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朝鮮奪嫡:殺兄弒弟,逼父兄退位的「韓版唐太宗」(上)

朝鮮奪嫡:殺兄弒弟,逼父兄退位的「韓版唐太宗」(上)

朝鮮奪嫡:殺兄弒弟,逼父兄退位的「韓版唐太宗」(上)

劉亞仁飾演的李芳遠

原創不易,請勿盜文,違者必究

本賬號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簽約賬號

文/細雨絲竹

本文男主人公,李芳遠,字「遺德」,有韓國版「唐太宗」之稱,是朝鮮王朝(1392-1910年)開國君主李成桂的次子,李氏朝鮮第三任國王,也是當今不少韓國明星的老祖宗。包括前不久熱播的《花遊記》男主角李昇基、金牌主持人李敬揆、經典韓影《王的男人》男主角李准基等。

這個家族叫作「全州李氏」,自古為朝鮮半島大世族。據《朝鮮王朝實錄》記載,全州李氏可考的始祖為新羅(503-935年,相當於我國南北朝至五代十國時期)高官——司空李翰。李翰娶新羅太宗王十世孫——軍尹金殷義之女為妻,之後的子子孫孫大多有明確的出任官職記載,包括侍中、僕射、大將軍、上將軍、司徒,等等。這些帶有鮮明中華文化影響色彩的官名譜寫了這個家族顯赫的歷史,可謂鐘鳴鼎食、世代簪纓。

李翰的第十七世孫李安社,生活在高麗王朝(王氏高麗,918-1392年)後期,具體年代相當於我國南宋。李安社性情豪放,志向遠大,勇略過人,娶千牛衛長史李公肅之女李氏為妻,生子李行里。《朝鮮王朝實錄》特別註明,這個「李氏」與全州李氏並不是同一本貫。

朝鮮奪嫡:殺兄弒弟,逼父兄退位的「韓版唐太宗」(上)

喜歡看韓劇的人很多都知道,韓國長期存在一項婚配禁忌——不同本貫的同姓也禁止通婚。李安社的婚姻證明,這項禁忌並不是自古有之。

李安社出身世家大族,娶了門當戶對的妻子,生了嫡子,按理應該度過無憂無慮的一生。但他在二十多歲時,和州官發生矛盾,差點掉了腦袋。起因,是因為一名官妓,估計是衝冠一怒為紅顏之什麼的……細節不詳。

無論如何,被深深傷害的州官狠狠地向上面告了一狀,悍然發兵攻打李安社。安社聽說,三十六計走為上計,拖家帶口遷居江陵道三陟縣避禍。

不知道夫人李氏心裡是什麼滋味?由於丈夫的風流韻事,被迫背井離鄉,全家逃亡……不過,按照當時的價值觀,她大半隻會認為,丈夫因一個供聲色之娛的「玩意兒」得罪小人,不值得吧?反正,當時的老百姓並不嫌棄李安社,有一百七十多戶鄉親自願跟隨李家遷徙。李安社的名望、全州李氏的家族影響力由此可見一斑。

安社遷居三陟縣後,曾經造船十五艘,防禦倭寇。後來帶領全家渡海,進一步遷徙,搬到半島東北的宜州定居。一百七十多戶老百姓仍然痴心不改地追隨他,當時半島東北的人民大多也信服李安社。

相較於同時期的中國,古代朝鮮長期是一個進化緩慢的貴族社會,王權相對偏弱,尤其在內外事務都比較棘手的邊遠地區,國王自然要倚重地方豪強。於是,高麗王朝任用李安社為宜州兵馬使,防禦元朝。

可是不用多說您也知道,蒙元橫掃歐亞大陸的戰鬥力,絕對不是李安社率領的區區高麗弱兵所能抵禦的。李安社審時度勢,不得已,接受了元朝的招降。此事發生在高麗高宗四十一年(1253年),亦即中國南宋理宗寶祐二年、元憲宗四年。從這幾個並存的年號就能看出,這是一個劇烈動蕩的年代。

與「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南宋忠臣文天祥相比,李安社歸降有違臣節,違背了封建道德標準,但理智地為他轄下百姓的生命安全考慮,不得不承認李安社做出了明智的選擇。否則,在喜好屠城的蒙元鐵蹄踐踏下,結局必然是玉石俱焚,生靈塗炭。今天一些韓國明星的粉絲追的也就肯定不是現在這些「偶巴」了,因為他們將不會降生到這個世界上。

