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古代狀元之最和被奪走的狀元

古代狀元之最和被奪走的狀元

宋代小說家洪邁在《容齋隨筆》中記載了當時具有普世價值觀的「人生四喜」與 「人生四悲」分別是:

久旱逢甘霖,他鄉遇故知。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寡婦攜兒泣,將軍被敵擒。失恩宮女面,落榜舉子心。

這「人生四喜」和「人生四悲」都提到了「分科取士」的科舉制。由此可見,科舉在古代封建社會的重要地位。

科舉制,發端於隋唐,終結於清末(1905年),大約維持了一千三百年。在這一千多年裡,科場上只決出了不超過一千名的文武狀元。從唐高祖李淵時期的第一位狀元孫伏伽,到清光緒時期的末科狀元劉春霖,這些狀元們,或在歷史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或碌碌無為。

下文將從兩方面入手,一是狀元之最,一是被奪走的狀元。

一、狀元之最

狀元是科舉應試的產物。科舉考得好,未必說明他文采最好,能力最強,對國家貢獻大,但國人的狀元情結卻是一直存在的。翻開歷史,功成名就的狀元比比皆是,如唐代武狀元郭子儀、宋代的狀元詞人張孝祥,明代狀元楊慎、清代狀元實業家張謇。但我們不得不為有些人嘆息,例如被秦檜黑掉狀元的陸遊,遭遇無妄之災而被取消及第資格的解元唐伯虎。

1.最令人敬佩的狀元——文天祥。

文天祥(1236-1283),江西吉安人(中國出進士最多的地方,近3000人),南宋末年政治家、文學家,愛國詩人,與陸秀夫、張世傑並稱為「宋末三傑」。被俘後,元世祖忽必烈親自許以丞相之職,文寧死不降。代表作《過零丁洋》、《正氣歌》。

2.文學成就最高的狀元——王維。

王維(701?-761),字摩詰,號摩詰居士,山西人。唐朝著名詩人、畫家。王維信佛學道,精通詩、書、畫、樂等,世稱「王右丞」、「詩佛」,與孟浩然合稱「王孟」。蘇軾評價其:「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代表詩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

3.最年輕的狀元——莫宣卿。

莫宣卿(834-868),廣東人,嶺南第一狀元,也是中國科舉制下最年輕的狀元,高中時只有17歲。「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這句話是指三十歲考上明經科就算年齡很老了,五十歲能夠中進士科,算得上比較年輕了。可見,莫宣卿有多厲害!

4.唯一的女狀元——傅善祥。

傅善祥(1833—1856?),南京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也是唯一的女狀元。出生於書香世家,自幼聰慧過人,喜讀經史。1853年(清咸豐三年)太平天國開創科舉女科才,傅善祥報名參加女科考試後,高中鼎甲第一名。太平天國天京事變之後,傅善祥下落不明。

5.唯二的六首狀元——黃觀、錢棨(qǐ)。

六首狀元,即縣試、府試、院試、鄉試、會試、殿試均為第一名(稱作案首)的狀元,中國科舉史上只有他們兩人得此殊榮,其中黃觀是連中六元,錢棨多次落榜。值得一提的是,黃觀在明成祖朱棣「靖難」之後,聽說建文帝已死,遂投江自殺。

二、被奪走的狀元

上述是科舉之路比較幸運的狀元們,但在歷朝歷代,有許多讀書人僅僅因為相貌、名字之類的「不可抗力」因素,不得不痛失桂冠。

其實,古代科舉這樣「以貌取士」和「以名取士」是有源頭的。早在唐代,可能不會有相貌和名字的歧視,但吏部選官的時候,如何給這些進士們安排相應的官職,還要經過「身、言、書、判」這四關。也就是說,能不能當官還要看你的相貌、口才、書法、文章和法律。因此,中進士而多年未授予官職的,同樣也不少。這也同樣影響了後世科舉制度中取士的標準。

1.以貌取士。

即便在當代社會,以貌取士的現象層出不窮,比如主播行業,「小鮮肉」和「花瓶」之類的人很容易大火,不一定需要加強的才藝,而長相不好的,要想做這行業,需要付出加倍的努力。而在古代的科舉制度上,特別是明清時期,同樣存在以貌取士。

開以相貌取狀元先河的是明太祖朱元璋。他在恢復科舉考試的第一年,將本來被定為第一名的郭翀(chōng),硬生生降為第二名榜眼,因為他覺得若是讓郭翀成為大明王朝的第一個狀元,有失朝廷顏面。有明一朝,至少五個皇帝干過這樣的事!周旋,一個長相很醜陋的人,本來初定為狀元,在樣貌「審查」一關上,被人誤以為是長相俊偉的周瑄,而有驚無險地過了關。更有趣的是,明成化年間,有個相貌平平的人叫曾彥,被人誤以為「秀偉尤異」,反而得了狀元。

在明清小說中,狀元被黜的原因也是樣貌醜陋。比如《唐鍾馗全傳》之類虛構鍾馗這個人物的小說,也將鍾馗科舉的不如意歸咎於樣貌醜陋。又如《殘唐五代史演義傳》中,將黃巢虛構成是和鍾馗一樣的狀元,同樣因為相貌奇醜而被黜,最終導致了黃巢起義。總之,明清小說反映了那個時代以貌取士的荒誕現象。

與之截然不同的是,唐宋時期明顯開明很多,對殘疾人也不歧視。宋太宗時期的王世則,家境貧寒,在上山打柴中致使腿腳殘疾,卻成為了狀元。後來,因為有人舉報說他那一科的進士虛浮輕妄,不合格者多,於是全部重考。他依舊取得了狀元,被譽為連科狀元。

2.以名取士。

古代迷信則眾多,對舉子的名字也有一定的講究,特別是狀元的名字。在唐宋時期,沒有人會因為名字忌諱而失去狀元,只是可能會由皇帝改名,人們反而以之為榮。但是到了封建專制巔峰的明清時期,有些狀元因為名字取得不好,剛好犯了忌諱,就丟失了桂冠,降了名次。比如明成祖朱棣時期的孫曰恭,因為「曰」和「恭」合起來,像「暴」字,讓朱棣想起了自己曾以暴力奪取天下,株連了很多讀書人(方孝孺被株連十族),於是讓一個與「刑寬」諧音的人——邢寬當了狀元。同理,明嘉靖帝心中忌諱別人說他冷血無情,於是將進士吳清由狀元降為探花。還有朱汝珍碰到慈禧太后剛殺掉珍妃,就很不幸地變成了第二的榜眼。而劉春霖則要感謝天下正好春旱,舉國上下盼望降雨,於是取代了朱汝珍,成了科舉制的最後一名狀元。

這些與狀元失之交臂的人,莫不扼腕嘆息!狀元之桂冠竟生生被他人摘了去!能怪自己嗎?能怪爹媽沒取個好名字,或者沒遺傳高顏值的基因嗎?他們或許只能暗自悲嘆:時也!命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宋朝 的精彩文章:

如果可以穿越,你最想回到哪一個朝代?網友:必須是宋朝!
他本是中國太監名將,打到喬峰老家,沒想卻因為一本書遺臭萬年!

TAG:宋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