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此人不惜被誅九族,也要為中國除掉大患,留下「九字」實在太霸氣

此人不惜被誅九族,也要為中國除掉大患,留下「九字」實在太霸氣

隨著國力的增長,國人說話的口氣也變了,現在很多人動不動就引用一句「雖遠必誅」的老話,但是你知道這句話的出處嗎?這句牛氣十足的話,出自漢朝陳湯之口。當然說這句話是有背景的,下面就給大家說道說道。

漢朝初年,北方匈奴為患,但是他們不幸遇上了漢武帝。武帝組織了三次對匈作戰,基本把匈奴的主力全滅了。再加上匈奴內部鬧起了分裂,出現了以呼韓邪為單于的南匈奴和以郅支為單于的北匈奴。呼韓邪是一個乖角,他自知不是大漢的對手,於是主動請降。當時漢朝是宣帝在位,宣帝對呼韓邪的舉動很是高興,親自到都城外迎接。元帝時期,為了安撫南匈奴,又把昭君嫁給呼韓邪,這才讓匈奴暫時安分下來。

但是北匈奴的郅支單于就很不安分,他對抗大漢,殺了大漢派去的使者。郅支心裡很清楚自己不是大漢的對手,於是帶領族人一溜煙跑到了鹹海附近的康居國,康居國正想找個幫手稱霸西域,這郅支就主動過來了,怎麼可能不要?

郅支雖然投靠了康居國,但心裡一直幻想著恢復往日的強盛,多次對大宛、烏孫兩個小國用兵,而這兩個國家當時已經歸順大漢,他這麼做顯然是在向大漢挑釁。

當時陳湯在西域當副校尉,甘延壽是正職。陳湯力主攻打郅支,但是甘延壽卻堅持需要得到朝廷的准許才可行事。陳湯沒辦法,在甘延壽患病時,冒著被誅九族的風險假傳了朝廷的命令,進兵康居國。

這是一次艱苦的遠征,他總共動員了四萬軍隊,其中包括漢朝和西域各國的軍隊。大軍很快包圍了郅支城,並順利破城。此戰,斬獲甚眾,而郅支也死於亂軍之中,北匈奴的威脅也解除了。

得勝之後,陳湯跟甘延壽回長安向元帝報捷,並獻上郅支的人頭。元帝大喜,對陳湯假託朝廷命令一事,也就不再追究。為了擴大影響,陳湯建議把郅支的人頭懸掛在槀街,因為那是各國使者居住的地方,類似於現在的使館區。那意思很明白,就是要殺雞駭猴,在給皇上的詔書中,陳湯第一次說了那句讓國人驕傲了兩千年的名言「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雖遠必誅,是一個標誌性詞語,它象徵著國家的強大。牛氣不是吹出來的,而是一個國家實力顯現。

文/油膩大叔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漢朝 的精彩文章:

訓龍高手的後代:劉姓史考
她將一生都埋葬於漢宮,是史上最年輕的皇后、太后、太皇太后

TAG:漢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