌入死亡深淵。

後世人總結出一個計謀——離間。

我個人認為是所有計謀中最為恐怖的。

讓原來的夥伴動手殺掉另一個夥伴,這裡包含著多麼重的冤氣?

凡是被列入歷史大冤案的,沒有哪個不是被離間所傷。

岳飛風波亭殞命,李綱老牛卧日,於廉粉身碎骨渾不怕,袁崇煥身受千刀萬剮民眾爭食,不單死了,還死得非常冤,還是被自己人給殺了。

如果有選擇的話,更多人是情願轟轟烈烈戰死在沙場,用一腔熱血報效國家,報效人民。

可惜,英雄不是你想當就能當。

03

戰國的謀士

有些運氣比較好,很容易獲得了國君或公卿的信任,為師為友。

有些運氣就不太好,整天被人懷疑這懷疑那。

而事實上,這些懷疑也是必須的。

這些做說客的,基本上都是帶有很強烈的目的,甚至是作間諜的,令人不可不防。

作為被懷疑的對象,怎麼樣去證明自己的忠心呢?

難道就是反反覆復說「我是忠心的,請相信我!」

如果這樣有用,那還要警察幹嘛!

自然科學的進步,使得人類對生命的看法有了很大改變,我們不怎麼相信輪迴,我們認為生命只有一次,身死名滅。

古人對生命的理解就樂觀很多,他們認為生命是可以反覆獲得的,精神是永遠不滅的。

所以他們重義輕命,動不動就用生命去證明自己。

04

秦國有個國君,叫秦武王。

自幼身高體壯,勇武好戰,喜好跟人比角力。

元前307年,秦武王出巡周都洛邑時與烏獲、孟賁比賽舉鼎,結果兩目出血,折斷脛骨。

當天晚上,秦武王因流血過多,氣絕而亡,時年二十三歲。這種是為了證明自己有力氣 ,連命都不要。

伍子胥從楚國逃亡,躲在蘆葦盪里,一夜白頭。

有一個漁父見到他,覺得可憐,就拿飯給他吃,伍子胥吃飽後,解下寶劍作為報酬,漁父一口就叫出他的名字。

說:「我要是想要賞金,我就去報官領賞了」。

伍子胥就想一劍砍了眼前這個老傢伙,想想不太合乎道義。

就說:「請你不要泄露我的行蹤。」

漁父也看出他的殺機,幸虧這一劍沒砍下去,不然漁父就冤死了。

漁父鄙視地看了伍子胥一眼,

說:「你放心,既然你不信任我,我就死給你看」。

於是他直接弄沉自己的小船,淹死自己。

以死明志,當然是最好的辦法。

只是,生命只有一次,為了證明自己的,失去了生命,那這份信任要來又有什麼意義?

05

一對情侶在山頂纏綿,

女的對男的說:你願意為我而死嗎?

男:當然願意。

女:那你現在就從這裡跳下去!

男:我操……

有沒有一個方法,既能證明自己,又不至於傷害到自己無法回頭?

去驗證一個人的忠誠,能不能有一個辦法不至於反目成仇?

話說戰國前期,有個名士,名叫蘇秦

他早年遊說秦王不成功,窮固潦倒回家,被全家人蔑視。

他就發憤讀書,晚上看書覺得困了,就用錐子扎自己的大腿,直到鮮血流得一地都是。

自虐狂和偏執狂都是一線之差,偏執狂容易成功,所以他後來成功了,說服六國合縱對抗強秦。

他是忠於燕王,被派去齊國當客卿,

可惜他最後也是被人懷疑,被齊國的貴族殺掉了。

他的一個族弟,叫蘇代,繼續他的工作,為燕國到齊國當間諜。

這個間諜呀,是一個很分裂的工作,結交新夥伴,等到新夥伴信任自己之後,再出賣新夥伴。

他們總會有一個很強烈的疑問:到底我這樣做為了什麼?

燕國也是諸侯,齊國也是諸侯,燕王有恩於自己,知遇之恩,把這麼重要的任務交給自己。

當下齊王也有恩於自己,封侯拜相,言聽計從,鐘鳴鼎食。

難道就因為燕王的恩寵在前,齊王的在後,

然後自己就要出賣齊王,替燕王賣命?

如果說當間諜是為了錢財,那是不是誰給得多,就替誰賣命?

不知道蘇代是不是這樣想。

但燕王,已經這樣想。

蘇代在備受猜忌的情況下,寫了一篇奏摺給燕王。

戰國策中加篇目為《蘇代自齊獻書於燕王》,歷代被奉為名篇

先秦文字,就是夠坦誠,夠直爽,沒有半點虛情假意。

蘇代這樣說的:

大王,我在齊國辦差,料定朝庭上有人會說我壞話,

並且在近日,我聽說您準備要派兵攻打齊國,

是不是忘記齊國還有一個您安插的線人?

我猜想大王您是不是早已不把我當自己人了?

