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一個英國人捏造的中國愛情故事|大象文摘

一個英國人捏造的中國愛情故事|大象文摘

本文由公眾號「牛飲」(ID:tanboniuwechat)授權轉載,歡迎點擊「閱讀原文」訪問關注。





撰文 / 譚伯牛









有位朋友收藏了一些老照片,準備辦個展覽,命我選出一些照片,並寫幾句簡介。其中一張是美國Keystone公司在1920年代發行的立體照片,畫面主體是一所水中的樓房,通過曲橋連到岸邊,平平無奇,固擬放棄,瞄一眼照片的說明,卻生了興趣。








說明雲,此地在上海,是一個著名的東方愛情故事曾經發生的地方。照片背面還有詳細介紹,略謂,自東印度公司從事中英貿易以來,從中國出口到西方的瓷器,尤其是青花瓷碟,很多都印著柳樹圖樣(willow pattern),表現的正是一個凄美的古代中國愛情故事的場景。及至晚近,這個故事隨著瓷器貿易傳遍了歐洲與北美。攝影師從美國來到上海,向土著朋友詢問故事在何處發生,答案竟然近在眼前,說就是照片里的這所樓房。然而圖片說明只提示了上海這個大地方,以及這所樓房的英文名,Willow Pattern Tea House。




不忙確定具體地點,先想想,不論大傳統還是小傳統,吾國有這個以柳樹為象徵的典故嗎?答案是沒有。這個東方傳奇故事,是西方朋友杜撰的。



一般認為,是英國陶藝師Thomas Minton(1765-1836),於1790年,第一個在瓷碟上畫出這個故事。自此以降二百餘年,迄今風流不歇,一直有人在瓷碟瓷杯瓷壺及其他瓷製品畫這個故事。






Thomas Minton




構圖要素如次:白地藍花,整體風格似國畫;畫面中央是一株柳樹;右邊有一幢大房子,考慮到西方工美師大多不擅描畫中國木築,建議房頂務必繪作北京西客站式,如此則無論門窗牆壁成何模樣,到眼即知為「中國風」矣,其左有一間小屋,其右雜花生樹,不可大過柳樹;前景通常是竹籬笆,按,國畫中配竹籬的皆是茅屋,此則飾以豪宅,蓋非如此不顯洋氣也;柳下有一橋,橋左設一亭,橋上必繪三人,從左到右,第一人手握一尺,第二人手拎一包,第三人手揮一鞭;從橋上看去,水中有一舟,舟子揚帆,向右方行船;舟後有一島,島上有屋一二所;最後,表現這個題材,一定要畫兩隻鴿子,在柳樹上相向而戲。






This illustration is from the public domain book, The Book of Knowledge, The Children』s Encyclopedia, Edited by Arthur Mee and Holland Thompson, Ph. D., Vol II, Copyright 1912, The Grolier Society of New York. The original copyright for these books was 1899.




接下來可以解釋這幅畫。可想而知,一定比Minton早,至少在英國就風傳這個故事:有位中國官老爺,或在稅務部門,或在海關任職,有權有錢有豪宅。他有一女,名Koong-se,聰明又美麗,有一仆(在賬房工作),名Chang,勤勞又忠誠。官老爺為女兒擇定一門親事,嫁給一位公爵(Duke),訂在柳樹開花那一天舉辦婚禮。誰知Koong-se與Chang日久情生,決定在婚禮前夕舉辦私奔。公爵開著遊艇,滿載珠寶,來迎娶新娘,卻不知他的珠寶與遊艇,充了私奔情人的交通工具與生活費。私奔也不是毫無風險,所以會出現橋上老爺手執鋼鞭追打亡命鴛鴦的畫面。到底還是跑脫了,情人駕舟尋到一島,開始了幸福的生活。遺憾的是,故事還沒完。公爵一直不能忘情,邏卒四齣,追捕逃人,數年後,終於跡其所在,勢必加害。眼看有情人雙雙殞命,老天爺突然現身,據說是被這段狗血故事所感動,悍然施法,將情人化作兩隻鴿子,長生不老,永不分離。




這就是Willow Pattern的故事。





K

oong-se by 

Kandise Adams




再回到現實,看看為何上海是這個傳奇發生的地方,以及老照片拍的到底是上海何處地方。答案也很簡單。因為鴉片戰爭以後,上海成為外國人密度最高的地方,而他們幾乎都來自歐洲與北美,對著willow pattern瓷碟吃過成千上萬頓飯,一旦遊覽上海城鄉,發現某處風景與菜碟相似,豈不十分感動?上海雖設租界,領風氣之先,在審美,尤其在租界以外的建築審美,仍會保留很多中國特色,而歐洲碟畫早在數十年前就提煉了中國特色的審美要素,訓練出那麼多紙上談兵的中國文藝愛好者,一旦相遇,豈有不一拍即合之理?當務之急,已是找出Willow Pattern Tea House在哪裡。





有事不決問谷歌,答案立即出來了。原來上世紀初有不少國外發行的類似照片與名信片,皆謂此地即上海豫園湖心亭。






晚清豫園老照片



再看上海人民美術社於1979年出版的《豫園》畫冊。封底是湖心亭與九曲橋,雖拍攝角度不同,然一望即知,不同照片拍的恰是同一處地方。只是,此地在明代稱鳧佚亭,清代更名湖心亭,中設茶樓,初名也是軒,近代改為宛在軒,並未有過帶「柳」字(willow)的名稱。想來是在滬西人以其便於稱呼,遂以代稱?非也。






《豫園》封底




英國小說家立德(Archibald Little)夫人嘗於1880年代逛過豫園,她說:




