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樹樁盆景造型以柔塑剛技藝漫談

樹樁盆景造型以柔塑剛技藝漫談

高山流水

 高山流水

純音樂 

00:00/05:28

──從曾文安先生的樹樁作品說起

前不久寫篇文章,發表在《中國花卉盆景》雜誌2015年一期上,題目叫《走向生命藝術深處一一原創性和爆發力》,這篇文章介紹的就是曾文安先生從別人那裡買入然後根據自己的審美觀做了修改的榕景作品。這件作品就整體而言在目前階段應該可以說是一種新的富有創造性的樹樁盆景造型風格的代表。

它的特點如果借用山水畫技法名來形容的話,與「亂麻皴」很接近。

何謂「亂麻皴」?有關書籍這樣介紹:「與「披麻皴」近似,只是筆線捷而密,線間有交搭如故亂之麻,後人因其形似故名。須披麻法理純熟,方能畫。所謂亂者,非漫無法理,不過如書法之大草,捷而不亂,一氣不斷為妙。」

這件榕景作品乍一看還真有點「亂」,但卻亂得有法度,確如「書法之大草,捷而不亂,一氣不斷」。

其實說盆景造型,無非大、小,疏、密,曲、直,高、低,這些是有眼睛就看得見;不太容易看見是對大、小,疏、密,曲、直,高、低之間那種微妙配合的把握,把所謂的「氣韻生動,經營位置」做好,我們常說要剛柔並濟,奇正相生,但說容易做就很難,更難的是要做出有創意,個性十足,又讓眾人折服,甚至具有承前啟後意義的作品,更是難上加難。

說到這裡不由想起宋代禪宗大師青原行思那個很折磨人的「繞口令」: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又是山看水又是水。有點複雜不是?但在大、小,疏、密,曲、直,高、低中,偏偏也有這種折磨人的現象存在:如果我們不經歷「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這個過程,然後再回到「看山又是山看水又是水」,就根本把握不住大、小,疏、密,曲、直,高、低,會和「氣韻生動」越走越遠。

涉藝之初,懷著對這個世界的好奇與新鮮,自然也相信已經存在的種種規則,對造型結構懵懵懂懂,卻固執地相信所見到就是最真實的,有種信徒般的崇拜,往往是在照貓畫虎卻不自知,實踐在彎路中跌跌撞撞,做出的那些所謂「作品」其實連自己都沒信心,此即「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第一重界;這就不可避免引出第二重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不懂,真的看不懂,表面上看好像應該是這樣子,但後面卻隱藏著太多的無法把握,就象霧裡看花,似真似幻,似真還假,曲不是曲,直不是直,疏不是疏,密不是密,讓我們在密林中迷失了方向,隨之而來的是迷惑、彷徨、痛苦與掙扎,有的人永遠都走不出來,就此沉淪,有的人則開始用心地去體會,對一切多了一份理性與現實的思考,「山」不再是單純意義上的「山」,「水」也不是單純意義上的「水」了。終於有幸走出來了,就進入盆藝第三重界:卻還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只不過這時的「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已經蛻變了,它是一種對本質洞察後的反璞歸真。人只有經歷積累到一定程度,不斷的反省,對樹、對自己都有了一個清晰的認識,知道應該追求的是什麼,要放棄的是什麼,到這時候,山還是山水還是水,只是這「山」這「水」,已經完全不一樣。

繼續來說曾文安先生相關風格的作品吧(這種造型風格有一個群體存在,這點毫無疑問;負責任的說,曾先生也肯定不是這種風格的創始人,但他確實擁有這種風格中一件讓很多懂或者不懂的人都能接受,在外形上接近完美的作品,雖然這件作品的基礎性構架可能出自別人之手,但經過他修改應無爭議。對修改後效果有不同看法,在這裡就沒必要多加討論,仁智之見,既正常也應該)。

最初接觸這類型作品,在剛柔方面出現認識上的困惑,說實在如果從表面上去看,這種作品會讓初接觸者眼花繚亂,首先是它的線條幾乎無直可言,看看下面這個圖照,這是曾先生正在培育造型中的樹的局部:

從這個圖照可以看出,其中直元素似乎極其稀缺;

