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曾凡忠 插秧記憶

曾凡忠 插秧記憶

1985年,我12歲因家貧失學在家,插秧等系列艱辛而繁重的農活帶給我身體和精神上的磨練,體力和忍耐力增強,也激發了我向貧困挑戰,改變命運的決心。如今,在異鄉的水泥從林間,我仍然如一介農夫在播種希望的種子,耕種屬於自己的未來。

插秧記憶

——曾凡忠

我生於湖南江永農村,長於農村,許多農活我都親身體驗參與過。在所有的農活中,我最難以忘懷的就是插秧。插秧這種農活不僅歷時長,且繁忙而艱辛,對於每一個在土裡刨食的庄稼人來說,都知道其重要性和刻不容緩的季節性。插秧需要具備相當的體力和耐力、技巧,母親也常說:「米飯好吃秧難栽」。

農諺云:「栽秧農忙,官家小姐出繡房」,唐.高適《廣陵別鄭處士》詩:「溪水堪垂釣,江田耐插秧。」明.謝肇淛《五雜俎.地部一》:「水田自犂地而浸種,而插秧,而薅草,而車戽,從夏訖秋,無一息得暇逸,而其收穫亦倍。」清.俞樾《茶香室續鈔.浮田》:「農兩腋挾竿,入水,半沉半浮,手翻其土,遂以插秧。」「綠遍山原白滿川,子規聲里雨如煙。鄉村四月閑人少,才了蠶桑又插田」(宋?翁卷《鄉村四月》)。宋代詩人楊萬里也曾寫過這樣一首著名的《插秧詩》:「田夫拋秧田婦接,小兒拔秧大兒插。笠是兜鍪蓑是甲,雨從頭上濕到胛。喚渠朝餐歇半霎,低頭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蒔未匝,照管鵝兒與雛鴨。」這首詩更是將插秧的場景、過程、動作、情趣描繪得淋漓盡致、栩栩如生。

插秧,在我們那裡的農村又叫插田。一般秧苗長到3~5寸長時即可移栽,即叫插秧。為了提高工作效率,現在有一種新方法叫拋秧,農村普遍使用。過去都是人工插秧,耗時費力。一般是早稻3月底4月初播種,4月下旬5月上旬插秧,中稻4月中旬播種,5月中旬插秧,晚稻6月底播種,7月下旬插秧。早、中、晚稻秧齡一般不超過一個月。每年穀雨時節,在杜鵑的聲聲啼叫中,插秧的季節也到了。「秧門」一開,村村空巷,全村男女老少全體出動,為了搶種,那時不少鄉村學校都會放假,讓我們這些農村孩子能回家幫家人插秧。此時,耕牛的待遇相應也得到改善,吃些米糠加紅薯,以養精蓄銳,增強體力,確保圓滿完成耕種任務。

從谷種到變成稻穀需要經歷以下過程:水稻育種發芽→水稻育種秧苗→秧苗田→扯秧苗→移植秧苗、插秧→水稻成長→開稻花→稻穗彎腰變黃→水稻晾曬。而插秧也是其中最重要的一個環節,插秧是個技術活,放水,整地,插秧,哪一樣都不可缺,哪一樣都要用心去做,因為這決定著莊戶人家整個秋天田裡的收成。待秧田裡的秧苗長到六七寸時,必須趕緊移栽。此時,每個家庭都全體總動員,各司其責,各理其事,開始忙碌起來。

拔完秧,就把紮好的秧苗裝在畚箕里挑往耕好的水田。插秧是件艱辛的活,不僅要眼到、手到,判斷好秧苗之間的距離,又要靠脊樑和手臂的韌性,以便持續運動,同時還必須保持整個身子準確地後退……。步驟如下:1.左手拿秧苗,右手從左手秧苗中分3、4根;2.食指和中指鉗住秧苗的根部,掌心朝向秧苗,食指和中指順著秧苗的跟朝下插入泥土中;3.秧苗和秧苗之間的間距大約是兩拳寬,保持秧苗的豎立,並且根部以上大概三分之一必須在田泥中。插秧的腳步必須是往後走,不然會把秧苗踩歪了。插秧時表面上是邊插邊後退,但卻是一直向前的。左右手須得密切配合,左手負責捻秧,右手接過秧苗後,拇指、食指、中指併攏,捏住秧的根部直插入泥。田泥整理得細軟的田就容易插,反之難插,還會傷害手指。我剛開始學插秧時,指甲蓋上的嫩肉脫離開指甲蓋,使得整隻右手腫脹、疼痛難忍,長期泡在水裡,雙手都大得像饅頭。由於年少力弱,彎著腰不用多久,就得站起身,歇歇氣,捶捶酸痛異常的腰。看著大人們靈活自如地插秧,他們似乎不知道累,腰似乎也不會痛,很久都不用直腰。我好奇地問,你們的腰不痛嗎?其實每個人的腰桿都是肉長的,怎麼不痛?只是忍耐而已。

由於父親去世得早(七歲時父親去世),我在九歲時,就開始跟隨母親下田學習插秧。有時天剛蒙蒙亮就得起床去秧田拔秧了,三月的天氣還比較涼,赤腳下到秧田裡,感覺冰涼。整個田野里,除了拔秧、洗秧應和著泥水「嘩嘩」的聲音,就是人們打噴嚏、捏鼻涕的聲音。拔秧需要雙手緊貼田泥,握住秧苗根部輕輕往後拔,否則就會齊腰拔斷。每次不能拔太多,多了秧根上的泥很難洗凈。

