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最解氣的一次農民起義:殘酷殺掉一個人,全中國卻歡慶

最解氣的一次農民起義:殘酷殺掉一個人,全中國卻歡慶

清初,山東淄博發生了一場涉及幾個縣的農民起義。要輪規模和破壞力,在中國幾千年轟轟烈烈的農民起義史上不值一提,但是,這次起義殘酷殺掉了一個人,卻讓當時的全體中國人大快人心。

謝遷起義。請牢記這個名字。

一、

謝遷,山東淄川縣高苑(今山東省淄博市高青縣)田鎮人。田鎮,是戰國時期齊國壯士田橫的家鄉。劉邦奪取天下後,田橫率五百死士逃亡海島集體自殺,上演過中國歷史最壯烈的一幕。

謝遷,也有一顆死士的心。

謝遷出身貧寒,年輕時孔武有力,是明末淄川縣進士韓源的護院,一直跟隨其上任,後來韓源罷官,謝遷就護送他回到家鄉。順治元年(1644年),明朝滅亡,韓源一家投順了清朝,謝遷從此「與主相左,有隙」。

順治二年(1645年)六月十五日,多爾袞頒發「薙髮令」,規定:「全國官民,京城內外限十日,直隸及各省地方以布文到日亦限十日,全部薙髮。」

明朝人方巾大袖,雍容儒雅,一旦被清軍強迫剃髮易服,民族情緒遭到了前所未有的侮辱,全國各地強烈抵抗。清軍則用「留髮不留頭」的野蠻屠殺政策來回應,揚州十日、嘉定三屠……腥風血雨。

說起清朝的「薙髮令」,始作俑者卻是個明朝官員:謝遷的淄川老鄉,臭名昭著的孫之獬。

二、

孫之獬,字龍拂,山東淄川人,明末官員,擔任過兵部尚書,曾依附閹黨被士林所不齒。清軍入關後,他立刻投靠清廷,官至禮部左侍郎、翰林院侍講學士。

這個文人非常無恥,是第一批剃髮的漢族投降官員。

《清史稿·馮銓傳》載,孫之獬、李若琳與馮銓「皆先剃髮」,而且孫之獬全家「男婦並改滿裝」,在當時被滿漢臣子都看不起。

明末文人王家楨在《研堂見聞雜記》記載道:「有山東進士孫之獬,陰為計,首薙髮迎降,以冀獨得歡心。乃歸滿班,則滿以其為漢人也,不受;歸漢班,則漢以其為滿飾也,不容。於是羞憤上疏,大略謂陛下平定中國,萬事鼎新,而衣冠束髮之制,獨存漢舊。此乃陛下從中國,非中國從陛下也。於是削髮令下,而中原之民,無不人人思挺螳臂、拒蛙斗,處處蜂起。」

孫之獬「羞憤上疏」,導致「削髮令下」,說中國百萬生靈遭到清軍屠殺,都是孫之獬的一席話造成,或許有點誇大,但此人貪慕富貴,無恥之尤,是被世人蓋棺定論的。

孫之獬的仕途並不如意,清廷不久以「久任無功,市恩沽譽」,將他革職為民,灰溜溜回到淄川家鄉。

三、

1646年冬,在「薙髮令」的刺激下,謝遷率領民眾揭竿而起,先後攻克高苑縣、長山縣,處死清朝知縣和土豪地主,將糧食分給當地貧農,很快聚集了數千人,被清廷稱為「山東第一巨寇」。

1647年6月13日,謝遷起義軍攻陷了淄川縣,「薙髮令」的首惡孫之獬落到了手裡。

據《淄川縣誌》記載,孫之獬家有八人遇難。大兒子孫珀齡、二兒子孫琰齡和三個孫子都被義軍砍死,兩個兒媳和孫女跳井自殺。

而《研堂見聞雜記》則詳細記載道:「首將之獬一家殺死,孫男四人,孫女、孫婦三人,皆備極淫慘以斃。而之獬獨縛至十餘日,五毒備下,縫口支解。」

用針線縫住嘴巴,大卸八塊——質樸的義軍用如此殘酷的方式,殺掉了他們心目中的無恥漢奸。

謝遷起義勢單力孤,很快就被清軍鎮壓了,謝遷壯烈犧牲。但是,這支義軍的舉動卻讓全國大快人心。清代筆記記載:「山東布衣謝遷,起義兵入淄川,之獬合家慘死,聞者快之。」抗清大儒顧炎武更是寫了一首《淄川行》慶賀:「鼓逢逢,旗獵獵,淄川城下圍三匝。圍三匝,開城門,取汝一頭謝元元。」

值得一提的是,孫之獬死後,清廷並沒有給予任何旌表和撫恤。可見,此人人格之低下之死不但觸犯民意,而且不受清廷待見。

看到一則2016年的新聞,錄之:

據山東廣播電視台新聞中心《早安山東》報道,民警趕到案發現場後發現,墓穴邊上有一個直徑六十公分、深約3米的洞穴,周圍散落著一些作案工具,和一些礦泉水瓶、煙頭。據史料記載,孫氏墓園建於明朝,距今已有400年的歷史,去年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其中最為著名的人物,當屬明末清初的兵部尚書孫之獬。

參考資料:《研堂見聞雜記》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快哉風 的精彩文章:

日本另一個「羽生」:比冰上王子更天才,前無古人的人生贏家
麥子熟了,鬼子來了:日軍「掃蕩」中國村莊的老照片

TAG:快哉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