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讀書,讀的懂的是陽面,讀不透的是陰面

讀書,讀的懂的是陽面,讀不透的是陰面

讀書,是和書進行真誠的對話,就是與作者以心換心,這就存在一個問題,讀書要識作者心,也就是說,要了解醫家寫書時的心態。

醫家著述心態

很多醫家都覺得,自家絕活不能拱手讓人,不甘心什麼都寫出來,個別人甚至會寫點東西出來進行「同行誤導」。但也不甘心什麼都不寫,或全寫假的,畢竟醫者還是有濟世救人之心,有立言不朽的願望,至少,不能讓後人覺得他沒本事啊。誰都希望自己的學問能夠傳承下去,但又不甘心全寫出來,使人們太容易得到。書,就是在這種很矛盾心態下寫出來的。

當然,經典除外。經典是純粹的,是聖人寫的,聖人著書的心態就不一樣。聖人是純陽的,普通人則是陰陽兼有,所以普通醫家的心態要複雜些,咱們不要罵他們境界低,這也是陰陽之道嘛。陽的一面就是願意拿出來和大家分享的,陰的一面就是不想拿出來的。凡人有陰有陽,寫書就難免「陰陽怪氣」。

即使有的醫家是真心把自己的一切全寫來傳世,也不可能全寫完。因為中醫裡面有大量的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東西,寫不出來啊。書寫得再全也都是在言傳的層面

這些能言傳的東西,如果是能說會道的醫家,可能會多寫出來些,遇到那種茶壺裡煮餃子——水平很高但就是說不出來的怎麼辦呢?那寫出來的就更少了。

即使某個醫家他願意把所有東西全部寫出來,又能說會道,他也不可能把自己全部的學問都寫在書里。他有一個選擇,他可能覺得有的東西非常重要,就寫出來,但我們也懂,他白說了;他可能覺得有的東西是常規的,大家都知道,可是隨著時空的變遷,他們司空見慣的東西恰恰是我們不知道的,他恰恰又沒寫。

(作者:我能怎麼辦?我也很無奈╮(╯▽╰)╭)

所以,讀者和作者之間存在嚴重的信息不對稱,我們通過書從作者那裡獲得的東西就會不多了。何況,我們讀書也有一個選擇,有的東西我們重視,就記住了,有的東西非常重要,但是沒能引起我們的重視,那就錯過了。

舉個例子:

槐實何以治失眠?

《本草綱目拾遺》上,有一個用槐實治療頑固性失眠的方法:

「響豆者,槐實之夜中爆響者也,一樹只一顆,不可辨識。其法,槐始花時,即以絲網樹上,防鳥鵲啄食,結子熟後,多縫布囊貯之,夜以為枕,聽無聲者即棄去,如是遞枕,必有一囊作爆聲者,取此一囊,又多分小囊貯之,枕聽如初,得一響者,則又分二枕,如是漸分至僅存二顆再分枕之,則響豆得矣。」

徹夜不眠的去聽響豆的,也只有失眠者本人了,今天聽這袋,明天聽那袋,這是需要很大耐心的,在這個過程中,人浮躁的心氣就沉下來了,加上槐角苦寒,能散風泄熱,枕在頭上也有一定的助眠作用,沒等找到這顆響豆,人就睡著了。

所以,找響豆吞服能治病是假,心理治療是真,槐角為枕的助眠作用是真。但書里沒有給你講出來。書本只把方子或者說方法講出來了,你用了肯定有效,其中的奧秘它沒有告訴你,而這個奧秘,有醫內的功夫,有醫外的功夫。我們需要有基礎,放開心態,大膽跟作者對話,才能讀懂其虛實。

有一個電影叫《醫痴葉天士》,就引用了這個故事。我一看,很高興,這個編劇還是有水平的,他知道這個方法背後的東西。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傳統中醫唐略 的精彩文章:

TAG:傳統中醫唐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