所以我今天給您寫信。說說我的苦衷,請您耐心聽完。

假如我在齊國得到重用,朝庭的人肯定會懷疑我;

假如我得不到重用,大家又會覺得我沒本事 ,打不進敵人內部。

如果我在齊國身居高位後,用自己的權力去破壞齊國,

那麼齊國肯定會追我的罪,我很快就會暴露。

假如我得到重用後,真的把齊國治理得很好,諸侯都不敢進攻齊國,你們又會說我誠心為齊國辦事,忘記自己的使命。

假如我治理不好,使齊國被諸侯消滅,你們又會連同齊國一起拋棄我,我回國的路都沒有了。

接受任務出發前。

您對我說:「我不會聽信任何讒言的,放心好了

你最首要的任務是先讓齊國信任你,打入內部,又要讓齊國下面的貴族官員也信任你,你放開手腳干吧。」

這時間一晃就五年過去了。

這五年里,齊國發動了很多次戰爭,但都沒有進攻燕國。

我在此中間,不斷地離間齊國跟趙國的關係,以便維護燕國的利益,

現在,齊國非常信任燕國,在邊境都沒有設防。

即使要打,也是去打別的國家。

但是現在,聽說有大臣建議大王進攻齊國。

這樣就會把我這幾年的心血白費掉了。

我向您提意見,你就跟我說,要換一個自己的信任的人來接替我。

您是懷疑我阻止燕國進攻齊國是在為齊國著想而不是為燕王您著想對吧?

既然如此,就請大王解除我的任務吧,讓我回國光明正大做回燕國的臣民吧。

可見信任是一件多麼困難的事情呀。

要取得敵人的信任,才能取得有用的地位,在取得敵人信任的過程,又會損害自己人對自己的信任。

假如沒有一個信仰作為支撐,做一個邊緣人,真是非常的痛苦。

蘇代說了這麼多直爽的牢騷話,最多也是搏得燕王短時間的體諒。

但這份懷疑,還是永遠懸在心頭的。

因為,

最深的不是海洋,最寬的不是天空,

最險的不是懸崖。是人心!

06

用一個小故事來結尾,從我第一次聽,到每每想起,都是很悲哀。

信任,真的就是一個無間地獄。

古代有一個國王,有一個關係很要好的弟弟。

平時一起操持朝政,相親相愛。

後來,國王要出遊數月,就想讓弟弟代理國事,弟弟數次推辭。

國王說:我們兩兄弟,親如骨肉,共享天下榮華,我的天下就是你的天下,我肯定信任你。

推辭不下後,弟弟只好接下詔命。

到了國王出行那天,弟弟匆匆趕來送行,臉色蒼白。

將一個錦盒交給國王哥哥,說:

請您一定要答應我一件事,就是您一定要把這個錦盒保管好,不要打開,你不答應,我就不接受你的委託。

國王雖然不解,但也是答應了。

國王出遊期間,這位皇弟弟日夜操持國事,勤勉克儉。

把國家治理得非常好,而且非常清廉,不貪一絲一毫。

幾個月後,國王回來了。

弟弟把所有的工作記錄都交回給國王,表明自己的忠心一片。

國王非常滿意,好好封賞了這位弟弟。

但時間過了一段,開始有很多閑言閑語傳出,

說這位皇弟弟在國王出行期間,雖然不貪錢,

但是淫亂後宮,跑去跟妃子睡覺。

剛開始,國王大怒,捉來傳謠的人就殺掉

還對弟弟說,

我一定信任你,不要亂想。

但流言並沒有停止,還越傳越烈,傳謠的人殺也殺不完。

又能過了一段時間,國王終於忍不住了,拿下弟弟問罪。

為了平息流言,決定將弟弟砍頭。

臨刑前,弟弟說:

我有話跟哥哥說。

國王怒氣沖沖:

你還有什麼遺言就趕緊說。

弟弟說:

您出行前,還記得弟弟交給你一個錦盒嗎?還保存著嗎?

國王很詫異,馬上問從人,從人很快從庫房找到這個錦盒。

弟弟說,在殺我之前,請哥哥親自打開這個錦盒。

國王滿肚狐疑下,打開錦盒。

一副完整的陽具赫然其中。

信任,永遠是不可把控的。

沉江的漁父,是為了證明自己的忠誠。

而這個自宮存盒的皇弟弟,是為了保存自己的性命。

而多少人,也只能像蘇代一樣,絮絮叨叨重複自己的忠誠,基本一點意義都沒有。

--------------------------------------------------------------------------------------

附原文:

蘇秦自齊獻書於燕王曰:「臣之行也,固知將有口事,故獻御書而行,曰:『臣貴於齊,燕大夫將不信臣;臣賤,將輕臣;臣用,將多望於臣;齊有不善,將歸罪於臣;天下不攻齊,將曰善為齊謀;天下攻齊,將與齊兼貿臣。臣之所處重卵也。』王謂臣曰:『吾必不聽眾口與讒言,吾信汝也,猶剗刈者也。上可以得用於齊,次可以得信於下,苟無死,女無不為也,以女自信可也。』與之言曰:『去燕之齊可也,期於成事而已。』臣受令以任齊,及五年。齊數出兵,未嘗謀燕。齊、趙之交,一合一離,燕不與齊謀趙,則與趙謀齊。齊之信燕也,至於虛北地行其兵。今王信田伐與參、去疾之言,且攻齊,使齊大戒而不信燕。今王又使慶令臣曰:『吾欲用所善。』王苟欲用之,則臣請為王事之。王欲醉臣割任所善,則臣請歸醳事。臣苟得見,則盈願。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斯謙煮酒 的精彩文章:

TAG:斯謙煮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