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環保業或掀起新一輪併購重組

環保業或掀起新一輪併購重組

本文大概

4442字

閱讀需要

6分鐘

併購市場一季度表現平淡 出境併購活躍成亮點

來源:中國金融新聞網

併購市場一季度整體並不活躍,但出境併購熱潮不減。投中研究院最新發布的報告顯示,2018年一季度併購市場宣布案例數量與規模環比均出現明顯下滑,完成交易量也出現顯著下滑。報告同時顯示,受春節假期影響,一季度入境併購交易數量顯著減少,但出境併購大規模交易事件頻現,出境熱潮不減。

同樣出現下滑的還有VC/PE一季度通過IPO退出的回報金額。數據顯示,受一季度A股發行數量下降影響,且在港交所上市的中小型企業多無VC/PE背景,一季度IPO賬面退出回報金額環比大幅下跌,不過平均賬面回報率有顯著回升。

1

出境併購熱潮不減

受2月春節假期影響,一季度併購市場表現平平。據統計,併購市場宣布交易案例數量環比下降28.49%,同比增長22.67%;披露的併購金額環比下降31.69%。併購完成交易數量方面,環比下降52.84%,同比下降19.18%。

投中研究院分析師鄧桃表示,一季度的併購交易市場受到年初假期影響通常表現並不活躍,但與去年同期相比,一季度的交易規模有所上升。

入境併購交易數量顯著減少,但出境併購大規模交易事件頻現。投中研究院統計顯示,從一季度併購市場完成交易的規模佔比看,出境併購佔比20.66%,而去年同期僅為6.90%。入境併購佔比1.94%,去年同期為3.24%。

雖然一季度併購交易整體平淡,不過幾宗大型併購事件值得關注。2月,阿里巴巴集團控股有限公司擬全資收購上海拉扎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餓了么);4月2日,阿里巴巴集團、螞蟻金服集團與餓了么聯合宣布,阿里巴巴已經簽訂收購協議,將聯合螞蟻金服以95億美元對餓了么完成全資收購。阿里巴巴新零售戰略在向本地生活服務的縱深拓展上獲得重大突破。

這一收購成為2018年一季度最大一筆宣布交易的併購事件。業內人士表示,此次收購完成後,阿里巴巴將以餐飲作為本地生活服務的切入點,以餓了么作為本地生活服務高頻應用之一的外賣服務,結合口碑以數據技術賦能線下餐飲商家的到店服務,形成對本地生活服務領域的全新拓展。

中國重工收購大連重工則成為完成併購交易(不含借殼上市)的最大一單案例。2017年9月,中國船舶重工股份有限公司擬收購中國信達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等合計所持有的大連船舶重工集團有限公司42.99%股權。2017年10月,交易金額確定為1659746.48萬元。2018年2月中國重工公告顯示,本次交易已完成。

從完成併購事件的行業分布看,IT行業表現最為活躍,交易數量及規模均位居榜首。其中,規模佔比22.41%,這主要緣於360科技成功借殼江南嘉捷,該交易成為一季度借殼完成規模最大的一筆交易。製造業及互聯網緊隨其後。

2

「獨角獸」A股上市進程加速

IPO方面,投中數據顯示,全球中企2018年第一季度IPO數量顯著下滑,降至2017年以來的最低點。募資規模也出現小幅回落,但平均募資規模出現了明顯增長。受發行數量下降影響,且在港交所上市的中小型企業多無VC/PE背景,一季度IPO賬面退出回報金額環比大幅下跌,不過平均賬面回報率有顯著回升。

一季度,A股IPO過會率和審核企業家數大幅放緩。投中研究院分析師王慧穎表示,2月受春節假日影響,A股IPO春節前暫停下發批文,3月A股IPO出現多天的停滯。

對比而言,港股市場IPO表現強勁。數據顯示,一季度港股IPO數量走勢一路上揚,達到了2016年以來的峰值;而相比IPO數量的強勁態勢,港股募資規模顯著回落,整體表現較為低迷。

