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杭州算命大師天辛大師:學佛禪修的現代意義

杭州算命大師天辛大師:學佛禪修的現代意義

佛教,作為對人類的終極關懷提供的解脫之道,是一個龐大複雜的信仰體系、哲學體系,也是價值體系。佛教逐漸成為億萬人民的精神信仰,已延續2500多年,在中國也有2000多年的漫長歷史,這表明佛教的持久活力與恆久價值。但是,我們也應當看到,佛教在未來社會如何重建價值,發揮作用,既是一個艱巨而重大的理論問題,又是一個嚴肅而迫切的實踐問題。

佛教的命運決定於對社會的關懷,佛教的現代價值決定於對當今人類社會的作用。自從人猿相揖別以來,人類社會取得了空前的進步。當代人類在不斷取得進步的同時,又擁有毀滅地球、毀滅自然的手段。人類社會的進步應歸功於人類自身,人類社會的問題也出自人類自身,威脅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的敵人也是人類自身。同時我們還應當看到,現代化涉及物質生活、制度規約和思想觀念諸多層面,當前人類社會存在的信仰危機、道德墮落、良心喪失等負面現象,表明人文精神的嚴重失落,這為具有宇宙整體理念、追求生命超越的宗教人文精神的佛教哲學,提供了調整人的心靈,進而調整人與人的關係,人與自然的關係的空前的歷史契機。

自20世紀六七十年代以來,中國現代化的進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沿海一些發達地區已經完成工業化,並開始了知識化的進程,西部地區的開發正在如火如荼地展開,工業化和知識化的協調發展,必將加快中國現代化的步伐。

知識經濟與工業經濟在生產、流通和分配等環節上都有重大的差別,知識經濟的特點是信息化、網路化和全球化。工業經濟和知識經濟的發展,尤其是知識經濟及其全球化等特點,給人自身、人與人、民族與民族、國家與國家,以及人與自然的關係,都帶來了廣泛和深刻的影響,推動了人類社會矛盾的新發展。

人與自我、人與人、人與自然的三組基本矛盾在當代人類社會,有的改變了形式,有的則是更加尖銳了。中國佛教哲學的現代意義在於,其重要原理日益得到充分闡發,並經創造性詮釋後其作用開始彰顯;把佛教哲學思想運用於緩解人類社會的基本矛盾,必將有助於提升人類的精神素質,減少人類的現實痛苦,滿足人類的新需要,進而促進人類社會的和平共處和共同發展。

(一)關注人與自我的矛盾,提升人的精神境界

佛教以其人生的解脫之道,對人在宇宙中的地位、人的本質、價值、理想等,都有系統的論述,其中的無我觀和解脫觀更是對於世人的自我觀念的轉化、心理的調節、心靈的完美,具有參照、借鑒意義。

佛教根據萬法和合而生的緣起論,提出了無我觀。無我的「我」是指常住、整一而有主宰作用的自體(本體),這個永遠不變的本體,就是我。佛教否定有實體的我、靈魂的存在,排除有我的觀念。無我是佛教的基本觀念。無我觀的主要內容是無我執、無我見、無我愛、無我慢等。佛教所講的我執是指執著我為實有,即對於自我的執著。我見是執著有實我的虛妄見解。我愛是對自我的愛執,也即我貪。我慢是指以自我為中心的傲慢心態。由我執必然帶來我見、我愛和我慢。佛教認為我執是萬惡之源,煩惱之本,主張無我,無我執。無我執要求消除在認識、慾望和心理諸方面的偏執、錯誤,用現代眼光來詮釋,無我觀包含著精神生活高於物質生活、人格價值高於生命價值、社會利益高於個人利益等思想。當前,社會上有的人成為了生理需求、物質慾望的奴隸,奉行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甚至貪污腐化、盜竊走私、吸毒賣淫,……這是人性的扭曲,人格的墮落,人類的悲哀。佛教的無我觀有助於緩解對現實境遇的執著,對治物慾橫流,淡化享受,淡泊名利,提高精神境界。

佛教解脫觀的實質是生命意義的超越,精神境界的提升。這種對超越和提升的追求,使人能以長遠的終極的眼光客觀而冷靜地反思人生的歷程、審視自身的缺陷,並不斷地努力規範自己,提高境界;也有助於在個人心理上產生安頓、撫慰、調節、支撐、激勵等諸多功能,從而緩解甚至消弭人的種種無奈、焦慮、煩躁、悲傷和痛苦。

