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人稱是如何影響我們的,用第三人稱談論自己的好處

人稱是如何影響我們的,用第三人稱談論自己的好處

「少用「我」,多用「我們」。」眾多人際交往技巧貼總會這樣告訴你。人稱確實對我們的溝通有很大影響,「我們」往往比「我」更容易拉近彼此心理距離,消除隔閡。

不僅如此,人稱也能拉近或拉遠人們和自我的心理距離,在不知不覺間對人產生影響。

我們經常能看到,當人們需要自我激勵的時候,常常不用第一人稱的「我」,而用第三人稱來跟自己對話。比如在運動到快要放棄的時候,對自己說,「加油!小明!你可以的!小明!」,想跟老闆提升職的時候給自己鼓勁:「小明,這是你應得的!小明,勇敢點!」

事實上,許多政客也會這樣,美國總統特朗普在辯論或接受採訪時,就很喜歡用「特朗普」或「唐納德·特朗普」來代替「我」。

pic by giphy Adam Black

密歇根大學的心理學教授 Ethan Kross 做過一項實驗,讓第一組的人用第一人稱來自我激勵,另一組的人用「你+自己的名字」,隨後公開即興演講。結果顯示,第二組的人普遍表現得更好,事後對自己的不滿也更少。

用核磁共振成像技術對參與者的大腦進行掃描之後,Kross 發現以「我」為中心的思維會觸發「負面的自我指涉」大腦區域。用第三人稱思考方式的人則繞開大腦的認知區域,也就意味著,它帶來的積極效果是在無意識中產生的。

Kross認為「用第三人稱來自我激勵」是一種簡單有效的「心理距離法」,即用外人的客觀角度來看自己的處境,有助於讓自己從強烈的憤怒或痛苦中抽身出來。(但這並不意味著那些用第三人稱來談論自己的政客,是試圖在壓力下建立心理距離,而不是自我膨脹。)

值得一提的是,當我們用第三人稱稱呼自己的時候,經常會顯得很萌,但用「我+第三人稱」的時候就顯得十分霸道總裁。比如「胖虎想喝可樂了」和「我胖虎想喝可樂了」給人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感受。

究其原因,用第三人稱來談論自己,就是把自己當做「他者」,而「不能認出自己」是嬰幼兒的的一大特徵(拉康的「鏡像階段」理論認為 6—18 個月大的孩子沒法認出鏡子里的自己),萌感又往往來源於幼態,因而外表嬌小的女生用第三人稱來自稱,就會顯得萌(場合和身份不對,就會讓人覺得幼稚)。而在名字前加上「我」,就變成「我知道自己是誰」的同時,又強調了一遍「我是誰」,就會給人「自大龍傲天」的感覺。

題圖來自:gipfy Tomas Brunsdon

我們做了一個壁紙應用,給你的手機加點好奇心。去 App 商店搜好奇怪下載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好奇心日報 的精彩文章:

美墨加三國聯合申辦 2026 年世界盃,競爭對手是摩洛哥
漫威粉徹夜排隊擠爆現場,迪士尼小鎮失控了

TAG:好奇心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