值得注意的是,2018年一季度共有10家中企赴美上市,其中不乏視頻網站、互聯網金融、教育培訓等細分行業的身影,但其中多家企業上市首日即實現破發。王慧穎表示,究其原因,除了與美國股市整體處于振盪期有關外,企業估值偏高且業績長期虧損導致投資者缺乏信任也是重要原因之一,再加上中美貿易摩擦,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市場恐慌情緒的蔓延。

而從中企一季度IPO行業分布看,製造業以多1起案例的微弱優勢,領先於建築建材行業的15起IPO案例。分析人士表示,自去年下半年起,建築建材行業表現亮眼,原因是香港新股市場火熱,且受益於港深創新科技園和「大灣區倡議」等重大項目,建築建材行業風頭強勁。

儘管一季度內地市場的新股發行數量、募資規模下滑,但隨著開展創新企業境內發行股票或存托憑證(CDR)試點的推出,「獨角獸」企業、新經濟公司回歸A股的進程正在加速。業內人士預計,未來會有更多重量級IPO的身影出現在A股市場。

據了解,此次試點主要針對少數符合國家戰略、具有核心競爭力、市場認可度高,屬於互聯網、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軟體和集成電路、高端裝備製造、生物醫藥等高新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達到相當規模的創新企業。

在試點企業選取標準上,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已境外上市的紅籌企業,市值不低於2000億元人民幣。二是尚未在境外上市的創新企業(包括紅籌企業和境內註冊企業),最近1年營業收入不低於30億元人民幣,且估值不低於200億元人民幣;或收入快速增長,擁有自主研發、國際領先技術,同行業競爭中處於相對優勢地位。具體標準由證監會制定。

環保業或掀起新一輪併購重組

來源:中華看點(百家號)

近期環保上市企業陸續發布2017年業績年報。雖然超七成公司預喜,但業績分化加劇現象凸顯。此外,整個環保行業「小散亂」格局仍然突出。

《「十三五」節能環保產業發展規劃》提出,提高產業集中度,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節能環保企業集團,在節能環保產業重點領域培育骨幹企業100家以上。在專家和業內人士看來,無論從政策取向看,還是從行業自身發展看,環保業加快兼并重組仍是大勢所趨,未來仍會有一輪併購重組潮。

年報業績向好但行業分化加劇

梳理已披露的2017年年報和業績預告發現,報告期內業績預喜公司達到126家,佔比逾七成;凈利潤同比增長有望翻番的公司就高達46家,顯示出環保行業整體發展良好,相關上市公司盈利持續增長明顯。

從已發布的年報來看,三聚環保、碧水源、東方園林等龍頭企業的凈利潤均破20億元。其中,三聚環保實現凈利潤25.39億元,同比增長57.02%;碧水源實現凈利潤25.09億元,同比增加35.95%;東方園林凈利潤21.78億元,同比增長68.13%。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整個環保板塊業績分化加劇。易世達、菲達環保、津膜科技等虧損嚴重,凈利潤及同比利潤增長雙雙亮紅燈。據券商研究報告顯示,凈利潤0-0.5億的公司佔比減小,大於0.5億及小於0的公司佔比增大。

在A股環保板塊上市公司中,2017年年報披露總資產大於50億元的16家企業其總利潤與歸屬母公司的凈利潤增速分別為25.3%和21.6%,而總資產小於50億元的18家上市公司總利潤與歸母凈利潤的增速則分別僅為8.2%和10.7%,大小企業之間的業績表現差異巨大。

1

行業「小散亂」格局仍存

環保行業「小散亂」格局也依然突出。從危廢行業來看,數據顯示,全國危廢從業企業近3000家,持證企業平均資質規模不足3萬噸/年,十大龍頭企業的市場佔有率甚至不到10%,危廢處理行業整體呈現散、小、弱的特點。「目前危廢行業技術設備薄弱,產能利用率不足30%,整體呈下降趨勢。」東江環保股份有限公司總裁李永鵬此前告訴《經濟參考報》記者。

