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商業航天「快速」升空:產品周期縮短 應用領域廣泛

商業航天「快速」升空:產品周期縮短 應用領域廣泛

4月24日,在哈爾濱工業大學,與會者在觀看運載火箭模型。 新華社記者王建威攝

當前,世界航天產業規模持續擴張,商業航天已成為帶動全球航天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只有超前布局,才有可能搶佔先機。我國在商業航天領域如何謀篇布局?航天企業又該如何搶佔新航天時代的戰略制高點

4月24日是第3個中國航天日,今年航天日的主題是「共築航天新時代」,這讓業界人士又一次將話題聚焦在我國商業航天的發展上。正如國家航天局系統工程司司長李國平所言,商業航天是航天技術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是中國航天在新時代面臨的重大機遇和挑戰。

專註技術創新

航天產業是高新技術產業,技術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技術創新對於商業航天發展至關重要。近年來,我國航天企業發展迅速,一些新概念、新技術層出不窮,取得了諸多開創性研究成果。

以運載工具為例,航天科技集團正在研發一種火箭動力可重複使用的技術。「現有航天運載火箭在進入太空和到達更遠目的地的能力、成本、運行效率等方面都明顯不足。為此,中國運載火箭正在通過多種有效手段,降低進入空間的成本。」航天科技集團一院科技委主任魯宇表示。事實上,中國的火箭研製人員也一直在可重複使用航天器領域進行著適合國情的探索。這項技術的成熟可以適度降低火箭發射成本,提升火箭的市場競爭力。

在商業航天領域,市場是檢驗產品的唯一標準。2017年1月9日,由航天科工集團研製生產的「快舟一號甲」小型固體運載火箭將3顆衛星成功送入軌道。這次純商業航天發射,從簽訂發射服務合同到完成發射僅歷時8個多月,贏得了良好的口碑。依據計劃,運載能力更強的快舟十一號火箭將以「一箭六星」的方式實施首飛。快舟十一號單台產品生產周期更是由3個月縮短至1個月,綜合成本降低50%以上。中國航天科工集團總工藝師符志民認為,以「快」為特徵是未來商業航天發展的大勢所趨,只有高效靈活的航天活動才能適應市場需求。進入新航天時代,從事商業航天的企業必須圍繞「快」字下功夫,以「快」應變,不斷加大技術創新力度。

拓展應用領域

在我國海洋、野外、山林等區域,地面通信系統通常無法實現覆蓋,因此衛星通信成為唯一的通信保障。然而,我國目前尚無低軌衛星通信系統,國外比較成熟的衛星數據通信系統也未能在中國市場投入運營。中國航天科技集團順勢而為推出「鴻雁星座」,將成為首個能夠滿足基本衛星數據通信需求的系統。

「鴻雁星座」意味著這一計劃將會放飛一群「大雁」,即構建一個由300餘顆低軌道小衛星組成的「雁群」。與之相對應的全球數據業務處理中心,將可實現全天候、全時段以及在複雜地形條件下的實時雙向通信能力,為用戶提供全球無縫的數據通信和綜合信息服務。據航天科技集團所屬長城公司總裁殷禮明介紹,星座建成後,智能手機將直接進入衛星應用領域,支持用戶從地面網路切換到衛星網路,用戶終端不變、體驗不變,同時可提供兩極地區空間組網覆蓋、全球通信服務保障、天基導航授時服務、航空航海監視和支持智能終端的互聯網及物聯服務,實現「用溝通連接萬物、讓全球永不失聯」。

與之相應的是航天科工正在發展的虹雲工程。虹雲工程計劃發射156顆衛星組網,構建一個星載寬頻全球移動互聯網路。該工程在中國首次提出建立基於小衛星的低軌寬頻互聯網接入系統,「小衛星」「低軌」「寬頻」的組合設置,恰恰契合了當下航天商業化的發展需求。除虹雲工程外,飛雲工程、快雲工程、行雲工程和騰雲工程將一同構建起中國航天科工的五朵「商業航天雲」,預計投資超千億元,產出超千億元。

殷禮明有一個判斷,面向物聯網及大眾衛星通信市場,將成為衛星應用市場新的盈利增長點,將會撬動百億元衛星應用產業。星座的建設和運營,將帶動衛星製造、商業發射服務、衛星應用服務、地面及終端製造航天全產業鏈的發展,實現航天大循環。航天科工集團副總經理劉石泉表示,商業航天產業除了直接帶動衛星、運載火箭製造及發射、通信、導航設備等相關產業發展,未來還將與移動互聯網、物聯網、智慧城市建設等領域深度融合,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

優化政策環境

據國家航天局掌握的信息,現在國內從事衛星、火箭包括相關設備設施研製運營的商業公司、商業企業,有一定規模的就有30多家。「總體來看,商業航天蓬勃發展。但是,也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李國平認為,一方面,商業公司在項目選擇上,對於項目目標、項目具體功能存在趨同現象。不同公司選擇同一類項目,存在重複建設現象。另一方面,新成立的商業公司,對國家有關規定不清楚;有些公司甚至在沒有完全取得國家許可的情況下就開始運作,存在安全隱患。

商業航天的快速發展離不開政府扶持。「針對商業航天的發展,國家層面可以用四個字來描述,那就是鼓勵、有序。」李國平說,一方面,國家支持鼓勵商業航天發展。政府層面已經採取必要措施推進商業航天工作。譬如,政府將會採取與社會資本合作的方式開展國家航天空間基礎設施運營工作。

另一方面,商業航天潛力巨大,國家希望能夠有序發展。首先鼓勵社會企業、社會資本能夠儘可能地投入到衛星應用產業里來。按照有關政策法規對衛星產業鏈的描述,衛星應用產業產值是最高的,能達到整個衛星產業鏈產值的80%以上。所以,國家鼓勵商業企業、社會資本能夠充分投入到衛星通信、衛星遙感、衛星導航等不同種類的衛星應用中。

「下一步,我們在制定航天發展規劃的時候,會將商業航天發展統籌考慮。」李國平說,對於將來能夠以商業方式開展工作的,政府會放開,從商業公司採購服務。對於與國家安全密切關聯的業務工作,比如運載火箭、發動機等,在符合相關規定的條件下,也會在一定層面給予鼓勵支持。

據李國平介紹,在國家投資的基礎前沿技術研究方面,過去重點針對國家科學事業單位和大型企事業單位的趨勢將有所改變,下一步準備對具備資質的商業單位開放。此外,科技創新基地和設備設施資源也將實現雙向開放共享。「國家投資的一些大型設備設施,將來在一定條件下也可以向商業公司、民營企業開放。」李國平說。

( 編輯:王擎宇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網 的精彩文章:

《脫單告急》首映 鍾楚曦調侃董子健「拖我後腿」
王國慶:炒作「銳實力」是冷戰思維 系「中國威脅論」新版本

TAG:中國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