上海最好的地方莫過於茶園。茶園遠看像英國柳葉圖案碟上的圖畫,有水,有橋,還有亭子和假山」(王成東譯《穿藍色長袍的國度》);



這段話提示了何以湖心亭被稱為Willow Pattern Tea House的原因,原來是豫園荷花池這一帶的風景酷肖歐美人士習見的青花瓷碟上的圖樣,以此,儘管知道這座水上建築的正名是湖心亭,偶爾也拼作Huxinting,他們卻更願意將現實里的建築當作傳說中的樓台,並連現實的名稱也要少說,以免干擾美好的想像。而杜撰Willow Pattern Tea House這個名字,欲令實在給虛構讓位,眼底如是,心中如彼,則不妨將其戲譯為「柳如是樓」,似較勝於「柳樹紋樣茶座」矣。






晚清豫園老照片




更贅數語。看到前述那張照片前,根本不知道這個只在西方流傳的東方愛情故事。兼未去過豫園,故於立德夫人所說「茶園遠看像英國柳葉圖案碟上的圖畫」,毫無所動,也不能聯想何以近百年前美國攝影師見到吾人常見的曲橋湖亭會那麼激動。




惟須向人介紹照片,不敢安於己之昏昏,才去查了一輪資料。陋見所及,目前對這個話題最有乾貨又能啟人思致的文章,應是紐約大學Joseph J. Portanova教授所撰《Porcelain, The Willow Pattern, and Chinoiserie》。




Joseph J. Portanova




只恨鄙人英語太濫,有幸遇見佳作,卻不能詳盡介紹,只敢介紹一點。即如作者所謂,柳樹圖表現的中國,不是真的中國,是被曲解的中國;不僅事先被曲解,事後還能曲解。譬如,故事裡的官老爺被設定為稅務或海關官員,大概影射英國人赴華經商,常在廣東碰到的腐敗的清國官員,而情人化鴿,則象徵著西人最終的勝利,因為情人隱居的小島恰能暗示鴉片戰爭後被割讓給英國的香港。




從1790年到1840年,一幅「年畫」乃能面目全非如此,而自1840迄今,途中多少重要關頭,人心思潮,常有大變,是不是能生出更多的闡釋?竊謂不論如何解讀,倘能輔以不同時期的思想史材料,皆非無稽之談,皆所樂觀。








按,此文撰成,請許東明兄過目,乃據

Portanova氏論文與其他史料,指正數處,匡我不逮,銘感不已。這次在公號刊出,謹將明兄的勘誤條列如次:






「柳如是樓」青花圖樣的首創者,據 Portanova 引證,認為應是英國化學家、西什羅普郡 Caughley 瓷業創始人 Thomas Turner (1749-1809), 

Thomas Minton 當

時是他廠里的學徒刻工。而未來 Minton 之名大著,可能是因為當時的設計專利保護制度尚未完善。


關於青花圖樣的摹本,有採集中國元素合成說 (Watney, p. 121, 137),耶穌會中國景觀印品說 (Simpson, p. 21; Copeland, p.1; Miller, p.273; Macintosh, p. 172), 中國織錦圖案說(作者)三種說法。


Portanova 

認為,這則捏造的中國古代民間傳說,最早可追溯至十八世紀,成型則在1849年。這個故事甚至被編為韻文供小童傳唱(Neale, p. 73)。 即使不是瓷廠為營銷而捏造了故事,瓷器因這傳奇故事而大賣卻是事實,而大賣之瓷器亦使這傳奇故事更加流膾人口 (Watney, p.121; Mudge, p. 162; Copeland, p.1)。


故事的結局:二人俱殞命,為追殺者所害(一說 Chang 被追兵所殺,Koong-See 舉火自焚,又或雲二人俱為追兵舉火焚屋而亡),而上天感於其事,令二人化鴿相伴而得永生。







東明兄提到的「韻文」,我也找到了。





The Old Poem




Two birds flying high,


A Chinese vessel, sailing by.


A bridge with three men, sometimes four,


A willow tree, hanging o"er.


A Chinese temple, there it stands,


Built upon the river sands.


An apple tree, with apples on,


A crooked fence to end my song.






還找到一些奇怪的東西。碟子就不用說了,這是常見的畫風








不常見的也有






奇怪的是這些,譬如時裝






Rachel Snider :The Tea Project,2011




譬如抱枕








譬如迪斯尼在1930年代製作的動漫




譬如1980年代風靡一時的Commodore 64遊戲




譬如愛爾蘭搖滾女歌手

Dolores O"riordan在2007年創作的同名歌曲




譬如2011年的同名電音趴




譬如2014年德比劇院的話劇




。。。




可是,當我辛苦將這些視頻從youtube下載,發現騰訊視頻不能上傳了!




僅能從公號後台傳一個英國小朋友在 Dorchester Arts 花兩天時間做的一個動畫片,看看他們的演繹:








其他精彩視頻,下次再看吧。我折騰不動了。。。






大象文摘是我們的新欄目。




在這個話題無孔不入且熱愛閱讀的新媒體編輯部,我們經常在各種五花八門的公眾號上,遇到或曲高和寡或趣味小眾、但非常有意思的新鮮玩意兒。




現在,它們都將一一出現在這個欄目里。




我們也隨時歡迎您的參與,留言向我們推薦您讀到的低調好文。




本文由公眾號「牛飲」(ID:tanboniuwechat)授權轉載,歡迎點擊「閱讀原文」訪問關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象公會 的精彩文章:

博物館禁止拍照,真是為了保護文物?
不是東北人選擇了海南,而是海南選擇了東北人|大象公會

TAG:大象公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