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生水起!湖湘武林高手知多少
長沙晚報記者 寧莎鷗
近日,湖南省武術協會第六屆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在長沙召開,來自全省各市州的500多名「武林高手」與會。近幾年,全省武術事業發展風生水起,武術進校園、武術推廣普及活動開展得有聲有色,湖南武協也接連被評為全國武術段位制推廣先進單位、全國群眾體育先進單位、全國群眾武術工作先進單位。
湖南人素來尚武,《淮南子·兵略訓》中就有言:「楚地大人眾,卒民勇敢,貴人爭佩以劍,軍民上下崇尚講武。」馬王堆出土的《導引圖》也記載了古人徒手操練的情形。可見,湖湘子弟對於武術的熱愛有史可證,這種熱愛也一路傳承至今。
1
清朝湖南出了2014名武舉人,領先全國
從隋唐始,歷代朝廷選拔人才都信任科舉,但這裡所說的科舉,主要是指文舉,其實在文舉之外,唐代開始已經有了武舉。兩宋期間,湖南中武舉者只有3人,到了明代,湖南共有12人中武舉,人數並不多,這也與當時社會「重文輕武」的習慣分不開。
時間來到清代,朝廷對武舉的重視超過了之前所有朝代,而武舉制度無論參與人數還是規模都在清代達到了高峰。
清朝的重視與湖南人尚武傳統一結合,湘人參加武舉的情況也大為改觀:湖南籍考生成了每年放榜的主角之一。清朝武舉分四個等級,初級為童試,在縣、府進行,考中者為武秀才;次級為鄉試,在省城進行,考中者為武舉人;三級為會試,在京城進行,考中者為武進士。四級為殿試,會試後已取得武進士資格者,再通過殿試分出等次。根據資料記載,清朝武舉中,湖南共有2014人考中武舉人,在全國排名第一,其中更有107人考中武進士,光長沙、善化兩縣就出了周於愷、王玉熊等17名武進士。
賀龍的祖父賀良仕就是個武舉人,能駕高馬、挽強弓,有一身好武藝。其堂曾祖父賀廷壁也自幼習武,練就了一身本領。洪秀全領導的太平天國起義軍進入湖南,各地農民紛紛響應,組織武裝與太平軍一起同清軍作戰,在桑植首先舉義的就是賀廷壁。他率領幾千農民起義軍攻破桑植縣城。這段故事也被編入了當地的戲文中,成為桑植無人不曉的故事。
清朝武舉的考試方法比較講究,共分三場,第一、第二場試弓馬技勇,稱為「外場」:第一場試馬上箭法,馳馬3趟,發箭9枝,3箭中靶為合格;第二場考步射、技勇,步射9發3中為合格。第三場則試策論武經,稱「內場」, 相當於文化課考試。大家對於武人的印象,都是有勇無謀、肚裡缺少墨水,清代的武人也大多符合這一印象,因此對當時的舉子來說,第三場策論成為了他們最頭疼的部分。港片《武狀元蘇乞兒》中就對清朝武舉有幽默生動的描述:周星馳扮演的蘇燦外場皆能順利過關,而內場策論卻請人代筆。湖南文化源遠流長,自古就有「不到瀟湘豈有詩」的聲譽,湖南人在技巧項目上又有天生優勢,近現代在羽毛球、體操等技巧項目上名將輩出,不知道這兩點有沒有幫到當時的武舉考生,助力湖南成為清朝武舉人人數最多的大省呢?
