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一篇 Nature 論文,還了這個男性的清白|Nature 自然科研

一篇 Nature 論文,還了這個男性的清白|Nature 自然科研

本文由《Nature 自然科研》授權轉載,歡迎點擊「閱讀原文」訪問關注。









1983年紐約街頭的一場同志大遊行中,有人打出了「艾滋病—我們需要研究,而不是歇斯底里!」的橫幅。



Barbara Alper/Getty Images




本周《自然》在線發表的研究

1970s and "Patient 0" HIV-1 genomes illuminate early HIV/AIDS history in North America

稱,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1)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從加勒比地區「空降」紐約市,導致了艾滋病在北美的流行。這項研究結合了歷史和基因組分析,還給了被誤認為是「零號病人」的男性清白。




感染與男性發生性行為的男性的HIV病毒株HIV-1 M組B亞型在北美的出現標誌著HIV/AIDS疫情的轉折點,但人們尚不清楚其這一事件的具體細節。因為美國在1981年證實這種疾病

之前,並沒有針對北美M組進行樣本採集和歸檔,已有的M組樣本是采自非洲的Z321B病毒株。這導致一直以來都沒有針對北美艾滋病早期傳播的綜合性基因組分析。




美國亞利桑那大學的Michael Worobey及同事在這

項針對艾滋病早期傳播歷史的研究中分析了貯存了三十多年的兩批男男性行為者的血清基因組,

這些血清分別採集於紐約和舊金山兩地。紐約的一批來自1984年針對HIV的專項,被采血的志願者有378人正好也參加過1978年開始的一項針對乙肝的研究;而舊金山的一批約6875名病人血清樣本是在1978-79年檢查乙肝時採集的。





面對因貯存過久而殘破不堪的血清樣本,研究者們使用大量重複擴增和分離的方法來獲取基因片段。他們將這一做法稱為「RNA氣鑽」。



Worobey et al.



三十多年過去,從血清中回收的RNA大多斷裂成很短的片段,而HIV-1的序列就存在於這些很短的片段中。研究者不得不大量擴增這些RNA逆轉錄得來的DNA短片段並進行分離,最終得到許多份互有重疊的樣本,最後測序並去除引物,組裝成一個完整的基因組。




通過組裝8個完整的基因組進行分子鐘分析,研究者得以倒推北美HIV-1的演化過程,復原北美地區艾滋病傳播過程的部分面貌。結果表明,病毒在70年代末就已經具備了基因多樣性,這十年間已經在紐約和洛杉磯傳播和變異。這些早期傳播的病毒株和海地的病毒株相似,研究者認為最早的病毒可能來自加勒比地區先前的疫情,於70年代早期傳播至美國。


 


根據該研究繪製的美國艾滋病早期傳播地圖和演化樹。


Worobey et al.




這個研究還有另一個發現:被公認為美國艾滋病傳染源頭的「零號病人」並不是真正的源頭。




人們普遍認為美國疫情的「零號病人」是一名加拿大空乘人員Gaétan Dugas。真實情況是,由於他的配合,醫療工作者得以確認艾滋病與性傳播之間的聯繫,因為這一重要發現,他們將Dugas稱為這項研究的「零號病人」。但一名叫

Randy Shilts的記者在1987年出版,描述早期艾滋病傳播的書And the Band Played On提及了Dugas,對他的描述暗示他是故意散播疫情的。Dugas作為「病源」的形象在

公眾和媒體之間迅速傳播,

因此人們至今仍然普遍相信這個故事。

即使在1984年因艾滋病死亡後的30多年,Dugas都沒能擺脫這一惡名





1980年前後的

Gaétan Dugas。


Rand Gaynor




但是研究者復原了Dugas的HIV-1基因組後表示,他們沒有發現支持他是首個此譜系HIV-1病毒感染者的證據。分析發現他的HIV-1基因組是當時典型的美國病毒株,在病毒演化樹上所處的位置比較靠後,並非HIV病毒在美國多樣性的基礎。而且70年代早期病毒剛傳播至美國時Dugas還太小,不可能通過性行為將病毒傳播給多人。

 


研究者指出,

這項研究凸顯了使用來自早期存檔樣本、置於歷史分析背景下的完整病毒基因組的重要性,如果做不到這一點,就無法發現這個HIV/AIDS疫情早期標誌性事件的詳情。他們認為,不管是「零號病人」的傳說,還是公眾在面對疫病爆發時指責某個或某些人的傾向,都很可能是無法完全消除的,但也許人們會最終明白,真正的零號病人也只是在艾滋病被確認之前被感染的數千人當中的一個。

?






版權聲明:


本文由施普林格·自然上海辦公室負責翻譯。中文內容僅供參考,一切內容以英文原版為準。歡迎轉發至朋友圈,如需轉載,請郵件 Chinapress@nature.com。未經授權的翻譯是侵權行為,版權方將保留追究法律責任的權利。




? 2018 Macmillan Publishers Limited, part of Springer Nature.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文由《Nature 自然科研》授權轉載,歡迎長按下方二維碼訪問關注。點擊「閱讀原文」閱讀英文原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象公會 的精彩文章:

張楊導演:我們這一代,都是被打大的 | 故事FM
爛牙修復指南 | 回形針

TAG:大象公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