1985年,由於家庭貧困我讀了五年級便失學在家,干著大人們做的活。插秧的經歷尤其難忘,經常腰酸痛得就像斷了一樣,腰腿的承受到了限度,它就要不歇氣地抗議、報復,簡直是鑽心撕裂一般,有時恨不得不顧一切一下子躺倒在水田裡。天晴還好,若是遇到下雨或「倒春寒」,那罪就讓人無法忍受。十指被冰冷的水浸泡得鼓脹、麻木,蜷縮在一起,根本無法把秧苗插進田泥中,每次回到家裡,坐也不是,站也不是,端碗的手都抬不起。特別是晚上睡覺時,腰頂在硬床板上,痛得眼淚直打滾。整理好的稻田必須一天插完,否則第二天田就變成了「冷水田」,秧插下去不易成活,加上天氣多變,即使是氣溫四十度,午飯過後正烈日當頭也要下田插秧,常累得汗流浹背,面頰汗珠如雨滴般滴個不停,不時透著唇縫滲進口腔,嘗盡了咸頭與苦頭,臉龐上凝固了大大小小的鹽珠,我的小手輕輕一抹上面就有厚厚的一層。第二天,我又咬著牙進入水田,繼續插秧。慢慢地,我的腰不那麼痛了,手也越來越熟練了,我的雙手緊密配合,左手拿,右手插。拿秧的左手拇、食、中指敏捷地把指中的秧苗分開吐出,遞給右手;右手也是三指合作,接過秧苗,找准秧位,裹住秧莖、秧根,向田裡輕巧一點,迅速抽出手指,秧根即被插入田中。右手插,左手分,運用自如,心到手到,成了熟手,還經常和鄰居間相互幫忙做幫工。快的時候,我和兩個弟弟一起插秧,半天時間就完成了一畝田。

插秧真能考驗一個人的意志和承受力,經歷過後你才會深刻地體會到什麼叫粒粒皆辛苦。也許這就是生活,這就是生命吧。生在農村,長在農村,必須得干農活,必須學會適應、學會承受。咬牙挺過去,過了這一關,才可以享受到勞動創造的快樂與滿足。赤腳下田也是一種很美好的體驗和回味,下田之前還處在慵困懶散的狀態,只要一腳踏入水中,就會受到一次透遍全身的精神洗禮,感覺五臟六腑、皮肉骨骼、大腦脊髓都經過了一場清刷和過濾,全身上下頓時像換了一副身架,變了一個自己,滑軟的泥土那般柔潤,腥涼的水息那般沁心,高翔的鳥兒那般優雅……每當黃昏時候,隨著水田裡最後一把秧苗插完,洗腳上岸,伸伸疲憊不堪的腰,回頭看看自家的田裡,一片渾黃的水裡,無數蒼翠欲滴的秧苗整整齊齊地站著,就像等待檢閱的儀仗隊,我像一個將軍一樣,感到了些許的滿足。再過幾天,秧苗返青活力四射,嬌柔飄逸,給田野撒滿青春的氣息,給你敞開燦燦的微笑,一行行、齊刷刷、嬌嫩嫩的綠色禾苗,那是田野給我們的辛勤勞作最美好的回報。

「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據說,這首《插秧詩》是南北朝時代的布袋和尚在游化民間時,曾經和一些插秧的農人在一起,為了度化他們而作。這首詩表面意思是,插秧人手裡拿著秧苗,一撮一撮地插滿了水田,插秧時低頭就可以看到水田中倒映著的藍藍的一望無際的天空和朵朵白雲,所插的秧苗需要「根須」清凈、沒有腐爛,將來才能長成「稻(道)」,插秧時表面上是邊插邊後退,但卻是一直向前的。任何一個人只要肯「低頭」、肯「退步」,就一定能漸漸了悟諸法的真相,所以詩中說「退步原來是向前」!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前進的道路上遇到艱難險阻難以前行時,何不退一步歇息一下,然後再積蓄力量繼續向前。

我的農民父老鄉親千百年來在他們熟悉的稻田裡,臉朝黃土背朝天地忙碌著。也許是長年累月的磨練或職業本性使然,還是心中固有的那份信念的希冀。每一個春插的季節,他們都在稻田裡默默地重複著那些細節。在他們的眼前,是一個綠點,一條綠線,一方綠面的累積,是一塊稻田,一壟田野,一片天地披上濃綠劇變。他們用辛勤的汗水為大地著色,用執著的信念為兒女操勞,無怨無悔,默默無聞地奉獻著。他們在勞動中積攢財富,在忙碌中尋找快樂。一家一戶的小農生產,自耕自食,自織自穿,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跟隨太陽的出沒運轉,腳踏實地,不違農時 ,循序促進,不脫離實際。他們深知一年之季在於春的道理,春耕搞好了,全年的收成也就有了保障,孰能均此意,萬里皆春耕。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斗轉星移,時光荏苒,轉眼已是數十年。回首過去插秧等系列艱辛而繁重的農活不僅帶給我身體和精神上的磨練,體力和忍耐力的增強,也激發了我向貧困挑戰,改變命運的決心。滄海桑田,變化的是環境,不變的仍然是那顆熱愛生活的心和對幸福的嚮往與追求。在異鄉的水泥從林間,我仍然如一介農夫在播種希望的種子,春種秋收,在自己的那片天地間耕種屬於自己的未來。

摘自曾凡忠博士著《吾鄉吾土?行吟江永》

編委名單

顧問:崔成駿甄保紅、詹船海、高汐

總編:曾凡忠、林亞

編委:孫小蘭、唐林、周歡慶、黃丹、曾海飛、晏和論

藝術總監:吳志滔

法律顧問:劉衛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曾凡忠藝術館 的精彩文章:

TAG:曾凡忠藝術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