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戲都演不好,你怎麼成為人生的主角?

戲都演不好,你怎麼成為人生的主角?

人們常說:人生如戲,全靠演技。

以前並不真的明白這句話,

這兩年隨著去學習即興劇、

看了一些好演員的訪談,

發現每個人都活在角色之中,

每個人都帶著一套人生劇本。

沒有一個人角色是單薄的,

所以在這個劇本里,

我們需要同時演出父母、子女;上司、下屬。

在不同的「位置」上,

會有對應角色的特質呈現出來。

環境造就了角色。

比如昨天晚上跟大學同學吃飯,

因為她現在在黨政辦工作,

所以她的認知里就有非常清晰的職級概念,

這個跟我所在的廣告、公關行業是很不同的。

回憶梁寧的產品課

當中就提到接觸一個人時最外層是感知層,

向內走一層是角色層,

我們所處的行業不同,

身份角色不一樣,

影響到我們整個的語言體系、

思考方式都是不同的。

《讀庫》的張立憲(六哥)說,

他前兩年去讀商學院,

在他的理解,

他是去了解商業世界中的

一套語言體系、思維方式。

用同一個系統的語言來溝通,

成效最佳。

平時工作當時感覺到的「雞同鴨講」,

也是因為幾方的對話

並不在同一個維度里或是層次上,

溝通起來成本是非常大的、損耗也多。

五個層次里除了感知層、角色層之外,

還有三個層次,資源層、能力圈和存在感。

演員表演要「相信自己的角色」,

這種信任感是讓角色豐滿、生動的基礎

——自己要相信自己演的這一套,

相信自己就是自己塑造的這個人。

反過來,

生活中的我們也存在這樣的問題。

如果一個人從事的職業是符合他的存在感的,

那存在感跟角色層才會融合得比較好,

讓外界在感知上也相應有一種「信任」感;

如果自己做的工作跟自己的存在感相悖,

那角色跟人的內核是脫節的,

自身的損耗就很大,

外界看起來也並不像那麼回事。

我個人是一個對於「存在感」模糊,

但是對「角色化」有很強預期的人。

從小因為懂事、聽話、會講故事,

總是會被家長、老師認定為

是一個「乖孩子」、「好學生」,

進而自己對自己的角色定位

也是要做一個「好孩子」,

以迎合外界的預期。

可是真正的我是什麼樣子?

對於我自己來說,是模糊的。

在被教育的過程當中,

我總是容易

把別人加在我身上的目標當成自己的目標;

我會恐懼自己做得不夠好,

而導致自己獲得的愛和關注減少了;

所以我會努力想去達成這個目標;

但是這個是不是我想要的目標,

是不是符合我自己的「存在感」?

我是很不確定的。

這兩年,隨著經歷的事情變多了,

我發現對於人性其實我有很多的誤讀和不了解。

確實因此多走了不少彎路,

比如商業合作,

也曾出現了預判的失誤。

回過頭來複盤一下問題,

和對人性的把握是很有關聯的。

人只有在很大的壓力之下,

才會按照角色行事,

這個概念就類似於收服孫悟空心性的緊箍咒。

人性是貪婪的、是喜歡不勞而獲的,

所以在合作當中沒有強約束,

自然這些黑暗面會跑出來佔上風。

去掉角色化去理解人性,

也就會在過程中少掉很多對於「應該」的抱怨。

商業,就是洞悉人性。

自己的劇本怎麼演,

當然是得到什麼山頭唱什麼歌。

戲都演不好,

怎麼能成為自己人生的主角?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達不遛油米斯吳 的精彩文章:

TAG:達不遛油米斯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