2
上世紀「顧柳大戰」沒打成,卻轟動全國
上世紀30年代,湖南武術迎來又一高潮。當時擔任湖南省政府主席的是醴陵縣人何鍵,他自幼習武,具有較深造詣。1929年至1937年何鍵主政時期,大倡國術,先是創辦了「四路軍技術教導大隊」,又在原湖南巡撫衙門舊址(今又一村附近市青少年宮)創辦國術俱樂部,親任俱樂部主任,大力培養人才。此外,他還在全省各地建立30多所市縣級國術館或國術訓練所,支持成立湖南省會民眾國術俱樂部和精武體育會湖南分會等組織,實行軍隊、政府、社會三管齊下的武術推廣措施,推出「武術軍事化,軍隊武術化」,湖南武術進入一個高潮期。
湖南在1931年9月和1932年10月分別舉辦了兩屆國術省考,選拔準備參加1933年全國國術考試的人才。這一考試不僅吸引了青壯年習武者,很多老將也紛紛上台打擂。在第二屆省考中,就有來自岳陽縣62歲的陳凱勝、來自寧鄉60歲的劉春齋等人登場。大會統計,共有20位年齡超過50歲的老將參加考試。
兩屆國術省考,長沙成績斐然,1931年,長沙運動員唐徽典、陸佔山、黃忠義包攬前三名,1932年長沙又有3人獲得名次。在1933年的國術國考中,長沙選手楊達、易紹民也表現出色。1936年第六屆華中運動會上,長沙市還派出武術隊做了武術表演,贏得了全場掌聲。
當時的武術考試不像如今走套路,而是實打實的擂台PK,正如《一代宗師》中梁朝偉扮演的葉問所言:「錯的,倒下;對的,站著。」 唐徽典在第一屆省考中的頭名就是真真正正打下來的。
根據記載,當時唐徽典與陸佔山會師最後的決賽。擂台在省教育會中山亭舉行,圍觀者人山人海。陸佔山先發制人,一通猛攻,打得唐四處逃竄。觀眾也大都看衰他,說他不如認輸保命。哪知道唐徽典平地起驚雷,一個閃身躲過陸的絕招,趁機一摔,將對手掀翻在地。
這一戰可謂唐徽典職業生涯的高光時刻,他後來還捲入了轟動長沙的顧、柳比武事件。
顧即顧汝章,江蘇阜寧人,自幼跟老師修習少林武功,精通鐵砂掌,傳他左手持10塊磚,右掌一拍,10塊磚便應聲一分為二。作為武林名宿,顧汝章足跡遍布大江南北,當時受何鍵之邀,任湖南國術館總教官兼教務科長。
柳即柳森嚴,是長沙民間的一個拳師。他自稱6歲隨清風道人學過仙法,刀槍不入,常「赤足草鞋,身著長袍,手拿包袱雨傘,坐在黃包車上,滿城橫衝直撞」,江湖傳言他曾「反手接飛鏢擋暗殺」。不過一些真懂功夫的人都對他不屑一顧,說他只是跟一個雲遊道人學過一點三腳貓的功夫。
柳森嚴知道唐徽典拿到省考頭名後便投靠了唐。不過唐徽典雖然成名,但並未得到何鍵重用,只拿到了一個名譽教習的虛職。柳森嚴聽聞後很失望,便與唐徽典商議出了一招。
什麼招呢?當時顧汝章聲名很盛,兩人便向顧汝章下了戰書。顧汝章來自江蘇,是北拳的代表,柳森嚴則聲稱代表「湖南武林」,儼然南拳代表。這一事件經報紙報道後,在全省甚至全國都傳開了,大家都等著看北拳和南拳誰更厲害。
其實柳森嚴並沒有自信能贏對手,此番挑戰其實也是他與唐徽典自抬身價之舉,雙方約定在第二屆國術省考中「單開一場」,卻料定何鍵不會同意。
事情發展果如柳和唐所料,單開一場的特例被何鍵否決了,不過他特批柳森嚴參加省考的資格,依照賽制,柳如果能順利晉級,便能與顧汝章在賽場上碰面。
可惜柳森嚴還是學藝不精,在比賽中段就被對手擊敗,最後只被評定了個第16名,萬人期待的柳顧大戰、南拳迎戰北拳未能發生。柳森嚴仗著有幾分拳腳,欺行霸市,最終被槍決,這是後話。
這一時期,湖南還是出現了不少名副其實、武功高超又不恃強凌弱的真正高手,長沙拳師王潤生便是一例。他曾留學日本,擊敗過不可一世的日本柔道家田野清夫,大揚國威。回國後又繼續推廣武術,大家以「拳王」稱之。
杜心五,湖南省慈利縣人,生於1869年,9歲開始習武,到13歲便有了名氣。後來,他經四川峨眉山異人徐矮師指引,又得劉神仙執教,苦練自然門功法,掌握了輕功與速行術,被譽為「神腿杜心五」。他18歲開始在四川鏢局當鏢師,走南闖北,行俠仗義。辛亥革命時期加入同盟會,為孫中山及同盟會做護衛,杜心五因此也有了「中華第一保鏢」的美稱。
湖南還出了一位有名的武術著作家向愷然,平江縣人,筆名「平江不肖生」。他自幼酷愛武術,6歲起學巫家拳。1905年去日本宏文書院讀書,1913年與王潤生在長沙創辦「湖南國技學會」,邀請名師歐陽月庵等教授武術。1917年開始寫武俠小說及武術著作,著有《俠義英雄傳》《江湖奇俠傳》《拳術》《國術理論》《太極徑中徑》等。
3
如今百萬學生參加段位武術習練,「湖南模式」獲肯定