佛教認為解脫是個人的業報,是善業所得的樂果。一個人若能遵循因果法則,就會確立向上的價值取向,自覺地克服反道德的心理因素,使自己人心向善,除惡為善,從而有助於凈化人心,完美人生,擴而大之,也有助於提升社會道德,完善社會秩序。

(二)協調人與人的矛盾,維護世界和平

這裡講的人與人的關係,也就是人與他人、人與社會、人與民族、人與國家的關係。從世界範圍來看,當前人與人的關係重要問題有二:一是由於民族、宗教、領土、資源、利益衝突等因素引發的局部動亂衝突,此起彼伏,某些地區的人民正在遭受戰爭的苦難;與此同時,不僅上述傳統安全問題沒有解決,更有甚者,近年來恐怖主義等各種非傳統安全問題又日趨嚴峻。二是南北貧富差距更加擴大,世界上還有相當一部分人生活貧困,甚至衣不蔽體,食不裹腹,饑寒交迫,難以度日。從理論層面來看,佛教的一些基本理念,對於化解這些問題,也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上述兩個問題中,和平與和平共處是最大的問題。眾所共知,20世紀的兩次世界大戰,人類自戕,殘殺生靈數以千萬計,如果21世紀再重演世界大戰,人類有可能同歸於盡。要避免戰爭,就要消除產生戰爭的根源,而根源之一即是不懂得人類共依共存的緣起之理,不重視溝通、和解,視人為仇敵,不尊重人生命。佛教的平等理念強調人人本性的平等、人格的平等、尊嚴的平等。平等意味著尊重,意味著和平。佛教的人我互相尊重的思想,有助於人類和平共處,追求共同理想,建設人間凈土。和平來自對人我平等的深切體認,和平從平等中確立,建立在平等基礎上的和平是真正的、鞏固的和持久的和平。佛教的慈悲思想體現了同情、關愛,也是遠離戰爭,呵護和平的

權貴貧富懸殊問題,一部分人的生活貧困問題,不僅直接關係到弱勢群體和下層勞苦大眾的生存,還將因此而構成動亂的根源,並直接威脅到地區和平和世界和平。佛教的平等慈悲觀念對化解這些問題提供了指針。佛教一貫重視慈悲濟世,幫助人解除痛苦,給人以快樂。佛教的布施是重要的修持法門,即以慈悲心而施福利於人,施與財物、體力和智慧,為他人造福成智。當前兩岸佛教都著力發揚菩薩「不為自身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的大慈大悲精神,充分發揮佛教的慈善救濟的功能,扶貧濟困,施醫送葯,贊助「希望工程」等等,使受救濟者既得到物質的援助,也得到精神的提升。

此外,一些人的自私自利、損人利己、貪瞋愚痴、欺瞞詐騙等思想行為,也嚴重影響了現代人際關係的和諧與誠信。在這方面,佛教的道德規範,如「十善」都具有直接的對治意義。應當說,佛教「五戒」似可以作為當代人類正在探討建立的普世倫理的重要參照。

可以預見,若能高揚佛教的去惡從善、平等慈悲、自利利他的倫理準則,以及相關的具有社會倫理意義的道德規範,使之普及於民眾之中,滲透到各類人際關係之中,必將有助於緩解人與人之間的冷漠、對立乃至敵對的關係,有助於建立人與人之間的友愛、和諧與誠信的關係。

(三)調適人與自然之間的矛盾,促進共同發展和可持續發展

現代人類社會面臨的最大問題是和平與發展。如果說,維護世界和平需要協調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那麼,共同發展、可持續發展則不僅要協調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而且還要調適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使人類賴以生存與延續的自然生態環境得到全面的良好的保護。大量事實表明,在現代化的進程中,人類有時也會走上一條與自然相抵觸的道路,對自然界的過度開發,甚至是野蠻的掠奪,正嚴重地破壞人與自然的和諧,改變人類生息長養的生存環境,從而也就嚴重威脅到人類自身的生存。

當前有識之士已經意識到環境問題的嚴重性、迫切性、尖銳性,但是在認識深度上有待提高,在價值取向上有待調整,而在這些方面,佛教哲學思想也有一定的參照價值。

首先,作為佛教哲學基石的緣起論,強調一切事物都是由眾多原因、條件和合而成,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中國佛教天台宗、華嚴宗還宣揚宇宙萬事萬物的互相依存、互相滲透、互相圓融的思想。應當肯定,這都是精微的思想,對宇宙和人類社會的認識有著獨特的意義。比如,人類生存的地球村,由大地、海洋、天空以及各種動植物等所構成,如果大地退化,海洋毒化,臭氧層日益變薄,動植物種群不斷消失,地球母親的存在也就成問題了,人類也就難以生存了。我們認為,佛教的緣起論和有機整體論的世界觀,可以為當代的環境哲學提供理論基礎。