李安社投降的第二年乙卯,元朝在他獻降的區域建立「斡東千戶所」,賜下金牌,任命安社為南京等處五千戶所千戶兼達魯花赤。從此,這個官爵由李安社及其子孫代代世襲,直到李安社的玄孫——李芳遠之父李成桂時期,這個家族的命運伴隨著時代的巨變,再度發生轉折。

公元1335年(元朝至元元年),斡東千戶所千戶兼達魯花赤李子春的夫人崔氏在元朝遼陽行省雙城總管府(今朝鮮半島北部咸鏡南道)生下嫡長子。這個嬰兒就是李芳遠的父親,後來的朝鮮王朝太祖、李成桂。

朝鮮奪嫡:殺兄弒弟,逼父兄退位的「韓版唐太宗」(上)

李成桂(千浩振 飾):朝鮮時期第一代君主太祖。

李成桂自幼愛好打獵,武功高強,練就一手與唐高祖李淵相類的精湛箭法,並同樣傳給了自己的兒子們。儘管世代擔任元朝授予的官職,但李成桂和父親李子春始終沒有忘記自己的出身,依然心懷故國。在李成桂二十二歲那年,即公元1356年,中國爆發元末農民起義。趁此機會,李成桂追隨父親投向故國,協助高麗軍隊攻佔雙城總管府。李子春回歸高麗後,官至榮祿大夫判將作監事、朔方道萬戶兼兵馬使。

公元1361年底,中國境內的農民起義軍——紅巾軍四萬人渡過鴨綠江,攻入高麗境內。李成桂領兵二千人,參加了抵抗紅巾軍的戰鬥。在此次戰鬥中,李成桂率先登城,繼此前平定內亂之後,又立大功。從這一年到1382年的21年間,李成桂在對抗元朝、倭寇和女真的戰事中不斷建功立業,威名日盛,實力漸強。公元1388年,李成桂通過軍事手段,掌握了高麗政權,開始改革腐朽的內政。1392年,年已五十八歲的李成桂自立為王,定都漢城。

在李成桂謀代高麗期間,第五子李芳遠先是保護家人逃亡,後來又刺殺高麗大賢鄭夢周,殫精竭慮,出生入死,為父親建國掃清了道路。

李成桂建國後,將尊奉大國(明朝)的「事大主義」確立為基本國策。當年報經明太祖朱元璋批准,啟用「朝鮮」為國號。李氏朝鮮王朝五百年的歷史,自此拉開帷幕。

然而,英明一世的李成桂在關乎國本的立嗣問題上,卻犯了嚴重的錯誤,埋下了家族悲劇的禍根。

李成桂有兩任正室。原配韓氏,生有六子二女,後世追謚為「神懿王后」。繼配康氏,後世謚為「神德王后」,比韓氏年輕十九歲,生二子一女。老夫少妻,李成桂非常寵愛康氏,母寵子愛,也就格外偏愛康氏所生的兒子李芳碩,把他立為世子。現代多子女家庭利益分配還時常引發矛盾,特別是重組家庭更容易出現問題,何況古代王位繼承關係江山社稷、君臣名分,處理不當,必然後患無窮。

韓氏所生的兒子們本來就和年輕的繼母康氏關係惡劣,李成桂在繼承權大節問題上的偏心,理所當然地激起了前者的極大不滿。特別是韓氏所生第五子李芳遠,情緒尤為強烈。

李芳遠的情緒是有道理的。論禮法,即使同為嫡系,原配及其所出子的權利優先於繼配一脈,同時也還有「長幼有序」的鐵律;論功勞,在李成桂的兒子當中,李芳遠對建國出力最大。

朝鮮奪嫡:殺兄弒弟,逼父兄退位的「韓版唐太宗」(上)

在古代,改朝換代、內憂外患等特殊時期,通常也是人才憑藉功勞、才幹打破固有的繼承及權力、利益分配製度,拓寬上升通道的歷史機遇期。每逢此類時期,君主立儲都必須高度重視功勛皇子及其追隨勢力的權力訴求,要麼依據功勛高低擇儲,要麼果斷剷除功勛集團,否則就容易生變、生亂。

