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和嗲,都不能代表上海女人!那什麼才是?
上海女人,可以穿著睡衣上街,也可以將大衣穿出秀場風格,心有猛虎,細嗅薔薇,她們似乎不那麼關心天下事,但她們對於家庭生活中的所有細節無所不精。
上海女人的「嗲」
弄堂女兒把「家政」當成一門學問,鄰舍隔壁姊妹道里,只要聞一聞味道,就知道「誰家姆媽」今天的蔥燒大排稍微少了點火候。到了困難歲月,平時再嬌滴滴的嗲妹妹,再養尊處優的闊太太,為了全家人的餐桌,一下子挺身而出,成為起早摸黑衝鋒陷陣的勇士。
嗲文化源自蘇杭。大約早在宋代從開封遷都到杭州時,嗲文化就已經發端,這可能是千百年來所形成的江南女兒柔美溫婉的佳人風範,正如越劇所表現的那樣,因為當時杭州的女性文化是來自開封或是更遠的地方。
「嗲」也是「好」的同義語,充分而恰當地表現了上海美女的讓人魂牽夢繞的神情
上海女人的「作」法
「嗲」和「作」是上海女人的兩大特色。「作」是女子折騰男人使男人頗為難的武器,看慣「發嗲」的上海男人又怎樣來看上海女人「作」呢?
「作」,也是一個典型的上海方言特徵詞。它的寫法是代用的,並沒有早期北方話書面語上的出典。哪個孩子不「乖」,整天作天作地,這也不稱心,那也不稱心,就搖搖頭嘆一聲說:「迭個小囡真會作!」
由此可見,「作」也是一種性格。
但是,有一點已很明顯,對於「作」的感受在今天的上海,大勢已從「令人討厭」發展到「為人接受」、「討人歡喜」了。
上海女人能「作」會「嗲」
「作」的對面就是「哄」,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說,「作」也是有人「寵」出來的。當然,這些都是感情深處很微妙的秘訣,也許不是語言能表達清楚的。
有人說,上海女人只會兩樣,要麼「作」,要麼「嗲」。
其實,上海女人最厲害的是有決斷力。
李大偉在《記憶里的上海女人》里,寫了這樣一個故事:
倘若是上海女人,不吵不鬧,綿里藏針。
........
上海女人就是阿慶嫂,玩的是智斗,是「於無聲處聽驚雷」。她是我的朋友,他也是我的朋友,直到今天,她不會說他半個壞,根本就不會提到他,因為不值得一提,以沉默表示鄙視,以沉默表示涵養,這就是上海女人。打老婆不算男人,罵老公不算女人,這就是上海人的夫妻之道。
於無聲處聽驚雷,這句話實在太妙。
黃浦江水養一方人,上海女人的精緻與內斂,和出身並沒有太大關係。
因為上海女人最大的優點,是精打細算
南京銀行上海分行保證收益型理財產品,為您的生活精打細算,做精緻上海人。


※聽說,你的第N次減肥計劃又開啟了?
※上海寧,收入又要提高啦!今年這些好消息你怎能錯過?
TAG:南京銀行上海分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