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九一八事變後,張學良為何不抵抗?

九一八事變後,張學良為何不抵抗?

張學良是一位頗具爭議的世紀老人,既有功,也有過。但東北的快速淪陷,始終與張學良有撇不清的關係。無論是奉行「不抵抗政策」,還是自己決定不做抵抗,造成的損失都是無法挽回的。那麼,如日中天的張學良,為何不做抵抗呢?


1.中東路事件後,張學良吃了蘇聯的虧,因此想明哲保身

張作霖死後,張學良獲得了奉系軍閥的統治權。年少得意的他,打算奪回蘇聯手在東北的特權。當外交手段未能奏效時,斷然採用了武裝鬥爭。不過,東北軍在蘇聯面前一觸即潰,算是吃了大虧,損失慘重。

此事一出,張學良變得謹慎了許多,這讓他明白,列強的實力同國內的各路軍閥並不是一回事。也正因如此,張學良對日本還是懷有一定畏懼的。所以說,張學良面對日本的挑釁,更傾向於退守。


中原大戰後,張學良佔據了華北部分富庶地域,能有退守的空間

在1930年的中原大戰中,張學良看準時機,在蔣介石即將勝利時果斷入關,趁機佔據了華北四省的大部分地區,把北平、天津、濟南等大城市控制在了手中。而這一地區,成為張學良的新辟的勢力範圍。

在獲得了華北的部分地區以後,張學良算是有了退守之地。試想,如果作為一路軍閥,如果沒有退路,也不會輕易放棄東北。從一角度來看,新得的華北,有些迷失了少帥的心智。


張學良自己也沒有想到,日本會玩真的

九·一八事變後,其實張學良和日本都在做試探和評估。日本也沒有想到張學良會輕易撤退,能夠輕易獲取東北;而張學良則沒想到,日本的進攻不僅來得快,而且來的猛,更為重要的是,這根本不是一次像以往一樣的小規模衝突,而是大規模的侵略戰爭。

不過,當張學良意識到這一點時,為時已晚。東北陷入敵手之後,張學良也很悔恨,正義如此,隨著華北局勢的緊張,他才發動了西安事變,主張對日作戰。

以上幾點,應該是張學良沒有在第一時間堅持抵抗日本的主要原因。而不抵抗帶來的直接影響便是,日本很快佔據了東北,進而導致了不可挽回的悲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趣談古今歷史 的精彩文章:

戰爭史上有哪些bug一般的存在?

TAG:趣談古今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