李成桂無視歷史教訓,廢長立幼,無視年長兒子的功勞,是為不公;忽略年長兒子相對於幼子的實力優勢,立稚弱的幼子為嗣,是為不智。

如果大兒子們個個能力不足,或者性格老實,倒也算了。偏偏李芳遠是這樣一個人:自幼英毅果敢聰明,有本事幫助父親篡位建國,也有勃勃的雄心。

明太祖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朝鮮王朝使用中國的年號,下同),朝鮮向中國進貢馬匹,李芳遠率領貢使前往當時明朝的首都南京,途經北平,與大明燕王朱棣會面。兩人性格相投,交談甚歡。

朝鮮奪嫡:殺兄弒弟,逼父兄退位的「韓版唐太宗」(上)

這場愉快的國際交流應該是以漢文筆談的形式進行的。當時朝鮮還沒有發明現在的拼音韓文,只使用漢字,上流社會男子的漢文水平普遍較高。直到五百年後的朝鮮王朝末期,朝鮮國王夫婦與袁世凱筆談都毫無障礙。

燕王朱棣就是後來舉兵「靖難」,奪得侄子建文帝皇位的明成祖。李芳遠跟他投緣,基本也就能猜到後面會發生什麼事了。可以想像,這兩個人與發動玄武門之變、殺兄逼父奪位的唐太宗李世民應該也很投合。假如開個爬梯、組個名叫「奪位三人組」的跨國男團什麼的,唏噓感慨,互倒苦水,痛說革命家史,一定很精彩。以下是筆者的腦補:(下圖從左到右依次是李世民、朱棣、李芳遠)

朝鮮奪嫡:殺兄弒弟,逼父兄退位的「韓版唐太宗」(上)

李世民:「功高震主,父兄猜忌,我掂量自己早晚是個死,況且我本人和手下弟兄們想得到與功勞相稱的回報,也沒錯啊!所以我也是木有辦法,嗚嗚~~~~(>_<)~~~~ 「

李芳遠:「別提了老大,說出來都是淚。您說得太對了。我這裡國小人少,但道理和大國是一樣一樣滴……「

朱棣:「我雖然不是開國功臣,但自從就藩北平,也多次領兵北征,是防禦蒙元殘餘勢力的北方屏藩、國之干城。蒙元太尉乃兒不花是我招降的,我還生擒了北元大將索林帖木兒。可是我侄兒要削藩,以莫須有的謀反罪名逼得我的十二弟湘王合家自焚,另有好幾個兄弟被廢為庶人。我的勢力最大,下場註定比他們更慘,不奮起一搏,難道坐等受辱、挨刀?「

李世民、李芳遠:「嗯嗯,就是醬紫滴……」

李氏朝鮮早期實行私兵制。李芳遠利用這種制度,招募私兵,以備不測。事實證明,這個舉措很有遠見。後來,李成桂採納「鄭道傳」(沒錯,就是那部小有名氣的韓劇《鄭道傳》的主人公)等人的進言,剝奪各王子兵權,只有李芳遠手握私兵,還有力量求存圖強。

李芳遠的夫人閔氏也是一位睿智果決的女性。李芳遠被父親收回兵符時,被迫把兵營中的兵器集中燒毀,閔氏秘密藏匿了一些鐵槍,幫助李芳遠保存了部分實力。

明太祖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八月二十六日,31歲的李芳遠機會來了——李成桂,病了。

當天,各位王子、宗室、王親和勛臣都在王宮——景福宮值宿。黃昏,閔氏派了一個叫「金小斤」的家奴進宮放話,大意是「夫人胸痛、腹痛、全身痛……」之類。

李芳遠心領神會,這是閔氏為他製造的脫身理由。他起身告訴大家:「我老婆胸痛、腹痛、全身痛,也許要死了。」就託辭探視夫人,返回私邸,與夫人閔氏、舅子閔無疾密謀。

這裡又可找到李芳遠與正版唐太宗李世民的相同點:都有一位才智、膽識非凡的老婆和一位赤膽忠心的大舅子。連大舅子的名字都很像。李芳遠這位舅子叫「無疾」,唐太宗的大舅子叫「無忌」。

