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孝風浩蕩清豐亭薦讀

孝風浩蕩清豐亭薦讀

本期導讀

頭條:孝風浩蕩清豐亭【薦讀】|劉平

二條:一把老鎖【薦讀】|范淑婷

三條:一路風月(詩三首)|孟海軍

總第879期

龍鄉濮陽,自古就以孝道著稱,名聞天下的大孝子有:孝感動天的虞舜、負米養親的子路、蘆花順母的閔子騫、恣蚊飽血的吳猛等。這些大孝子中,有的是遠古帝王,有的是孔門高徒,有的是著名道士。元代郭居敬將這些人的故事編入《二十四孝》一書,成為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傑出的代表。而在這群孝子中,有一個小商販「後來居上」,僅僅憑著一爐燒餅脫穎而出,名揚天下,他就是張清豐。唐大曆年間,朝庭欽定頓丘縣更名為清豐縣,「清豐」成為中國唯一一個以孝子之名命名的縣。2009年,清豐被中國民協命名為「中國孝道文化之鄉」,並把「中國孝道文化研究中心」設在了這裡。

地標性建築清豐亭

歷史走過千年,過濾掉太多曾經感動過一個時代的人與事,但張清豐並沒有被歷史忘記,他的孝行不僅被彰表在清豐縣城西北角的清豐亭上,而且早已融入中華民族的血脈里,成為中華民族「善事父母」的行動準則。

20世紀80年代末,在清豐縣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的提議下,清豐縣委、縣政府順承民意,在縣城西北角修建了一座紀念亭,這就是清豐縣一大名勝一一「清豐亭」。

前不久,筆者騎著單車逛清豐,再次造訪了清豐亭。

清豐亭,位於清豐縣縣城西北角十字大街中央,始建於1989年,系六角重檐攢尖木結構建築,黃色琉璃瓦覆頂,金色葫蘆寶頂居顛,梁枋扣榫緊嚴,垂脊跑獸俱全,重檐間掛「清豐亭」金匾。枋板彩繪「岳母刺字」「木蘭從軍」「六塔曉月」和「仲墓寒煙」圖案,古樸典雅,巍峨壯觀,乃清豐縣標誌性建築。亭內立有一通石碑,上書「隋張清豐孝子祠」幾個大字。亭子四周遍植花木,環境優雅,景色宜人。

「隋張清豐孝子祠碑」是濮陽市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原立於縣城南關外張清豐孝子祠前,因祠早年毀廢,1989年遷移於此。隋張清豐孝子祠碑刻於中華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碑陽「隋張清豐孝子祠」為河北省教育廳長李金藻所題,碑額正面為「文王訪賢」浮雕圖案,背面有「捕鹿乳母」圖。碑身背面記載維修張清豐孝子祠的經過和張清豐事迹。

1996年,清豐縣政府在縣城東北角南霽雲祠舊址上豎立起高大的唐將軍南霽雲石雕像。與之相呼應,又在清豐亭北側添造了一尊張清豐石雕像。雕像清秀挺拔,慈善端莊,抬手翹指似在傳布孝道教化萬民,令人肅然起敬。底座四面鑲嵌黑色大理石,正面雕刻「隋孝子張清豐」楷書字樣,東、北兩面依次有「頭爐燒餅敬娘親」「大坯山降香祈福」「舉孝廉累召不仕」等線雕壁畫,其四面圍欄上則刻有「二十四孝」圖。雕像前立有一通卧碑,記述著張清豐的傳說故事。

小人物張清豐

張清豐是個小人物,《二十四史》沒有他的傳記。張清豐是個大孝子,《二十四孝》卻沒有他的故事。他只是一個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小商小販,靠打燒餅為生,沒有什麼驚天地、泣鬼神的孝行,僅僅憑著一爐燒餅,留下了「千秋萬歲名」,從而流芳百世。

作為一個平頭百姓,張清豐是以孝著稱於世的。明代呂時中所撰《隋孝子張清豐祠碑》載:「孝子張公者,隋頓丘人也,名清豐。」「善事父母,以孝行稱於時,隋開皇中,征孝廉不就,人皆愛慕之。」《濮陽史志》《濮陽地名漫談》《濮陽文史資料》等書,對張清豐的事迹均有記載,但各有異同,莫衷一是。