1949年之後,國家將民間流傳的武術作為體育項目予以推廣,去其糟粕,取其精華,湖南武術不斷發揚光大。1952年,長沙市成立業餘武術運動委員會,由向愷然負責。1958年,省體委在全省各地選調一批優秀民間武術骨幹,組成了湖南省武術代表隊,並在首屆全運會上進行了武術表演。1979年,省武術隊已有運動員31人,在歷屆全國武術比賽中屢獲殊榮。
進入新時代,人們需要「動手」的時候少了,武術也似乎「老」了,很多武術被納入非物質文化遺產,面臨著尋找傳人、傳承發展的問題。近年來,湖南省武協也有意去梳理武術源流,保護、發揚、推廣傳統武術。2016年,湖南舉辦了一場武術傳統門派拳種研究會、傳承人命名大會,46個武術傳統門派拳種研究會及246名武術傳統門派拳種傳承人獲頒了證書。這是湖南歷史上第一次對傳統武術門派拳種及其傳承人進行資格認證。
省武術協會主席陳正培介紹:「很少有運動能形成一種文化,武術可以;很少有運動能流傳百年千年,武術可以。在當今這個時代,即便武術的競技、對戰意義不像過去那樣突出,武術在全民健身上的意義也不容忽視。省武協將不遺餘力推廣普及武術,將武術打造成全民健身的主力軍。」褚氏太極拳傳人曾明告訴記者:「每個練武之人都有將門派發揚光大的夢想,開館收徒這條路並不好走,但我們義無反顧、不改初心。」
2016年湖南還承辦了第三屆中國武術段位制國家考試,這也是1949年以來湖南首次承辦武術「國考」。在本次考試中,湖南有46人獲得國家武術七段,使全省獲得武術高段位人數在全國排名躍居前列。隨後,經中國武術協會高段位評審委員會評審,中國武術協會副會長、梅山武術掌門人晏西征成功晉陞中國武術最高段位九段,填補了湖南武術最高段位零的空缺。晏西征年過七旬,但每日練拳是雷打不動的習慣,晏西征說:「我們打拳的有句話,叫『一天不練自己知道,兩天不練行家知道,三天不練大家知道』,說的就是要堅持、刻苦勤練。」
武林名宿如此勤奮,年輕人也不敢怠慢。近幾年,通過體育、教育部門的全力合作,湖南武術段位制進校園工作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2016年,湖南先後舉辦了武術骨幹教師培訓班2期,培訓骨幹教師600多人。目前全省500多所大、中、小學被授牌為武術段位制推廣學校,100多萬學生參加段位武術習練。 「湖南模式」也得到了教育部體衛藝司、國家體育總局青少司的充分肯定。
延伸閱讀
湖南知名武術派別
湖南少數民族眾多,境內有苗族、土家族等,這些少數民族的傳統武術與楚漢武術大異其趣,像湘西就流傳著各種苗拳和土家拳。湖南山地丘陵眾多,勞動人民根據平時的勞作以及山間動物的動作創立武術,比如一些拳種中就存在著猴拳、貓拳、雞形拳等,還有根據龜、牛的動作創造的龜牛拳等。下面就來介紹湖南知名的拳種。
1.巫家拳。巫家拳是湖南主要拳種,此拳以勇為先,不避生死,乘空而進,見隙必攻。巫家拳是清代巫必達所創。巫必達少年時代習南少林拳,後走南闖北,尋師學藝,深得武當內家拳法精妙,獨創巫家拳。乾隆末年,在株洲、湘潭一帶授徒。辛亥革命領袖黃興、「鑒湖女俠」秋瑾都先後練過巫家拳。巫家拳傳藝授徒崇尚武德,有「狂妄、輕浮、忘恩負義之徒不教」的戒律。
「巫家拳雖是一種技擊術,但在運動中處處體現著文化哲理、修身之準則,也蘊含著生活的智慧,表現出一種處事方式。」巫家拳傳人顏亮鳴如是說。如今生活節奏快,現代人容易浮躁,習巫家拳,可滌盪心靈、通經活絡,練就一身浩然正氣。
2.梅山拳。梅山拳誕生於湖南新化縣,新化縣舊稱梅山,古時亦稱為岩邑。梅山拳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套路短小精悍,手法勇猛剛烈多變,有「來如暴風驟雨,去如風捲殘雲」之說,主要套路有77個。梅山拳在湘中地區流傳甚廣。
3.埃山子午棍。子午棍為湖南地方著名棍術,由20世紀30年代任湖南省國術訓練所棍術教官的范慶熙、范志桂兩兄弟傳出。因兩兄弟將此棍法練得出神入化,與湖南另一位了不起的武術家王潤生所習八拳被世人譽以「王拳」稱號一樣,范氏兄弟所創此棍術被湖南武林冠以「范棍」美稱,兄弟兩人亦被眾人贊為「棍精」。
4.自然門。晚清年間,神州大地習武之風盛行,武林中的新門新派也不斷湧現,作為近代武林名拳之一的自然門武術也是創始於此際,始祖就是世稱徐俠客的徐矮師。湖南籍武術名家杜心五就師從徐矮師,相傳是自然門內功的創立者。自然門內功主以無中生有,以氣為歸,不失自然之本旨,自成一體,被譽為當今武林界奇技。
寧莎鷗收集整理


※來,與雷海為彭敏暢談「詩和遠方」
※美公告對台潛艇「營銷核准證」 國防部:停止一切對台售武
TAG:長沙晚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