其次,佛教的依正果報論,強調眾生生命的生活環境,包括山河大地、國土家園,以至整個環境世界,都是眾生行為帶來的報應。佛教還宣揚「心凈即國土凈「的思想,提倡報國土恩。這其間包含的主體與環境不可分離,主體精神活動引起主體與環境的變化的思想,環境的改善有待於眾生主體主觀世界的凈化的觀點,以及尊重自然、善待自然的情懷,都是具有啟發性的。

再次,佛教基於緣起論而高唱的尊重他者、尊重異類、尊重生命,眾生一律平等、眾生悉有佛性、眾生皆能成佛的眾生平等觀,從根本上承認他類生命的生存權利,這不僅和那種濫殺異類,任意糟蹋環境,破壞生態平衡的行徑不同,也有別於那種以為保護環境是人類對弱者的憐憫、恩賜的觀點。佛教的眾生平等觀,既和「人類中心主義」不同,也有別於「環境中心主義」、「生物中心主義」。基於眾生平等的理念,佛教還提倡素食、放生等行為,這既有益於人們的身體健康、精神康泰、清心少欲、澄心靜慮,也有利於保護瀕臨滅絕的物種,維護生態平衡。可見,若將佛教眾生平等的理念應用、落實於生態學,無疑將有助於建立完整的生態倫理學說。

最後,佛教的理想論是以眾生升入極樂世界為最佳理想境界。極樂世界,被描繪為環境優美、空氣清新、草木茂盛、鳥語花香,這體現了佛教對理想生態的設定,蘊含著豐富的生態學內容。自古名山僧建多。佛教徒歷來喜好依山傍水建築寺廟,寺廟與山水融為一體,山明水秀,青松翠柏,梵殿寶塔,肅穆幽靜。即使是建立在喧囂鬧市裡的廟宇也是花木蔥鬱,清凈幽雅。可以說,佛教是重視環保、攝護生態的楷模。

總之,當今人類社會的現代化及其引發的基本矛盾的變化,關乎整個人類的命運和世界的發展,值得我們高度重視。如何處理好人與自我、人與人、人與自然的關係,既涉及社會、經濟、制度,也涉及科學技術,又涉及人類的心智。佛教有其因襲訛傳、穿鑿附會的謬誤思想,佛教哲學也不能解決人類社會的基本矛盾與諸多具體問題,但是它可以從某些方面提供世俗社會政治、經濟、法律所缺乏的解決思路,這就是高度重視人自身的心靈建設,以調整人的價值取向,改變人的心態,轉換人的意識,提升人的智慧,從而有助於人類社會諸多矛盾、問題的解決。由此,我們還想再次強調,佛教哲學要充分發揮其社會功能,就需要深入挖掘自身的思想資源並作出應機應時的闡釋,需要不斷加強對現代社會的關注、關聯,需要對社會新出現的重大問題作出及時的應對。我們認為,佛教哲學無疑是具有現代價值的,而佛教哲學價值在現代社會的真正落實和充分展示,關鍵在於人們的努力,也有待於人們的努力。

天辛大師說,世界佛教奉釋迦牟尼為教主,認為現世界只能有一個佛,即釋迦牟尼,不能同時有兩個佛。信仰者通過「八正道」等宗教道德修養,可以達到阿羅漢果和辟支佛果,然不能成佛。中國佛教則認為,三世十方有無數佛同時存在,釋迦牟尼是眾佛中的一個。信仰者通過菩薩行的「六度」修習,可以達到佛果,擴大了成佛的範圍。佛學的三藏十二部經典浩如煙海,博大精深,卷數達二萬多卷、字數達三億之多。現列舉一些各宗各派具有代表性的經典。凈土宗主修《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阿彌陀經》;禪宗主修《金剛經》、《心經》、《楞伽經》、《六祖壇經》 。每個人根基不一樣,喜歡的經典也不一樣。以上都是比較常讀的經典,學人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進行選擇。學佛為本,放生為末,人間佛教還得靠人創造。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天辛大師 的精彩文章:

上海算命大師天辛大師:周易命理學與室內風水調理
北京學佛禪修講座:馬克思與佛教的底層因緣

TAG:天辛大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