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圈兒里的「書牆」到底是什麼意思?

圈兒里的「書牆」到底是什麼意思?

「解構書店」專欄將陸續更新書店行業的各類情報,並以觀察者身份介入書籍生存的種種空間。

說真的,我不知道「書牆」是什麼意思,我翻閱了百科和詞典,也找不到這個詞。但很顯然,它在那裡。書(Book)+牆(Wall),瞧瞧,這是一對多麼奇怪的組合。問題在於,如果我們不明白它到底意指何為,我們該如何向孩子們解釋?

-什麼是書牆?是把書壘成一面牆嗎?

-呃,不是真的壘,是把書放在架子上,然後讓架子貼著牆……

-那還可以讀到書嗎?

-當然,呃,這個說不準。

-為什麼啊?

-因為有些書牆很高我們都夠不著。

-總能讀到一些吧?

-當然。

-那會有小豬佩奇嗎?

-呃,這個也說不準。

-為什麼啊?

-因為書牆上的書總是這一本那一本,我們想找到小豬佩奇得花點時間。

-他們為什麼把小豬佩奇藏起來呢?

-呃,沒準他們想給找到的人來點驚喜吧,我想。

-那可以在書牆上玩「找東西」的遊戲咯?

-呃,這可不行,會讓書越來越亂的。

-什麼破牆啊!

如今,一家書店沒有「書牆」似乎成了很沒面子的事,就好像富人家裡都得備點兒大部頭充充門面,《戰爭與和平》?《追憶似水年華》?不,這些都快沒氣勢了,一套金邊的《二十四史》或許還是個不錯的選擇。說到底還是拼財力:一面書牆是書店項目資本的體現。

它在說:「我們不差錢」。對誰說?一方面朝向出版商,取得他們的信任,保證正常的貨物供應;另一方面朝向媒體,來,曝光我。什麼,還有第三個面向?噢對不起,書牆並不朝向你們,讀者們、顧客們、上帝們——雖然更多時候是你們站在它面前。

可是,為什麼啊(又一次變成小孩)?我們來看看一賭10米高的書架牆到底是怎樣的景象。每層約莫40厘米高,層板邊緣內置燈帶,一共24層,12列,這面前的288個發光格子被書籍填充,從遠處看因為毫無遮擋頗有威懾力,再近一些,7層以上的格子擺放的都是尺寸大於普通書籍的假書,那可以利用的底下7層呢,書籍歪斜,分類不明,含糊不清的導視牌。這絕對不是友好的表示,你們甚至需要被迫玩「找東西」的遊戲。

我提到了假書,噢噢,的確存在一面都是真書的牆,他們把以下幾種書放在夠不著的地方:盜版書、教材、賣不動的套裝書、全新未拆封的書。似乎又暴露了書店們的財力懸殊……

換句話說,書牆太高,而你們呢,太小,一面書牆如果關注你們豈不要得脖子病?或者這樣,書店門口提供免費望遠鏡租借,就像看3D電影那樣,你們透過望遠鏡假裝書牆朝向你們。

既然它不面向你們,那你們在它面前做什麼呢?你們拍照、打卡、端著一本書閱讀(還是拍照,不好意思)、找陌生人搭訕。也許至少可以取下一本封面很漂亮、但是放得很高、而恰巧能看得到的圖畫書,但是「抱歉,先生/女士,我們暫時還沒有梯子」,「為什麼啊?」,「我們以為一般不會有人去取閱高櫃圖書的。您真特別,順便說一句。」呃,可別再上演書店約會指南了。

好吧,書牆放棄了你們,你們也放棄了書牆。但這還沒完,我想問問(我該問誰),一面都是書的牆(先別管真書假書的事了),除了宣告自身的資本以外,還有其它含義嗎?算了,問了也是白搭。讓我們回頭看看這兩個字/單詞,書(Book)+牆(Wall),「書」與「文化」或「知識」這會兒差不多快變成替換詞了,書店當然就是文化和知識的發生地啦,別噓,先這麼湊合著說。

