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他們是民間的大國工匠,但我必須要說聲:再見!

他們是民間的大國工匠,但我必須要說聲:再見!

「磨剪子嘞,鏘菜刀……」那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時代,「個體戶工匠」作為社會生產力中每個結點,他們攜著小賬本、夾著桿秤、帶著吆喝走進千家萬戶。

他們是第一代個體戶,也是為第一代個體戶提供工具的人。

他們活在舊時光中,如今依然在堅守。

躲在北京銀街的舊時光——修表師傅張廣義

東四北大街,各種潮店中有一家9平方米的門面——「廣義修筆店」。這間1977年開始營業的古老鋪子里,90多歲的老師傅張廣義修了一輩子的鋼筆,也是改革開放第一批個體戶之一。他練就了一首獨特的點筆尖技能,在當時簡直是神乎其技,也為他贏得了」全國先進個體勞動者「的稱號。

在物質匱乏的時代,鋼筆是階級的象徵,不亞於現在的房產、名表、包包。所以無論是誰,被瞧不起的時候,中山裝的胸口別上一隻鋼筆,就有了心裡的慰藉。所以當時有笑話稱:「胸口別兩支筆是幹部,胸口別三隻筆是賣紅薯的。」在那個做生意記賬靠著紙和筆的年代,鋼筆是剛需,也是面子。

廣義修筆店的生意之好可想而知,每天清早9點,店門口就排起了小長隊。

如今修鋼筆的活少了,老師傅每天只在下午三點到五點營業兩個小時。

「我死了,這門手藝就絕了。」

做人心裡裝桿秤——桿秤匠人曾乃福

「做好一桿秤的關鍵是什麼?錙銖必較、毫釐必究。」桿秤匠人曾乃福,他和桿秤「耗」了大半輩子。在五華縣長布鎮店鋪林立的新墟中,曾乃福的手工桿秤店顯得有些冷清。數十桿大小不一的桿秤成品掛在牆上,秤砣落滿了灰。反倒是各種竹器堆滿了整個房間。

「我今年以來還沒有做過新的桿秤呢。」曾乃福一邊抽著煙一邊淡淡地笑著。很難想像在在上世紀80年代,普通幹部一個月只有幾十元的時候,曾乃福靠賣秤的收入就是普通幹部的十倍。

現在「一張二維碼在手,一把彈簧稱別腰」的個體商戶們,已經和「一堆毛票一把桿秤」的時代道了別。

而對把自己一生都用在製作手工桿秤的曾乃福來說,「桿秤」仍然是把「良心稱」。曾乃福這位最後的桿秤製作人,將帶著這份情有獨鍾,把匠心守到最後。

正在消失的珠算聲——陳繼夏的算盤作坊

「一上一,二上二,三上三……九上九」珠算口訣朗朗上口。上世紀90年代起,這串口訣淹沒在計算器的便捷里。在2013年珠算成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之後,算盤正在不斷地被遺忘。

永嘉縣碧蓮鎮應坑村,曾因家家戶戶製作算盤銷往世界各地,而獲「算盤村」的美譽。上世紀80年代是村裡的黃金時代,男女老少分工有序,作框、串珠、刷漆井然有序。但在90年代某一年,忽然銷量跳崖式下滑,所有人都轉行了,只剩下兩家能做算盤。

陳繼夏就是其中之一,他做算盤早,也堅守到最晚。不知道有多少商店、攤販、會計的命根子,是從他手中做出來的,那個個體經濟繁榮的時代,他應該值得一枚功勛。但如今,往往一年半載也不能接到訂單。

現在,他也只專註做具有收藏價值的高檔算盤,這既是為了轉型,也是手藝人在努力守住自己最後的體面。

責怪新工具的製造者?不,要感謝!

可以預見,這批個體戶手工匠人的消失是遲早的事。而這,並不是時代的一種悲哀,而是一種偉大。

市場經濟的偉大之處在於,永遠讓效率不斷提升,永遠讓生意、生活更為簡單和容易。今天,個體戶手中,只是簡潔的一個二維碼。每天,全國各地、不同行業的「碼商」們用二維碼進行交易、消費、服務、合作。

新潮流來得如同疾風驟雨,又成為生活的必須。

這種變化,簡單而不凡。多年前,他們拿起算盤、鋼筆、桿秤走街串巷;十幾年過去,又用點鈔機和計算器代替前者;再十幾年過去,當個體戶從開始用二維碼的那一刻,就成了碼商大軍中的一份子,他們也將變換一種生意模式,讓你,讓我享受到更好的產品和服務。

不過話說回來,雖然每個時代的工具不同,但機遇任何時候都有,你能抓住機遇成為傳奇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連岳 的精彩文章:

一個讓你擺脫「多數人悲觀」的人生模板
好內衣,舒服到不覺得它存在

TAG:連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