環衛行業同樣分散。E20數據中心實時跟蹤的資料顯示,行業中共有5000家左右的環衛企業,但其中初步形成規模的企業僅有一兩百家。

E20環境執行合伙人、研究院執行院長薛濤在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採訪時指出,環保行業集中度相對較低,上下游企業約有五萬家左右。他具體分析稱,對於工業治污領域而言,一方面,門類龐雜、甲方分散、技術複雜,由此帶來環保企業集中度低和「小」「散」的問題;另一方面,工業排污管理升級尚不完善,未能實現超標排污零容忍,加劇了行業「小」「散」特別是「亂」的狀況。

「在市政公用領域(主要指政府付費領域),幾千個縣及市的市政環保設施運營主體本身就是天然的分散狀況。」薛濤進一步指出,2003年特許經營改革促進了行業集中度的提高。數據顯示,現在前十名社會資本在全國整體水務的佔有率已超過20%,新建垃圾焚燒項目的比例高達70%由前十名分配。但是,為投資運營企業配套的上游設備企業和其他一些以工程為主(農村環境治理、土壤修復等)的細分領域,「小」「散」甚至「亂」的情況依然明顯。

4

併購重組仍將持續深化

根據《「十三五」節能環保產業發展規劃》,到2020年節能環保產業將成為國民經濟的一大支柱產業,強調要提高產業集中度、增強產業競爭能力。並明確提出「要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節能環保企業集團,在節能環保產業重點領域培育骨幹企業100家以上」。

2017年,環保行業不斷通過橫向、縱向併購拓展市場和延伸產業鏈,行業內部、跨行業、跨國併購已經形成一種常態。數據顯示,2017年全國環保產業發生併購86起,涉及金額385億元。而在專家和業內人士看來,這種併購仍將繼續深化,新一輪併購潮也有望再次掀起。

薛濤指出,環保領域由於固定資產配比不高,所以行業集中度的提高進程會比其他領域更快。這個領域的擴張很多通過併購完成,而未來幾年併購仍將保持高熱度。很多小規模的環衛企業在市場化的進程中競爭力低,將在未來3年內被大量擠出或併購。

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長、首席經濟學家管清友也認為,環保行業分化和重組仍將加劇,一些龍頭企業的規模和在整個行業的佔比會越來越大。

「運營企業之間的強弱兼并和強強合併才是良性的可持續趨勢,併購將是相當長期限內不衰的主題。」薛濤表示,細分技術中小企業也有被大企業併購的案例,但更多的是眾多中小企業的自我更新和新陳代謝。優秀企業加強併購會時而發生,但直接競爭擠出劣質企業將是更普遍的情況。

不過,在專家看來,環保行業的併購也不能一概而論。復星集團重大項目部投資高級總監陳俊豪在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採訪時就表示,目前央企中從事環保產業的絕大多數為子公司,子公司之間進行專業化整合、資產劃轉從理論上雖然可行,但由於受到管理體制、考核、人事任免等方面因素影響,應該不會大範圍發生,並且這種行政化重組的效果不一定理想。

「當前發展階段仍然要鼓勵國有資本進入環保領域,關鍵是要有公平合理的市場競爭環境,使得真正有研發實力、有市場開拓與項目運營能力的企業通過市場化方式佔據更多外部市場的份額。」陳俊豪說。

而從國際經驗看,比如日本和美國,分散的市政基礎設施運營商普遍存在。即便是威立雅、蘇伊士這樣的「法國雙雄」,周圍也會集中不少中小環保技術企業為其提供配套服務和技術創新。薛濤認為,國內未來的環保產業格局,從運營角度來看無論工業還是市政集中度都會持續提高,但是各種技術細分領域會留給大量中小企業足夠的發展空間。考慮到技術創新和環保細分的內在特點需求,在這部分區域,「小散」不是根本問題,「小散亂」才是。而解決「亂」的關鍵,仍需要從環境治理效果出發的各種監管的逐步到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併購私享會 的精彩文章:

中遠恆信高峰論壇 探討產業升級前沿趨勢

TAG:併購私享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