商量了一陣,李芳遠又獨自進宮,並密令家奴金小斤悄悄牽來馬匹,潛伏在宮中待命。

八月二十六日夜,宦官奉李成桂的王命,出來傳喚各位王子進後宮探視,但不準攜帶任何隨從。李芳遠隔窗偵察,發現李成桂的寢殿沒有點燈,烏漆嘛黑的,懷疑父親受繼母康氏及世子李芳碩調唆,在殿內埋伏有衛士,要把自己和同母兄弟們一網打盡。

不管這是李芳遠受害妄想症發作,還是機智地看穿了一切,父子相疑達到如此嚴重的地步,悲劇已註定不可避免。

李芳遠靈機一動,捂著肚子喊痛,折身跑進廁所,坐在馬桶上苦苦思索。

此刻的李芳遠就像玄武門之變前夜的唐太宗,即將做出命運攸關的抉擇。都是肉骨凡胎,需要權衡利弊、前思後想。

李芳遠在廁所里待到同母哥哥李芳毅、李芳干再三在門外呼喚,就在這一瞬間,下定了決心,毅然決然地跑出去,凜然招呼兩個同母哥哥:「形勢危急,迫不得已!」隨即縱身跳上金小斤備好的馬,奔出王宮。三哥芳毅、四哥芳乾等人會意,也開動「11路」公交車氣喘吁吁地跟著他衝出王宮。

李芳遠先派人給異母弟李芳蕃傳話:「請出來跟從我,否則別怪哥也對你不客氣。」李芳蕃不信邪,拒絕了。

於是,李芳遠動員了自己的私兵,夫人閔氏把私藏的鐵槍拿出來分給眾人,加上閔無疾、李芳毅、李芳乾等人,首先湊了一百多人。之後,李芳遠的一眾親信陸續加入。

李芳遠率領這幫人馬前往三軍府,宣布:「鄭道傳等人慫恿大王廢長立幼,想剷除我們同母兄弟。我作為弱者,只好先動手自衛了。」隨後殺死鄭道傳等支持世子李芳碩的重臣。

當時,李芳遠的同母大哥李芳雨已經去世。事變發生時,同母二哥李芳果正在為父親祈禱病癒,聽說發生變亂,一溜煙就逃到四十里外的豐壤城躲避。從這些舉動來看,李芳果的性格膽小怕事,厚道善良,基本就是一隻鴕鳥,這就為之後的新一輪變亂埋下了種子。

不過,眼下,打著「尊嫡敬長」旗號的李芳遠還需要抬舉這位同母二哥出來撐場面。

朝鮮奪嫡:殺兄弒弟,逼父兄退位的「韓版唐太宗」(上)

八月二十七日,李芳遠派人找到李芳果,帶他回城,自己親身在王宮正門迎接,宣示要恢復「立嗣以嫡以長」的正道,迎立二哥為世子。又打開宮中武庫,把兵器分給手下的私兵,壯大了聲勢。加之李芳遠功勞大、能力強,在朝中威望高,自此控制了朝局。可見,實力才是硬道理,有業績才有底氣,這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規律。

傍晚,李芳遠命百官入宮上奏:「立嫡以長,萬世之經。」要求改立李芳果為世子。」

李成桂心中跑過一萬頭羊駝,沉默良久,最終無奈地表態:「都是我的兒子,有什麼不行的。」又對侍立身邊的世子李芳碩說:「你好自為之(寶貝兒,老爸護不了你啦,原諒我,嗚嗚)……」

就這樣,朝鮮王朝的首任世子下馬了。

李芳碩走到父親病榻前,灑淚告別,然後返回東宮資善堂。他的正妻、世子嬪沈氏明白丈夫處境兇險,生離死別就在眼前,牽著他的衣服哭泣,不肯放手。年僅16歲的李芳碩倒還是條硬漢,掙脫沈氏的羈絆,拂袖而去,獨自去面對未知的命運。

他剛走出景福宮,就被李芳遠派人殺死。

接著,李芳遠又殺死了李芳碩的主要追隨者及另一個異母弟李芳蕃。對待拒絕追隨自己的李芳蕃,李芳遠不但心狠手辣,也是言出必行。以弟弟的人頭作為反面教材,警示臣下,恩威並用,加深了眾人對他的敬畏。

李氏朝鮮歷史上的著名事件——「第一次王子之亂」,到此結束。李芳果成為世子,但實權卻掌握在李芳遠手中,漢城上空依然陰雲密布。

「第一次王子之亂」結束不久,李芳遠那雙如鷹似虎的眼睛又瞄準了繼母康氏。為什麼李芳遠對康氏的仇恨這麼深?

