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都演不好,你怎麼成為人生的主角?
人們常說:人生如戲,全靠演技。
以前並不真的明白這句話,
這兩年隨著去學習即興劇、
看了一些好演員的訪談,
發現每個人都活在角色之中,
每個人都帶著一套人生劇本。
沒有一個人角色是單薄的,
所以在這個劇本里,
我們需要同時演出父母、子女;上司、下屬。
在不同的「位置」上,
會有對應角色的特質呈現出來。
環境造就了角色。
比如昨天晚上跟大學同學吃飯,
因為她現在在黨政辦工作,
所以她的認知里就有非常清晰的職級概念,
這個跟我所在的廣告、公關行業是很不同的。
回憶梁寧的產品課
當中就提到接觸一個人時最外層是感知層,
向內走一層是角色層,
我們所處的行業不同,
身份角色不一樣,
影響到我們整個的語言體系、
思考方式都是不同的。
《讀庫》的張立憲(六哥)說,
他前兩年去讀商學院,
在他的理解,
他是去了解商業世界中的
一套語言體系、思維方式。
用同一個系統的語言來溝通,
成效最佳。
平時工作當時感覺到的「雞同鴨講」,
也是因為幾方的對話
並不在同一個維度里或是層次上,
溝通起來成本是非常大的、損耗也多。
五個層次里除了感知層、角色層之外,
還有三個層次,資源層、能力圈和存在感。
演員表演要「相信自己的角色」,
這種信任感是讓角色豐滿、生動的基礎
——自己要相信自己演的這一套,
相信自己就是自己塑造的這個人。
反過來,
生活中的我們也存在這樣的問題。
如果一個人從事的職業是符合他的存在感的,
那存在感跟角色層才會融合得比較好,
讓外界在感知上也相應有一種「信任」感;
如果自己做的工作跟自己的存在感相悖,
那角色跟人的內核是脫節的,
自身的損耗就很大,
外界看起來也並不像那麼回事。
我個人是一個對於「存在感」模糊,
但是對「角色化」有很強預期的人。
從小因為懂事、聽話、會講故事,
總是會被家長、老師認定為
是一個「乖孩子」、「好學生」,
進而自己對自己的角色定位
也是要做一個「好孩子」,
以迎合外界的預期。
可是真正的我是什麼樣子?
對於我自己來說,是模糊的。
在被教育的過程當中,
我總是容易
把別人加在我身上的目標當成自己的目標;
我會恐懼自己做得不夠好,
而導致自己獲得的愛和關注減少了;
所以我會努力想去達成這個目標;
但是這個是不是我想要的目標,
是不是符合我自己的「存在感」?
我是很不確定的。
這兩年,隨著經歷的事情變多了,
我發現對於人性其實我有很多的誤讀和不了解。
確實因此多走了不少彎路,
比如商業合作,
也曾出現了預判的失誤。
回過頭來複盤一下問題,
和對人性的把握是很有關聯的。
人只有在很大的壓力之下,
才會按照角色行事,
這個概念就類似於收服孫悟空心性的緊箍咒。
人性是貪婪的、是喜歡不勞而獲的,
所以在合作當中沒有強約束,
自然這些黑暗面會跑出來佔上風。
去掉角色化去理解人性,
也就會在過程中少掉很多對於「應該」的抱怨。
商業,就是洞悉人性。
自己的劇本怎麼演,
當然是得到什麼山頭唱什麼歌。
戲都演不好,
怎麼能成為自己人生的主角?


TAG:達不遛油米斯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