相傳,張清豐幼時家境貧寒,卻又聰明好學,常在一家私塾窗下偷偷學習,懂得了不少行孝道理。長大後,他以開店打燒餅為生,儘管生活拮据,但他對父母極為孝敬。每天都把精心打出的第一爐燒餅敬奉父母,無論是誰,無論出多高的價錢,他都從不出售。有出高價強買者,張清豐就恭恭敬敬地勸解:「山高高不過太陽,人大大不過爹娘,不知父母養育之恩者,枉為人也。」天長地久,便被傳為佳話。

一年正月,浚縣大伾山迎來了一年一度的廟會,商賈雲集,熱鬧非凡。有旅遊觀光的、有進廟上香的、有做小買賣的。這時,當地的一位縣太爺也來逛廟會,並吩咐廟裡和尚,每天一早的頭爐香必須留給他燒,他不到廟門不許開。可是,每當他起早進廟燒香時,殿堂里早已是香炷遍燃,香煙繚繞,頭爐香早已燒過,一連幾日天天如此。縣太爺大怒。和尚連說委屈,因為在縣太爺沒到之前確實未敢擅開廟門,人們一時莫名其妙。這一夜,和尚通宵未眠,一定要看個究竟。三更剛過,只見一個小夥子手捧著香,一步一叩頭,來到廟門前,說也奇怪,上了閂的廟門竟然自動打開,當小伙燒完香走出廟門後,門又自動關上,驚得老和尚目瞪口呆。和尚跟蹤之後才知道,此人正是頓丘縣大孝子張清豐。原來,張清豐為給父母祈福,每天總是早早就進山焚香,人到神知,廟門總是自動打開。和尚把經過告訴了縣太爺,縣太爺對贍養父母、誠心敬神、感動了神明的大孝子敬佩有加。從此,張清豐的名字越發令人仰慕了。

張清豐因孝行純篤,20歲被舉為孝廉,官府屢召不仕,安居布衣,繼續孝敬父母。母親去世後,張清豐在母親墳墓旁建起一間小屋,守孝三年,每天飯前先向母親祭奠,然後自己才吃……

有關張清豐的賢孝事迹雖然史志記載不詳,但有關故事、傳說在民間廣為流傳,其影響及教化功能千古不廢,他的名字從唐代開始作為一個縣名,至今已有1000多年,這在全國範圍內也是獨一無二,絕無僅有的。僅此一點,就足以彰顯出中華孝道文化一脈相承的魅力。

清豐縣名的來歷

相傳,張清豐賢德行孝,在當地廣為傳頌。朝廷曾多次下詔請張清豐出來做官,而張清豐為盡孝道,屢招不仕。後人為了紀念他,將其所在地更名為「清豐店」,並立了碑,修建了門闕。《舊唐書·地理志》載:「清豐。大曆七年,割頓丘、昌樂二縣界四鄉置。以縣界有孝子張清豐門闕,魏州田承嗣請為縣名。」《清豐縣誌》載:「張清豐,隋頓丘人,善事父母,孝行稱於時。開皇中以孝廉徵聘不就,人皆愛慕之。至唐大曆中,魏博節度使田承嗣,因縣界有張清豐門闕,表請以其名名縣。」由於史料記載不詳,修志者遂加了一條按語:「張孝子可謂賢者矣!自隋及唐將幾三百年,強藩悍將如田承嗣,乃以其名名縣,即改名亦不滅。惜史傳及郡志俱不詳其行,然百行之先,千秋同仰,何必事迹表見哉!……」

隋「開皇」到唐大曆七年,時間跨越近200年,頓丘、昌樂一帶的人們沒有忘記張清豐,以致在割此兩縣之交的四鄉置一新縣時,用他的名字做了縣名。可見張清豐在當時的影響之大。關於張清豐的身份,他可能是一個打燒餅的小商販,但不僅僅只會賣燒餅,他還應該是一個濟弱扶傾、恩惠遍施鄉里,德高望重的非凡人物。唯此,人們才會把他的懿行代代相傳。

張清豐,我國文明史上的一個小人物,他的名字卻從唐代始作為一個縣名至今已有1000多年,以一個孝子的名字為縣名,這在全國範圍內近3000個縣中是唯一的。

南關清豐祠

清豐縣南關幸福大道西側,立有一尊石雕像,慈善端莊,玉樹臨風。香案前,一個婦女虔誠地跪在那裡,雙手舉著點燃的高香在朝拜。香火閃爍,香煙升騰,嘴裡念念有詞。原來這裡是清豐祠舊址,雕像正是張清豐。