但,這卻只是表面上現象,而且感覺也不會認同的,因為在感覺中,剛元素的存在是那麼的強烈,以致直覺立即做出反應:何謂「百鍊鋼化作繞指柔」,這就是!非常出乎意料卻又合乎情理,因為這才是真實。很明顯,作者已經走過了上面所說的三「見」,就曲而言,他達到了一種境界,隨心所欲又不逾規;而他的直則隱在曲中,形象深沉含蓄,不媚不傲,直在骨子裡;無可諱言,它把「剛」這個詞闡釋到幾近完美。

從至柔到至剛,這是一件幾乎無法完成的任務。在《走向生命藝術深處一一原創性和爆發力》中筆者面對這樣的造型遇到描述上的困難,於是選擇用「變態」這個詞來形容。當一種造型必須從芽條嫩枝開始,在纖維硬化之前進行,否則根本不可能做出需要的扭曲度;從造型到完成,這個過程需要的時間又是如此的漫長,自信心之強捍,只有可怕二字能形容,那麼,「變態」這個詞在這裡使用其含義已經遠遠超出原定義。

下面我們來看看這種造型早期是如何進行的:

這是拍自曾先生正在培育中的榕樹的中期枝。

由於原初資料的缺失,很抱歉無法給讀者提供一些一目了然的最初造型的示意圖,不過這張圖片的信息量還是很大,如果認真研讀再加上經驗,應該能夠看到一些比較本質的東西,比如說,扭曲造型是如何進行,時間點在什麼地方,由於早期的痕迹還保留非常明顯,了解起來並不會有太多困難,事實上圖片的左側上位那支枝就是較新的造型枝,形成時間不會超過三年。這支枝還透露一個信息,即將多個嫩枝捆綁在一起讓它們融為一體加快粗大的造型技術……當然,不是什麼樹種都可以這樣做。

也許曾先生下面這件榆樹附石盆景能給我們別樣的啟發,不過它需要大圖看,小了效果就要差很多,因為它最值得我們特別去注意的是細節,如果看不到或者看不懂,就會失去真正有價值的東西。

這個作品的樹冠自然還是沿用「百鍊鋼化作繞指柔」為目標的做法,從小人工培育。主幹則來自山野,天生一副倔直模樣;格調需要統一,這點無可置疑,但具體要怎麼做才能達到?作者不慌不忙,採用敲擊法對原主幹的表皮進行改造,這種故意的傷害當然是低烈度的,和樹冠造型同步進行,植物生命強大的修復能力讓敲擊導致受傷的點慢慢隆起,從而形成無規則有韻律又充滿個性的丘斑,周身環布,一種藏奇特於古拙中的韻味便漫溢開來,十幾年的光陰不知覺過去了,樹也終於成型了,此時來看,不由得一聲長嘆:巧奪天工無過於此!這個技法的發明權屬於何人已無可稽考,一直以來都有很多人在運用,但如此到位地運用它,效果又如此之好,則極少見,曾先生無疑是其中的傑出代表。細心觀察他的榕樹盆景,尤其能證明他對這個技法的理解和運用是如此得手應心,出神入化,配合在強烈扭曲的枝幹上,然後經過漫長的時間磨礪,從而完成難度驚人的以柔軟技法塑造剛雄氣勢的創作。

如果說以柔塑剛有什麼訣竅的話,應該這就是。

注;這篇文章幾個月前已經發在空間中,由於最近了解到一些之前不知道的情況,所以撤回修改,然後重發。「以柔塑剛」這種技法的發明可能是從人工培育用於舍利造型的柏樹上得到最初啟悟,而後經有心人(以來自台灣的張文景先生為代表)努力在榕樹盆景造型上實踐,終於確立。這是一件讓盆景史很陌生,看不懂,也看不慣的事,但它必然要將盆景史引入一個新的階段,把它濃墨重彩的那一頁掀開。「以柔塑剛」這種技法在福建盆景尤其是榕景創作實踐中「掠地攻城」,戰績輝煌,但從理論上予總結則沒有。本文算是嘗試,並祈正於方家。

在此感謝庄老師授權發布!

建議或投稿請聯繫我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走進美麗的歐洲
攝影 霧中取景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