筆者猜想,不外乎兩個原因:

一是因為他殺光了康氏僅有的兩個親生兒子,康氏對他恨之入骨。而且,康氏有干預朝政、挑撥李成桂廢長立幼的前科,絕不是安於三從四德的善類。李芳遠要防範繼母尋仇,扼殺她幫助李成桂興風作浪的可能性,所以先下手為強。

二是積怨已久。李成桂待康氏的兒女優於原配神懿王后韓氏所生兒女,間接暴露出喜新厭舊、偏愛少妻的渣男本色,而對同甘共苦多年的老妻卻較為薄情。亡母的慈顏每每在李芳遠的眼前閃回,他為亡母銜怨抱屈。以往,兄弟姐妹中就屬李芳遠最為抵觸繼母康氏,康氏也時常輕慢欺侮他,兩人早已勢同水火。現在,康氏的保護傘——李成桂人走茶涼,靠不住了,李芳遠要為生母韓氏及同母手足出氣,也為自己報仇。

於是,康氏毫無懸念地暴亡了。是被李芳遠暗殺的。

李芳遠照顧父親的老臉,加上新王李芳果為人仁厚,康氏得以按王妃的禮遇下葬,埋在「貞陵」(註:朝鮮李朝向中國大明稱臣,李朝君王的正妻生前只能封為「王妃」,死後允許加謚號為「王后」)。

不過,李芳遠與繼母的仇怨並沒有因為死亡而消散。若干年之後,還將以另一種形式爆發,這是後話。

康氏一死,「第一次王子之亂」徹底翻篇,到了第二年(公元1399年),李成桂自(被)願(迫)傳位給李芳果,做了太上王。新王李芳果厭煩漢城的腥風血雨,太上王李成桂也只好不情不願地跟著兒子遷回古都開城。

大鴕鳥李芳果性格仁弱慈和,與世無爭,對國事興趣索然,最大的愛好是在宮裡打打羽毛球(「擊毬」之戲)。他吸取之間父子反目、兄弟鬩牆的教訓,一方面對太上王李成桂恪盡孝道,另一方面鑒於自己只有十五個庸碌無為的庶子,沒有一個有說服力的繼承人,就虛懸儲位,放棄立親生兒子為世子。如果別人勸他:「總歸要有人繼位,拖不是辦法。」他一定會說:「等我掛了之後,你們自己看著辦,愛咋咋。我只求在位時天下太平。」

同時,李芳果出手豪爽,大肆封賞三個有擁立之功的同母弟李芳毅、李芳干、李芳遠,授予他們兵權,估計也有讓他們相互制衡的意圖。

很可惜,不管李芳果怎樣努力,終究也沒能彌合家族的裂縫。

過去,共同的敵人——康氏母子使李芳遠兄弟同仇敵愾,緊密地團結在一起;現今,康氏母子不復存在,而王位永遠是有我無他,現實的利益分配矛盾就在昔日的戰友之間凸現出來。

參考資料:《朝鮮王朝實錄》、《燃藜室記述》等。

【作者介紹:細雨絲竹(又名淺樽酌海、井飛鳥),法學畢業,金融從業者,文史控、推理迷、言情痴、考據癖。三觀正、興趣多。以「淺樽酌海」筆名創作的長篇小說《神探王妃》(暫名)已簽約出版,繼續創作中(部分連載於晉江),長篇歷史散文《魚玄機》(暫名)籌備中。】



往期目錄

中世紀的奇葩性生活

教科書為何稱他「民族英雄」

埃及人在修金字塔,中國人在做什麼?

日本人的起源是哪裡?

被邀請出席新中國開國慶典的幫會大佬

新疆是先有了漢族還是維族

死人是怎麼結婚的?——聊聊冥婚

抗日戰爭中,蔣介石是怎麼失去南京的呢

投稿請發historytalking@outlook.com(有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時拾史事 的精彩文章:

上位還是要靠圈子的
改變日本的「狸貓換太子」事件

TAG:時拾史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