那麼「牆/Wall」呢?咳咳,下面開始組詞,從構成材料到使用功能:磚牆、木牆、混凝土牆、柏林牆、邊境牆、Great Wall、Great Firewall……防衛、保護、抵禦、屏障,一面書牆沒準真的能夠起到加固承重的作用,如果書籍堆得夠密實的話;抵禦寒冷,當我們面臨《後天》那樣的絕境,把火燒旺些,我們沒多少稅法的書,教材和大部頭倒還有一些。

可書牆帶來的衝擊感更像是一種隔離,它在走廊盡頭,宣告此地的終結。如果這是一面知識之牆,你們知道,培根的訓誡「知識就是力量」中的那個知識,別忙著考證這句話的真偽,我的意思是,如果這真是一面知識之牆(有時你得有點balance),那該是怎樣的知識啊?

或者我們簡單稱其為知識的圍困,你要知道這些知識是由誰來選擇和決定的,以及「書牆」這個字詞是如何被生硬地被改造出來的。為此,我們必須尋回古老的嶗山神仙術——穿牆而過。

真嫌麻煩的話學學PInk Floyd 也可以,多磕點葯,拿著吉他去砸牆(讓Floyd去背鍋)。

這麼看來,有必要改變書(Book)+牆(Wall)的這種怪異的,甚至恐怖的組合方式。承認吧,你們不需要一面既沒有實用價值又單調的裝飾背景,發個圈兒也不會讓你們變得更有文化。So,Let』s break it。

將書變成一種藝術裝置。換言之,如果說書不僅僅只能被閱讀,它還會在什麼情況下有效呢?書牆顯然不是合理的呈現方式,它是個雜糅的東西。我們得把書變成一種材料,放到當代藝術的範疇中。請看:

01

1919年,杜尚寫信給他新婚的妹妹,送了他倆一個新婚禮物,就是在信里指導他們「如何把一本幾何學著作懸掛在家中的窗戶上,讓清風翻書、選擇問題、掀動頁碼,把書頁撕扯下來」。*

02

墨西哥藝術家Jorge Méndez Blake的一件作品同樣選用了書與牆這兩個意象,一本書在修砌牆基時被壓在了底下,這本書是卡夫卡的《城堡》。

?左右滑動?

03

2015年,瑞典藝術家Susanna Hesselberg在草地上挖了個旱井,利用鏡子和書籍製造了一個地下小圖書館,用來緬懷她死去的父親。這個展名為「When My Father Died It Was Like a Whole Library Had Burned Down」。

?左右滑動?

04

2017年卡塞爾文獻展上,阿根廷藝術家Marta Minujín用10萬本禁書搭建了一座帕特農神廟,展覽結束後觀眾可以把禁書帶回家。

?左右滑動?

還有很多類似的裝置。站在讀者這一方,你們得幫著我取消書牆的實用價值,真的,能用的就那幾層還沒個正經的樣子。然後你們還得幫我留點心,看好它背後的意識形態,可別叫它亂蹦亂跳。

現在我帶你們走到了當代藝術這裡,這下好了,可以放下書籍帶來的負擔了,這個展覽在反抗什麼,那個展覽在回憶什麼,這難道不是再正常不過的事嗎?

試想一下,如果我們也能在書牆上做點文章……我是說動點歪腦筋,打個擦邊球……不是那種把書籍理整齊的操作,而是想點方法,給你們做一個展……如果這也算是一種消解的話,一個彌補,讓「書牆」這玩意兒不至於淪落到無可救藥的地步……

最後,我向各位展示個意外發現,這世上還真的存在實用性質的書牆。在日本橫濱,建築師把住宅的牆壁變斜,這面牆成了一個大書架。這是個可以攀爬的書牆,傾斜的外壁既能排雨,還能防地震。

不過,不在書店裡,不在公共空間里,而是在家中,那麼我們還會稱其為「書牆」嗎?

-EN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拉丁區 的精彩文章:

TAG:拉丁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