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清豐知縣許任為推行孝道德風,使孝行澤被後世流傳千古,在縣城南關外修建了隋孝子張清豐祠。使之與北關外的唐將軍南霽雲廟相對稱,形成了「忠孝貫全城」的格局。今天建在城西北角的清豐亭與城東北角的南霽雲雕像(原南霽雲祠舊址)仍是「忠孝貫城」。民國三年(1914年),清豐縣縣長劉健侯看到孝子祠年久失修,出資進行了局部維修。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清豐縣縣長李永謙鳩工([jiū gōng]聚集工匠的意思)對孝子祠進行大修,在祠前立石碑一通。不久,日寇入侵,清豐祠毀於戰火,僅存祠碑。文革期間,清豐祠碑被推倒。當日深夜,南關外新立街一位村民將祠碑偷偷運走深埋地下,妥為保護。之後,儘管造反組織多方調查橫生事端,而當事村民皆守口如瓶,此事終成懸案。1989年,清豐縣政府順承民意興建清豐亭時,新立街村民主動將掩埋23年之久的孝子祠碑獻出,立於亭內。

張清豐的事迹,曾經感動過一個時代。他甘願寄身於百姓之中,不求升官發財,光宗耀祖,正史不載,野史不記,只有百姓口耳相傳。因了燒餅,人們記住了張清豐,因了張清豐,人們喜歡吃燒餅。燒餅是清豐百姓的美食,清豐百性性格敦厚,懂得感恩,講良心,講情義,自然也最孝道,張清豐也自然而然地走進清豐百姓心中,融入他們的血液,成為清豐人的千年記憶。

源遠流長的孝文化

中華民族,孝的觀念源遠流長,甲骨文中就有了「孝」字。《爾雅》云:「善事父母為孝。」漢代賈誼的《新書》界定為「子愛利親謂之孝」。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的解釋:「善事父母者,從老省、從子,子承老也。」許慎認為,「孝」字是由「老」字省去右下角的形體,和「子」字組合而成的一個會意字。從這裡我們不難看出,「孝」的古文字形與「善事父母」之義是吻合的,因而孝就是子女對父母的一種善行和美德,是家庭中晚輩在處理與長輩的關係時應該具有的道德品質和必須遵守的行為規範。

2500年前,孔子曾寫出一部被譽為「使人高尚和聖潔」「傳之百世而不衰」的不朽名著《孝經》,千百年來被視作金科玉律,上至帝王將相,下至平民百姓,無不對其推崇備至,產生了人類文明的偉大力量,成為獨特的中國孝道文化。孔子在《孝經》中說:「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人之行,莫大於孝」;「教民親愛,莫善於孝」;「夫孝,德之本也」。孔子認為,為人子女孝順父母,是天經地義的法則,是人們應該身體力行的。

「百善孝為先」,孝是中國傳統社會十分重要的道德規範,也是中華民族尊奉的傳統美德。新中國成立後,孝道的表現方式和原始含義雖然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弘揚孝道仍是一個時代的呼喚和一個民族文明的表現。繼承和發揚我國孝敬老人的優良傳統,不僅是建立和諧家庭的重要元素,而且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基礎。

中華文明5000年,孝道貫穿其中,孝不再是「封建倫理」,而是成了應該發揚的美德。自古以來,孝道觀念深入人心,孝文化塑造人格。小孝為父母,大孝為人民,只有這樣,才能明確每個公民在家庭、國家、天下關係中的地位和義務。所以,宣傳孝慈文化,弘揚孝道思想,構建和諧社會,更需孝行天下。

本篇審稿 陳旭 星子 組版 王睿鵬

GIF

作者簡介

劉平,男,祖籍河南商丘,現供職於中原油田。中原油田作家協會會員,濮陽市作家協會會員。

本文作者劉平授權河南思客獨家刊發

轉載請註明出處:河南思客

博客/微博/微信/客戶端:河南思客

河南思客2018年編委會

編  委 王銀玲 陳 旭 庄鳳娟

王立國 李智信 張紅陽

胡建武

總 策 劃 呂佩義

統  籌 楊海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做一道菜,愛一個人,去愛一個愛吃你做的飯的人
十個咽炎九個好!張景岳的「鎮陰煎」!

TAG:全球大搜羅 |